古代琴乐演奏论中的声音张力形态探讨
2018-05-14李明
【摘要】张力作为物理学名词之一,后来发展并被引入文学艺术领域中,又因此进入音乐领域,由此产生了音乐领域中声音张力的说法,这一概念也因此被应用于音乐理论中来。本文概述声音张力的具体概念及相关内容,并根据声音张力的体现方式研究古琴演奏中的形态。
【关键词】古琴;声音张力;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声音张力主要是指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张力,或作品在表演时声音方面所体现的张力。我们从文学领域的张力概念入手,通过对音乐领域的张力研究之后得出古代琴乐演奏中声音张力的概念,要想了解古代琴乐演奏中的声音形态,则需要对其声音张力的体现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古代声乐演奏论中的声音张力形态。
一、声音张力的概况
(一)张力的概念
在物理学理论中,张力主要是指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它是与拉力相互作用的力。例如弹簧,在受压缩的时候,它自己会有张开的趋势,就叫做张力,张开的力大就说明该物体的张力大,反之亦然。例如一根由AC和CB两段组成的琴弦AB,C是琴弦上的任一横截面,AC段和BC段的相互作用力就是张力。
(二)音乐领域张力的概念
最先将张力理论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是美国某诗人,后来又被其他人发扬发展至今。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张力在一个整体保持相对静止的内部,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二,它是不同因素间互相影响作用的整体组合。而“音乐张力”这一概念则是由一美国教授提出的。他将其与音乐表达的感情和音乐自身的结构相结合,主要是指对感情的表达。国内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钢琴家陈丹,他将其与钢琴演奏相融合,分为内在张力和演奏张力,其中的演奏张力就是指音乐中张力的体现方式。
所以,国内外各界对张力这一概念的研究各不相同,我们将其归纳总结,可以将音乐领域的张力概念定义为:一是指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张力;二是作品在表演时在声音方面所体现的张力。这两者都可以称为音乐领域的张力。在我国古代琴乐演奏中,理论家们经过无数次探索发现了声音张力的存在,也明白了它的重要性,但没有系统地对其进行证明。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对古代琴乐演奏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声音张力的概念
声音张力主要是指音乐作品在表演阶段所体现出的一种声音张力,它是音乐的一种呈现方式,是在对音乐内容及情感表达方面充分理解后体现的声音张力。
二、声音张力的体现
(一)音乐作品自身
音乐领域的张力有一概念,即作品自身所具有的张力,所以,声音张力要在对音乐自身内容及感情表达方面体现,只有充分理解作品本身才能谈论声音张力。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它能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文化气息,它的作品大多从历史故事中摘选,然后加工成为作品。所以,作品自身就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故事的解读,也能反映作者的个人素质及文化涵养。不少古琴的作品若是学习者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做支撑,那么就难以理解古琴作品更深的含义,难以演奏出古琴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了解并明白古琴作品本身的内涵是演奏古琴作品的基本要求,这也就为古琴演奏中声音张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所以,古代琴乐演奏论极为重视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理解,在许多琴乐演奏中,大多演奏者会对演奏曲目进行背景了解,知晓该琴乐背后的故事,以及该部琴曲演奏方面的技巧,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把握这部演奏作品的内涵。也有一些琴谱为演奏者考虑,直接在曲谱中加入不同演奏者对该作品的理解,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消化曲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是古琴演奏的重中之重,没有充分的理解就难以真正体会声音张力的魅力。
(二)琴与音之间的相互作用
声音张力在我国古代以“韵”的形式存在于古代琴乐演奏论中。“韵”在其中被称为和声音表现关联密切的律动美,它的特点并不鲜明,但却影响很大,它有利于演奏中声音张力的体现,也能保证声音张力的充分存在。
“韵”在古代琴乐演奏中,为达到更好的“韵”的视听效果,主要强调演奏者对演奏作品尾音的处理。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理论家们经过长时间研究提出了“圆”的演奏要求,这也为声音张力奠定了基础。
“圆”的概念最早由宋代《太古遗音》中提出,作为琴的九大优点之一。后来又把“圆”作为作为吟揉的标准,要求走音松透,同时要保持声音的坚实,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左手指法在演奏时的温润感与可控性。所以我们将其归纳为,“圆”主要指在演奏时手指的运用要巧妙,不能过度,要求古琴演奏时要保持琴音既通透又结实,强调古琴演奏中在表现感情的同时要控制演奏。有“圆”的处理过后,古琴弹奏的声音才不会显得枯燥。因此,在古琴演奏中如何让琴音听起来饱满富有感情是极为重要的。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圆”,注重演奏时手指的运用,小心处理演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演奏更加顺利地进行,让听众自然沉浸其中。因此,在古代琴乐演奏论中,“圆”是声音张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三)節奏与“气”
节奏是指声音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形态,而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古代琴乐中的节奏是可以灵活存在的,也许是固化的,也许是可以灵活转化的,而灵活运用的前提是在对作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我国“气”是衡量其标准的方式。在节奏处理上将节奏与“气”相结合,提出节奏与“气”处理的技巧,而此处的“气”是指人的呼吸。以气行韵,就是将人的呼吸所带来的生命感融入到演奏节律中,使“韵”含而未露、将乱不乱的声音运动方式,在呈现效果上不仅不显得生硬刻板,反而能更加贴近演奏者的演奏状态,让琴曲具有天真自然的感觉。
另一种说法是指将节奏与气候相结合,认为节奏是由气候所推动形成,“气”是指演奏者自身的呼吸,而“候”是指曲子自身的结构与情感,节奏与气候相结合就是将曲子与人相结合,一同进行处理。由于“气”与节奏的组合,节奏与“气候”的组合,使琴乐演奏与情感表达相结合,也是对声音张力进行了构建。
(四)琴乐的轻重疾徐处理
在古代,轻重疾徐是学习古琴的基本概念。轻重原本的意思是因弹奏力度的不同而形成音量的高低不同。古代对琴曲的演奏要求严格,不仅要注重琴曲的各个小节,也要对音量高低的变化处理到位,这也是声音张力的体现。
“疾徐”这对范畴在古代琴论中有多种表述方式,有的理论把它们称为“缓急”,也有人称之为“迟速”,但归根结底,都是对演奏时声音进行速度的一种概括。中国古代琴乐演奏论在谈论“疾徐”时,经常会将“疾徐”和“节奏”“气候”相结合,强调其对曲目客观认识的大前提。在满足了“深于气候”这个大前提之后,古代琴乐演奏论认为,琴曲中的“疾”和“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矛盾,并提倡把二者相结合处理。快和慢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在充分认识琴乐曲目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把矛盾与冲突一同处置,注重快慢之间的联系并把握处理好快与慢的结合转化,就能够为声音张力的形成提供无穷的动力。同时,快慢相间的曲目处理,能够使琴曲在表演时结构上更加起伏有致,营构出琴曲的内在张势。
三、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總结,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琴乐演奏理论虽然并没有对声音张力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理论分析与构建,但演奏者知晓了声音张力的存在并充分肯定了它的重要性。古代琴乐演奏理论从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提炼出了一些阐释展现声音张力的新角度,让声音张力以特殊的表现形态存在于中国古代琴乐演奏理论的表达中,为古代琴人在琴乐演奏中有意识地构建声音张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免零散,但依然对古琴的实际演奏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艺璇.古代琴乐演奏论中的声音张力形态探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35(04):75-79.
[2]郭艺璇.古代琴论关于声音张力的营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2):98-104.
[3]郭艺璇.古代琴论中的演奏美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4]纪军.浅谈古琴演奏与古诗词朗诵的配合[J].戏剧之家,2017(18):76.
作者简介:李明(1975—),男,国家二级演奏员,江西省南昌市音协副主席,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