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的制备及成分组成与二级结构的研究
2018-05-14范婷
摘 要:大豆蛋白可分为两类:清蛋白和球蛋白,清蛋白一般占大豆蛋白的5%左右,球蛋白约占90%。按照溶液在离心机中沉降速度来分,大豆球蛋白可分为4个组分,即2S、7S、11S和15S(S为沉降系数,1S=1×10-13 s=1 Svedberg 单位)。其中7S和11S最为重要,7S占总蛋白的37%,由三个亚基通过疏水作用缔结而成;而11S占总蛋白的31%,由酸性亚基和碱性亚基组成。采用经典的碱溶酸沉和离心分离法提取不同大豆蛋白组分,获得大豆分离蛋白(SPI)、伴大豆球蛋白(7S)、以及大豆球蛋白(11S)共3种蛋白。
关键词:大豆蛋白;制备;成分组成;二级结构
大豆(Glycine max)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品原料之一,可以直接食用或加工成植物油,豆浆,婴儿配方食物,豆腐,大豆粉等多种类型的食物;蛋白含量可达35-40%,可为人体的营养提供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一种良好的动物替代品[1]。大豆不仅为人类提供高品质蛋白、低饱和脂肪和高膳食纤维,而且在预防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比较研究制备得到的以上蛋白的物理化学特性、功能性质及结构差异,主要包括化学成分、二级结构(FTIR)等,为研究大豆蛋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材料与试剂
普通大豆 江西南昌超市;石油醚、氢氧化钠、盐酸、过硫酸铵、溴酚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亚硫酸氢钠、氯化钠、冰醋酸等均为分析纯
1.2仪器与设备
磁力搅拌器 德国IKA公司;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紫外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凯式定氮仪 厦门精艺兴业科技有限公司;真空冷冻干燥机 北京神泰伟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 美国Thermo Nicolet仪器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原料预处理
新鲜粉碎好的大豆中加入石油醚,室温下搅拌脱脂4 h,重复多次,静置沉淀,上清液回收,沉淀物置于通风橱中风干。收集过筛的干燥脱脂大豆粉于4 ℃冰箱备用。
2.2 大豆分离蛋白(SPI)制备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采用的碱提酸沉法并稍作改动,具体过程为:脱脂大豆粉按1:10(m/v)加入去离子水并搅拌,用NaOH溶液调pH至8.0,室温下低速搅拌,离心,残渣重复提取,合并上清液用HCl调pH,静置后再次离心分离,弃上清液,收集沉淀水洗两次,加入适量水溶解,NaOH调pH,之后透析,每6 h换水一次,大豆分离蛋白经冷冻干燥后保存备用。
2.3 大豆蛋白7S和11S的分离
参照Nagano[2]方法对大豆7S和11S蛋白进行提取和纯化,制备过程为:将脱脂大豆粉用水分散,调pH至7.5于室温下搅拌浸提,然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亚硫酸氢钠(SBS),调pH至6.4,冷沉过夜,离心,沉淀物即为11S,水洗2次。
2.4 基本成分的测定
参照AOAC[3]方法对样品的水分、灰分、粗脂肪进行测定。
2.5 大豆蛋白含量的测定
固体样品采用自动凯氏定氮法,溶液采用Lowry -酚试剂法。
2.6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将过氧自由基氧化处理的蛋白样品与KBr经干燥处理后,取少量样品粉末与KBr混合,研磨均匀,然后压片,测定FTIR。扫描范围4000-400 cm-1,分辨率4 cm-1,扫描次数32次。谱图分析采用Omnic 8.0 software软件和Peakfit 4.12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豆种子基本成分分析
如表1所示,普通大豆中粗脂肪为18.24%,蛋白质为38.70%。大豆种子主要都是由蛋白质和粗脂肪構成,可见大豆营养价值比较高,有一定的食用和研究价值。
3.2 大豆蛋白及其组分的蛋白含量分析
按照碱提酸沉和Nagano分离法提取的大豆分离蛋白(SPI)、伴大豆球蛋白(7S)、大豆球蛋白(11S)共3种蛋白,如表2所示其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85.67%,92.87%,91.17%,从而可知:大豆蛋白纯度很高,平均达91%。
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碱溶酸沉提取大豆分离蛋白,同时采用离心分离法提取不同大豆蛋白组分,获得大豆分离蛋白(SPI)、伴大豆球蛋白(7S)、大豆球蛋白(11S)共3种蛋白。主要比较研究制备得到的以上蛋白的物理化学特性、功能性质及结构差异,主要包括化学成分、二级结构(FTIR)、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主要都是由蛋白质和粗脂肪构成,且大豆蛋白纯度很高,平均达91%;FTIR结果表明α-螺旋和β-折叠是大豆蛋白的主要二级结构。该研究对大豆营养价值和二级结构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Q,J.A.Caruso.A metallomics approach discovers selenium-containing proteins in selenium-enriched soybean[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12,403:1311- 1321.
[2]刘燕燕,曾新安,陈晓东.FTIR分析脉冲电场和热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变化[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9):2340-2344.
作者简介:
范婷,女,出生于1989年8月,籍贯江西,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