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探讨
2018-05-14程满凤
程满凤
[摘 要] 教育的信息化建立在信息化教育进入课堂的基础上。目前教育信息化在学生、教师和课堂方面都落后于社会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探讨了信息化条件下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方式,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的教与学模式。
[关 键 词] 信息化;教学现状;教与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60-02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无不被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现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化教育进入课堂的基础上的。众多师生通过对信息化教育的感受和消化,完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学习体验,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进行有益的教學和学习?本文讨论了教育的现状,讨论如何与教与学。
一、学生、教师与课堂教学不匹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喜欢学习,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取得的学习成果差异很大。但是,伴随着信息时代成长的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泡网吧、打游戏,乐此不疲;他们反感家长、老师的说教,信任可见、摸得到的东西,喜欢亲手操作;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娱乐、休闲、信息采集,喜欢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二)教师
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教师开始借助PPT进行教学,包括现在正在大力推荐的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但教师的力量和计算机专业知识有限,大多很难独立完成一堂信息化课堂教学任务。大都期望团队合作一起完成工作任务;期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现有的课堂教育,但不知从何开始;期待有N个网站,能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用的东西并由自己来选择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三)课堂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室里,教师借助黑板、粉笔、教材,设备十分单调;虽然信息技术已经接近课堂,课程和技术是融合的,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与社会上网络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相比仍然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仍处于一种单一状态,停留在PPT部分代替板书,仿真软件部分代替实际操作的现象。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教师教的方面,而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却不多,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二、信息化环境下学习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学习资源、教育情境、学习环境都与传统教学大为不同。且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分类更以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方式呈现,获取知识的方法明显交叉化。师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开放和舒适,微博、QQ、飞信、微信等远程支持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呈现。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大为不同。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常识,而是知道知识在哪里及怎样获得这些常识,学习目标的变化,必定会给学习过程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
(一)学习目标的挑战
数字化学习的概念认为技术的作用是作为学习者的工具,而不是用特定的内容来教学生。学习的本质因技术作为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不直接从老师或技术学习。他们只能从思想中学习。技术的特点是学生思想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必要从低阶才能的培养转向高阶才能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的挑战
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集体方法,少量的为一对一的教学。这种以集体为受众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是有效的,它在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实行融合思维、锻炼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是被动的、强制性的,是泛在型和知识的继承学习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生活中高分低能的学生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典型代表。
(三)学习资源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建立充分的、随时随地能够分享的数字资源尤为重要。数字资源的建设可能是数字时代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四)学生自身面临的挑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质的层次直接决定学习力的高低。学生的本质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数字时代的人们的学习场所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校园、教室,甚至在家里、在工作场所,学习都可以随时发生,可以是碎片化的泛在学习。所以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与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上述教育现状和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新的特点,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开展有益的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转换教师的角色,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电脑可以部分取代人脑的工作。计算机对教育过程的介入,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效率,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由于信息封闭、知识狭隘,传统教师主要担任人类文化的翻译者和知识教育者。由于传统教师掌握着知识(信息)等稀缺资源,教师的地位也颇具权威性。在信息社会中,学生不只可以通过教师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音像资料、多媒体等方式获得。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没有了神的光环笼罩在身上,成为与学生一样的探索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之成为知识的自我建构者
目前学生处于一个信息不断涌现,信息多样化的年代。未来,各种媒体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给学生比教师更多的信息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学生选择和分析各种信息。这些需求依赖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分析。
信息的多样化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更加多样化,更具备自我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接受网络、众多媒体带来的教育影响。教师不能也不能代替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所有学生都可以做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来思考问题,教师不应该排斥另类学生;学生学习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解决问题。
(三)有效运用激励作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开阔视野、丰富学习资源的良好作用,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让人产生焦虑感,也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教师和学生有必要互相要求或自我诱导教育需求和动机,引导教育(包括教育)行为,尽最大努力完成教育目的或教育决策。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在调查和讨论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设疑,发现、探索和梦想的价值,使学生积极、慎重地并冒险地研究教育的内容。此外,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相关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进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达到拓宽学生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协助学生坚持等待成功。要求学生建立短期目标,关注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尽全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取得的学习成就。与此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与前方目标之间的差距,坚持更大,更成功地等待下一次成功或竞争。这样既有利于培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坚持一种方向、一份清醒,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勇于创新,进行有效的课堂尝试
1.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通过搭建数字视频课堂、设置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能够满足真实的情境创设、多重交互等多方面要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整体优化教育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助教师转换多种角色,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在课堂上,学生使用学习软件进行预习,复习、实验、操作和练习,支持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
信息化教学让我们对未来教育充满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下,教育改革和发展及实行创新教育将迎来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全面进入课堂是建设校园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使师生迅速从传统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从容面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使众多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更为舒畅和有效。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信息化教育中,教师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也让教师增加了更多的责任。教师如何在教育中成功地转变自己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如何利用教育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等,都是值得我們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与教育模式的历史性变革[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1).
[2]劳凯声.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