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

2018-05-14宋怡诺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织体曲式结构和声

宋怡诺

【摘要】《无词歌》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全集共49首,是浪漫主义抒情性、标题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形式上发现其特点、挖掘其内在规律,并结合音乐内容的表达进行论述。试图揭示形式与内容的逻辑联系,探讨古典的结构美与浪漫派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达到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这首钢琴小品的目的,进而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这一体裁音乐作品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无词歌;主体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作为一名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一直努力创建新的风格,从不同地区,不同音乐家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浪漫而富于吸引力和诗意。其中,钢琴小品《无词歌》更是浪漫主义抒情性、标题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品之一。49首作品每一首都具有如歌的旋律,优美且精致,像是作曲家的生活日记,记录了作曲家的日常生活。他塑造生动而具体的音乐形象,反映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这些音乐珍品,不仅非常精美,而且体现浪漫主义作曲家刻意追求“器乐声乐”的音乐风格。其艺术成就对今天钢琴音乐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钢琴小品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葬礼进行曲》是《无词歌》中的第27首作品,作于1844 年,属后期的创作,表现了一种沉重、肃穆的情感和浓重的悲伤情绪。

本文将从主题构成、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织体等方面对27首无词歌进行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钢琴小品为目的,进而理解门德尔松无词歌这一体裁音乐作品的特点及意义。

主题构成

c d

A段材料1,开头是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之后逆行从主音到属音,中间加装饰G、A音。材料2是对属音B的上下方装饰性进行,整体旋律呈上升趋势。第二句9-12小节,是第一句的自由模进,在节奏上对第一句进行模进,因为节奏没有变化,但是在音符的横向进行中变化比较大。第二句旋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第二乐句的开头,第9小节高声部出现连续的G大调主音,中声部g、f、e、d和低声部e、d、c、b做下行级进(B段也出现这样的进行),从旋律的走向上,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对比;从音程的进行上看,A段缓慢的2/4拍,偶尔有六度的大跳之后必反向级进。在第6小节和第10 小节分别出现了引子中动机的三连音主题,以柱式和弦的形式结合缓慢的速度构成艰难地向上攀爬的旋律,表现一种沉重、悲伤的情绪。

B段为两乐句乐段21-28小节,是一个展开性质的中间段,材料来源于A段材料2。第一乐句21-24是A段材料c的重复和材料d的模进,以三连音的形式向上进行模进,结合渐强的力度表现一种紧张的情绪。第一句21-25小节,同音反复后,音符向上进行,整体旋律呈级进上升趋势,如第21小节的e、e、f、g,第22小节的g、g、a、b,第23小节的a、a、b、c,第24小节的d、d、e、f以及e、e、f、g;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上升音调形成对比,又与A段(第二乐句)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上声部e小调的下属音a连续出现,中间声部e、d、c、b和低声部c、b、a、g下行级进的旋律音阶,27小节和28小节上声部e小调的主音连续,中间声部与低声部又是下行级进;29-32小节出现B段与再现A段的连接,为引子的材料,模进进行,既是对开头的回顾,也使段的再现更加自然;再现A段为扩充发展的乐段,依然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原样再现,但是和声更加丰满;第二乐句再现两小节,之后圍绕着主音e,在上方进行装饰,出现引子三连音动机。

二、曲式结构

引子1-4小节是由副动机、动机、动机构成;A段是非平行的两句体乐段,a(5-8)、b(9-12)、(13-20)是(5-12)的变化反复,结束在七级三四到一级的变格终止;B段是非平行的两句体乐段c(21-24)、d(25-28),是一个开放性的乐段。B段与再现A段之间的连接四小节,引子材料,为再现的A段做准备;再现的A段为扩展乐段,与A段相比,第二乐句由离调造成的阻碍终止,由原来的四小节变为八小节;尾声45-48,引子材料,首尾呼应。

三、和声

引子1-2小节是主和弦的连续,3-4小节是属到主的交替进行,门德尔松在这部作品中一开始的和声进行都体现在正格的和声进行,在属到主的进行中即使是不完美终止主和弦也是三音旋律位置,还有变格的进行,在完满终止式之后出现了下属到主的进行,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门德尔松虽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但是他将古典主义贝多芬式的和声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A段第一乐句5-8小节是下属到主的进行,在第8小节出现了K四六到D的半终止,第二乐句开头是G大调S-D-T的和声进行,随着第10升D的出现又回到e小调。值得注意的是,A段的终止采用了导三四进行到主和弦,变格终止,在和声的运用上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门德尔松即保持着古典主义的传统又充分流露出他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并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很多别具一格的和声风格。

B段第一乐句出现e小调的属持续音,伴随着力度的增加、音区的升高、和声节奏的逐渐密集,终于在25小节ff的力度下,到达高点音,最后在G大调的下属和弦上结束了整个中段;连接从e小调的属和弦开始,与中段尾部和声形成连续的功能进行,其结构特征、材料特点均与引子相同。不同的是和声变成了下属到主的进行,这既是对乐曲开头的回顾,也是在和声上与引子的属到主的强进行形成对比,为再现段的出现作了材料与和声上的准备。

再现段A为综合再现(33-45小节),由4+9非方整的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33-36小节与A段的第一乐句在和声上更加丰满,并在第35小节出现平行大调G大调的离调,增添了明朗的色彩,改变了音乐的性格和情绪;第二个乐句37-45小节G大调并出现下属和弦和属和弦上的离调,在第38小节升D的出现回归到主调e小调,但是变化并没有结束,40小节升G的出现,形成了a小调的离调,随之加入引子的材料使得这个乐句内部结构有较大的扩充,最后停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再现段的音乐体现出动力化的功能,并具有很强的总结的意义。尾声4小节,与引子遥相呼应,采用主和弦分解和pp力度下结束了整首乐曲。

四、调性布局

门德尔松的第27首无词歌,调式交替调性变化频繁。A段开始调性为主调e小调,第9小节转主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又在第10小节的末尾转回主调,之后一直在主调上陈述,直到第17小节还原D 的出现转平行大调G大调,第18小节转D大调和C大调,为下行二度转调。由此来看,e小调-G大调-e小调-G大调-D大调-C大调-e小调频繁地运用了大小调交替的手法。同样,B段中,开始为主调e小调第25小节转主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26小节转回主调,随后27小节又转到G大调,连接升D的出现回到主调e小调,动力化的再现部一开始立即进行了平行大小调多次对置性交替(第33-36)小节;在第37-38小节向G大调转调,并向C大调和d小调离调,这与A段中结尾第18小节主调e小调下行二度转到D大调和C大调形成呼应和对比,体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在第39小节,旋律回到e小调主音后形成阻碍终止,在下属和声上的离调进行,这期间还原F的出现带来了e弗里几亚小二度的色彩。在最后的终止式上,当旋律出现 #F、#D时, 第43小节又回到e和声小调,由此可以看出大小调的频繁交替以及下属功能被频繁使用。

五、织体

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引子三十二音符的三连音贯穿全曲,A段第一乐句多为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和引子动机三连音织体,在缓慢的连奏中,力度变化的幅度很大,第二乐句右手持续主音g,左手斜向进行,在和声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种管弦乐队浑厚的演奏效果;B段第一乐句动机由模进形成,左手八度持续低音,右手斜向进行,动机连续不断向上模进发展,结合和声、力度、音符的进行方向将乐曲推向高潮,与A段在形式上形成对比;第二乐句,出现A段中第二乐句的织体,以八分音符为主,右手持续下属音a,左手斜向进行,并在中间插入三连音,从形式上呈现出与A段的联系;连接4小节的织体出现引子动机的原样再现;再现的A段在扩充段落出现引子的三连音动机,从形式上与引子呼应。

六、结语

通過对门德尔松第27首无词歌《葬礼进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曲式结构上,保持了传统曲式的清晰性,但又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极为灵活和自然;看似简单的旋律线,其内在和声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形式上体现出古典时期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典型特点。体现出古典的结构美与浪漫派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在艺术感受、思维逻辑、创作思维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钢琴演奏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言歌曲式结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

猜你喜欢

织体曲式结构和声
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