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戏曲中的“字正腔圆”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2018-05-14王波

北方音乐 2018年5期
关键词:借鉴问题

王波

【摘要】声乐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在声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就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语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并由戏曲中的“字正腔圆”展开阐述,说明我们应该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新民歌形式。

【关键词】问题;字正腔圆;借鉴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民族声乐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千人一声腔

我国民族声乐目前是以国内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为代表的,这不等同于传统声乐里面的民歌、说唱、戏曲,而是在继承传统演唱艺术精华基础上,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演唱理论和优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由于我国的新民歌唱法的形成是在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因此具备很好的科学性。这就导致了很多声乐学习者认为科学的美声唱法应该运用到所有的民族歌曲中去,使得很多民族歌唱者对于很多民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趋向于同一化。

(二)有声无情的声乐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功夫,并不深入地去挖掘歌曲中的故事。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很多人只是把歌词中的话宣读,并没有了解词曲作者王洛宾先生关于这首歌曲相关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演唱时也是流于表面地把歌词按照自己学习的演唱技巧唱一遍,并不能表现出歌曲本身的意境,使得声乐作品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二、戲曲中的“字正腔圆”

声乐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它是在实践中通过语言来显现、展示、发展和完成塑造的。“字正腔圆”是一个普遍用于戏曲音乐中的术语,字正就是要把字音读的准确无误,还要把字音唱得清楚真切,当然也不能分开来说,字正的目的就是要把声音唱得自然动听;腔圆则是指在字正的基础上“依字行腔”“字领腔行”,在字和腔有冲突时,腔要让位于字。明朝的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其中,“字清”和“腔纯”指的就是字正腔圆的关系。字清就是字正,把字咬得清楚、准确;腔纯是腔圆,就是指在依字行腔的时候要把声音唱得优美动听。

三、民族声乐对于戏曲的借鉴

民歌、戏曲和曲艺这些艺术种类都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组成内容,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对我国传统文化来表现。字正腔圆是戏曲演唱的核心原则,是经过很多艺术家们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民族声乐要想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向戏曲取经,并由理论联系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来。

民族声乐有很多人都是从唱戏的转入这一行,可见这里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把两者看作一体肯定是不行的。有的声乐家说:“在声乐教学中,语言基础是声乐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之一,并且应当在一开始就认真细致地学到充分为止。”这一说法和戏曲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戏曲是对“字”看得很重要的一门艺术,对于“字”的完美追求是其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要求我们把字与声做到完美结合,要求“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宋代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字与声音在歌唱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尚能先生在《依字行腔》中精辟地总结出声音与字的关系:“一、一般来说,歌声不能脱离字而抽象的存在;二、字的存在是通过做时所产生的音响;三、因此有字必有声;四、有声未必成话。”应尚能先生因此得出“练唱应该从字入手,依字行腔,有字就有声”的结论。而这些理论和戏曲中的字正腔圆不谋而合。很多受过戏曲训练最后转入民族声乐的演唱家,他们在处理一些歌曲时,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而是通过自己对字的咬吐使声音达到的完美状态。例如,李谷一老师在演唱《绒花》时,虽然已经开始融入新的美声歌唱方法的技术,但她仍然会注意字词的准确把握,这些都应该向老一辈的演唱家学习,借鉴戏曲中的咬字吐字,把歌曲唱得婉转动听。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是学好唱歌的前提,通过戏曲演唱中提出的字正腔圆说明可以从戏曲中借鉴许多良好的技术与经验。其实,我国有很多的歌唱家出国深造,国外的歌唱家对他们的咬字以及发声方法也很赞赏,但他们最大的遗憾就是语言。著名的美声歌唱家卡鲁索在谈咬字吐字的意义的时候说:“很遗憾,许多歌唱者忽视了吐字的意义,我认为清晰的吐字绝对不会对嗓音有害处,相反地会使声音更完美、更集中、更柔和。”这样的说法和“字正腔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不但要吸取西洋的美声唱法的好的东西,更不可以忘记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所流传下来的精华,一定要两者结合,把中国新的民族声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应尚能.以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借鉴问题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