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中的文化载体

2018-05-14王杰

北方音乐 2018年15期
关键词:扬琴

【摘要】扬琴是在明、清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世俗文化盛行的大环境下,异域文化载体传入时因分离其母语文化的滋养而生存于我国民间文化最底层的一件外来击弦乐器。它在世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与广西文场发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入与结合,成为广西文场扬琴组织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关键词】广西文场;扬琴小调;扬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在广西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中,诸多文化载体与文场艺术存在着文化依存的关联,其中最重要成员就是扬琴。扬琴(洋琴),原流行于波斯、伊拉克等地,约明末传至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流行全国,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民族乐器。扬琴作为广西文场扬琴组织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在文场扬琴不断演变中,经历了扬琴载体的传入和融入、扬琴与文场的艺术结合等过程。

一、扬琴艺术载体的传入和融入

(一)蝴蝶型二排码小扬琴

扬琴作为异域文化载体传入中国后,最早见附属于我国的说唱艺术伴奏,后融入民间乐种的合奏中。二排码小扬琴是扬琴家族中的始祖。它体积小,携带方便,流行于民间最低层,长期作为伴奏乐器广泛应用于明、清时期的曲艺以及器乐乐种、民间歌舞中,主要作为依附于民间世俗文化的一件娱乐乐器而存在。在广西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的音乐伴奏载体中,二排码小扬琴是文场扬琴音乐伴奏中使用的最早乐器之一。

关于我国传统二排码小扬琴的形制和构造在喜名盛昭所著的《冲绳与中国技能》和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中有具体的描述。《冲绳与中国技能》有载:“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礼至琉球,在唱曲时使用了伴奏乐器洋琴(瑶琴)、胡琴等(当时在琉球和广东潮州均把洋琴称作瑶琴)。”该书中附有扬琴演奏的图片。演奏者穿的是明代的服装,瑶琴的琴身为梯形,面板上设有两排琴码并有雕刻图案,演奏者手持两支琴竹击弦。清唐再丰的《中外观法大观图说》(卷12)所载的扬琴图,琴体呈梯形,有两排码,左码置于琴面五分之二处,使琴码的两侧构成五度音程关系。这也是有关我国传统二排码小扬琴形制和构造的最早记述。

传统的二排码小扬琴有八音、十音、十二音三种类型,又称为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双八型的音域为f1—c2,双十型的音域为d1—d3,双十二型的音域为c—e3。这三种类型的传统小扬琴音域都不是很宽,体积也较小,携带方面,适用于传统文场扬琴走街串巷的表演形式。

(二)本土自制揚琴

自制扬琴是文场扬琴艺人自筹材料、自行设计与制作的本土扬琴。据说,这种土制扬琴具有体积小、音量大、音色明亮、演奏方便等特点。遗憾的是,我们在多次采风、调研过程中都没能看到这种具有构成文场扬琴音乐历史意义的佐证乐器。据广西艺术学院张梅老师介绍,文场扬琴艺人娄徳沛(1915—1997)就是土制扬琴的制作师之一。娄先生一生喜爱文场和扬琴,据说经他制作的扬琴音质、音色、外形工艺不亚于专门厂家的同类产品,其中一台扬琴,除了伴随他一生喜爱的文场作音乐伴奏外,在他终逝时也一同殉葬。除此之外,柳州的沈善文、宜州的罗纯华(宜州扬琴琴王)在调制自己使用的扬琴上也别具一格。据张梅老师介绍,1958年,受满谦子院长邀请来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文场艺术的文场扬琴艺人沈善文先生,演奏的扬琴音色优美而别具一格,速度飞快而得心应手,是她所见为数不多的扬琴演奏高手。她还说,沈先生之所以在扬琴演奏中有如此之快的速度,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他自制别具一格的扬琴琴键,他自制的琴键不仅外观精美,且软硬适中。广西文场扬琴自制扬琴的出现,不仅说明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艺术文化称谓、音乐形态的文化成分具有严密的文化物质结构,同时也说明“本土自制扬琴”的文化现象是文场扬琴组织体系中载体文化的其中实例。

二、民间文化传播中的扬琴与“扬琴小调”

扬琴和“扬琴小调”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含义,当属为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的关键内容。扬琴是在明、清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世俗文化盛行的大环境下,异域文化载体传入时因分离其母语文化的滋养而生存于我国民间文化最底层的一件外来击弦乐器;而“扬琴小调”是在世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异域文化载体与广西民间世俗文化发生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是扬琴与文场音乐结合的有力说明。

(一)世俗文化特征的扬琴演奏

从社会文化层次而言,世俗文化的文化特征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尤其突出,它主要表现在健康与非健康的文学作品和健康与非健康的艺术作品的内容中。如文场说唱形式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平民阶层,由民间艺人创造并保留较多传统色彩的民间世俗文化,其中就包括不少非健康的,甚至是以“搞笑”为目的的世俗文化内容。犹如项祖华先生《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一文中的记述:“扬琴传入中国后被视作“世俗扬琴”当初的盲妹弹唱、应召卖艺,乃至说唱琴书、戏曲伴奏;后入民间乐种演奏,它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层次长期处于平民阶层,民间艺人的自发世俗状态。”由此可见,文场说唱与扬琴的艺术联姻与特定社会背景和环境下的世俗文化有相互依存的原因。

(二)“扬琴小调”的主要原发地和盛行地

扬琴与文场的结合,归结而言,是中华文化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的结果,同时也说明在民间文化的传播中,扬琴与文场艺术的结合是“扬琴小调”得以萌生的根本。广西桂北的柳州鹿寨县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县,也是“扬琴小调”称谓的主要发源地和这种艺术形式的盛行地。扬琴小调于清光绪年间在鹿寨兴起,并发展极为迅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已经相当繁盛。从传播范围、耍家数量、社团活动等方面看扬琴小调在鹿寨的发展,足以显现其繁盛之况。

1.传播范围

清光绪末年,鹿寨当地镇上有四家(唐家、蔡家、沈家、胡家)首先购置了扬琴,他们常常邀一班好友至家,弹唱文场,并吸引了相当一批年轻人前来学习。到了民国初年,“扬琴小调”已非常流行,几乎路路可见。

2.“耍家”数量基本调查

民国初年,当地有影响的“耍家”是乃程九、徐老免、何明安、蔡华圃、唐继逊、唐炳炎、沈其相、吴子楚、唐福卿等,此外还有唐云武、谢伯衡、董启华、雷东、李天送、江子石等十余人。

1910年,当地的寨沙镇著名的“耍家”又增添了罗荣超、郭凤连、郭玉光等人。

1926年,著名的“耍家”新人有王紫香、杨紫臣、张鹏启、邓祥文等十余人。

1947年左右,在“耍友”队伍中又增加了杨霖昌、韦六金、杨朝权、蒋立平等生力军,其中尤以杨霖昌有所建树。

3.社团组织基本调查

1910年,寨沙镇的罗荣超、郭凤连、郭玉光等人成立寨沙第一个文场组织——集贤社。

1926年,王紫香、杨紫臣、张鹏启、邓祥文等十余人组织成立了“三乎社”。

1937年,阳单、江萍、金朗光、邓杰、孔甚等十余人步“集贤社”“三乎社”之后,在寨沙镇成立了“玉琴馆”。

1947年左右,继“宾贤乐”之后又成立了“宾贤团”,并于1947年首次挂衣演出了文唱戏《陈姑追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玉琴馆”又挂衣演出了文场戏《贵妃醉酒》和《陈姑追舟》。

1953年,“宾贤团”再次挂衣演出文场戏《陈姑追舟》。

扬琴作为广西文场扬琴音乐组织体系诸多文化载体的重要一员,经历了扬琴文化载体的传入和融入(其中包括蝴蝶型二排码小扬琴、本土自制扬琴)、扬琴与文场的艺术结合等融合过程,逐渐从独立的个体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场扬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场扬琴的传承方式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理念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文化交流中的学术研究,对文场扬琴的多重文化物质结构、文化载体的分析和研究,是中国扬琴演奏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有着弘扬中国扬琴艺术和发展地方扬琴种类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杰(198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潍坊学院音乐学院扬琴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扬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扬琴
评述扬琴在中国的流变
浅谈当代扬琴艺术的发展概况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浅析杨琴在戏曲伴奏中的作用
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
古老的世界性乐器之花绽放于今日中国之大地
402型变音扬琴的音位排列特点及应用价值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我的扬琴学习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