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
2018-05-14张佳蕾
张佳蕾
【摘要】贝多芬这部钢琴奏鸣曲鲜明地表现了其音乐的英雄性,表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内心活动和哲理思考的过程,篇幅较大。本文通过对第二乐章这一内容深刻的慢板乐章进行分析,感受其情感的迸发,学习其创作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G614.3 【文献标识码】A
这部奏鸣曲是贝多芬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品,音乐更多地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沉思,篇幅也较之前作品更大,并且是单独出版的一部作品。通过出版时期推断这部作品创作时期应当处在贝多芬一生最明朗、欢快的时期。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慢乐章,速度缓慢,3/4拍,C大调,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
首部为1-24小节,三段式结构,三个乐段均是单乐句乐段。A段八小节,C大调开始,第一小节旋律在一个小二度上行的动机上展开,第二小节是该动机加了一个G音的向下2度模进,第三小节是该动机的倒影,第四小节同样是该主导动机材料的综合性展衍。由此可以发现,其旋律并不是长线条的,而是采用动机展开的方法,用音程模进来构建旋律,表现了一种深沉的沉思、思考。
B段为对比段,共6小节,2+2+2结构,运用了一些加花变奏的手法,调性进入G大调。再现段将动机继续扩张,更进一步地展开,连续减七和弦和阻碍终止的使用把该乐段扩充为10小节,并回到主调C大调,结束在其主和弦上。
插部为24-50小节,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曲式,但可以看出音乐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一小节的引入部分,与首部叠置,这一小节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结束首部,引出插部,并且在该小节最后一拍调性上由C大调过渡至bA大调,进入第二阶段展开的部分。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一个8(4+4)+4的结构,开始的两句似乎可以看成构成了一个乐段,其旋律性、节奏感都相较主题部分有所加强,调式调性关系与和声技法都相对复杂。开始在bA大调,四小节后转入其平行小调f小调,并终止在f小调上。伴奏集中使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相比首部的音乐流动性更强,更加富有活力。
随之而来转入下属调bD大调再现插部主题,但四小节后音乐停顿,发生转折,打破之前的旋律与节奏,出现主属音G音上的长音,似乎是要进入再现,但其实是在bB大调上假再现首部的主题,之后才经过主调属和声进入再现部。这种假再现的手法模糊了各个段落的界限,溶解了曲式结构,增加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
再现部回到主调C大调,相比首部变化不大,终止在C大调主和弦上,并叠入尾声。
74小节处很明显尾声旋律的开始,前5小节采用插部材料,旋律移至左手声部开始,但调性回归主调,体现调性服从的原则,有一定的奏鳴性特点。之后在78小节处回到首部主题的材料变化展开,至87小节处加固首部材料最后结束整个乐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乐章虽然中部采用展开型中部的写法,插入新的主题,但与两端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对比关系,音乐的发展是极其连贯不可分割的,极具逻辑性,其曲式结构特点可以总结为:
单乐句乐段,首部三个乐段均为单乐句乐段,采用动机展衍的手法,用音程模进,适当的加音来构建旋律;
假再现。
奏鸣性特点,尾声在主调上再现插部主题,类似奏鸣曲式第二主题回到主调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