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语文教学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2018-05-14徐洋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承语文教学

徐洋

摘 要:语文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应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氛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让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回归语文教学,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族优秀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的需要,语文教学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本文就谈一谈自己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点拙见。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开展传统文化学习。

1.1以课文教学为主阵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语文课上我们应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陶冶学生心灵,净化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如《范仲淹的故事》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的故事。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黄道婆》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故事,表现了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左公柳》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的故事,表现出他满腔的爱国热忱。

这几篇课文不仅生动,而且耐人寻味,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向人们述说着那难忘的中华民族昨天的故事,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传统文化美德,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道路,鼓舞学生们不断前进。

1.2利用古诗文教学,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的《梅花》一诗,是诗人在政治上的主张受到挫折后所写的,诗中借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清香高洁的品格,来烘托自己不畏强权,孤芳自赏的情怀。古诗语言精致凝练,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真切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只有了解了当时“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了根据地后,诗人欣喜若狂,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裳的高兴心情。

1.3学习百花园,积累传统文化

“阅读平台”和“积少成多”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教师不应忽略。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部分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联系生活,讲述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2、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民族优秀文化内涵

《新课标》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进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例如:《将相和》是根据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故事改写的,赞扬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思想行为。《赤壁之战》节选自我国元末明初杰出的作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记叙了周瑜采用“火攻”妙计大败曹操于赤壁这一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这些都是古代名家的经典之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带领学生走近名著,阅读经典,在领悟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去赏析名家作品中的妙语佳句和精彩片断。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熏陶

我国的传统节日数量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是灿烂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教育。比如,中秋节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歌咏明月的古诗文,清明节时带领学生诵读《清明》,元宵节诵读《青玉案。元夕》,春节时诵读《元日》,母亲节时背诵《游子吟》等等。在感受民族节日独特的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受到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古诗文的熏陶。

4、通过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课内的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博大精深的内容还要延伸到课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4.1、开展经典诗词诵读训练,掀起“经典颂读”之热潮;

为了颂读经典,我专门把黑板一角开辟为“古诗词天地”,每逢周一、三、五早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一首。这样每周三首,每月十二首,只需一学年的时间,学生便可把《古诗文诵读》整本书上的近一百首诗词全部背诵出来。

4.2、利用課前3分钟开展学习活动

在每堂语文课开始的3分钟里我让学生集体背诵一首古诗词、解释一个成语、讲解一段历史文化典故,介绍一本钟爱的古典名著及主要人物的故事。学生们一方面训练了语文知识基本功,一方面又感受了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3、借各种形式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学习

分别通过 “我的舞台,我的风采——主题队会”,向同学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有趣的汉字来历”;开展班级经典诗词硬笔书法比赛;在每周四的阅读课上举行 “书香伴我成长” 阅读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名著名篇的读书活动;在全班学生中举行“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感受传统经典文化的无限魅力。

结语

当下,正处在一个呼唤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优秀文化任重而道远。站在新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氛围,传承文化,让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回归语文教学,真正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罗文鑫.当代教育论坛 2003年02期

[2]学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张竞能;陈慧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0

[3]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引领者 武志达;郭胜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2010年

猜你喜欢

传承语文教学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