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之“三部曲”
2018-05-14梁岩岩
梁岩岩
摘要:优质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师生双向交往的过程体现。一节优质课的创设是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其呈现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鸣、循序渐进的过程,优质课的炼成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且在“说”、“磨”、“做”中不断的递进、调适,最终,以取得师生双方的共同进步,使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优质课;师生;“说”;“磨”;“做”
蕴含全部经验的静态课程和具有特殊交往性质的动态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动、静两者于课堂上的共生是优质课得以萌芽的源泉。一节优质课的创设是多元因素合力才可为之,这不仅需要外在形式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结合,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维上保持同步,认知上发生共振,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由外在表现形式向内在精神实质转化的必然状态。这一过程伴随着三个阶段且呈递进趋势,即为“说”的阶段、“磨”的阶段以及“做”的阶段。
一、优质课之“说”:精妙引导,娓娓道来
言语的表达伴随着情感的抒发,可以更快地让人进入设定的情景之中,这也是“说”的魅力。一节优质课的帷幕正式拉开之初,需要教师的精心铺垫,同时需要学生的真实回应。
(一)梳理背景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知识的产生有其可以追溯的故事或插曲,对知识的溯本求源,可以使受教者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始,即在导入新课环节对背景知识的梳理至关重要。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課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是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必然是一个由懵懂走向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将知识更快地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背景知识的扩充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背景知识给人以历史厚重感,在教师“说”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来源以及作者的感情会有内在的感悟,还原当时的社会状态,这就为学生当下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当然,背景知识的梳理不是将枯燥的来源堆砌给学生,而是需要以精妙引导之势,引导学生不断向深层知识迈进。
(二)引起学生兴趣,师生共鸣共生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愈靠近知识本身,愈想探究其中究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便会不断衍生出很多问题,当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时,才能带着问题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一节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伴随着自己的思考,在与师生的探讨中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由问题的分享到深入的探究,这是由背景知识所产生的,也是对教师补充背景知识的回应。这也将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说”向学生的“说”转变,进而达到两者之间的共鸣共生。一节优质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交往,若共鸣共生,则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夯实了基础。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对接下来的知识抱以极大的期待,也点燃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之火。
二、优质课之“磨”:精雕细磨,心领神会
“优质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研课”或“磨课”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研的重要渠道。一节优质课的呈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不断调适、修正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打磨以及对知识的反复揣摩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对知识做到心领神会。
(一)仔细研读教材,统筹课堂因子
课堂是多因子相互编织的课堂。若想使得一节课成为优质课,这需要教师除了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外,还要有高屋建瓴的统筹能力。首先,教师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媒介,对教材必须仔细研读、反复揣摩,教材不仅是经验知识的承载者,而且还隐含着“文化陶冶、情感唤醒、精神寄托”等隐性的内涵,这不是对教材的浅尝辄止所能领悟的。教材具有稳定性,但是对于教材的研读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气息。因而,将教材中隐藏的教育和发展侧面开发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把教材读懂、读活,在课堂上做到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具备信手拈来之功。其次,课堂永远是发展、变化的课堂。它受到多元、多层次事物的影响,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等关联的不同也就意味着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多关系链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能使一节课达到优质?这需要教师以“爱”和“智”为两翼去统筹课堂因子。以师之爱,用感情推动课堂走向灵性,处理各种纷繁的课堂琐事,使课堂教学归于情感教学:以师之智,用智慧驱动课堂走向理性,解答学生的疑问和问题,使课堂教学归于科学教学。
(二)营造生态课堂,生成动态教学
一节优质课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样态必然有生态的属性。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营造为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各教学因子间的互动、生成、发展水到渠成,与优质课的初衷一致。在生态课堂情境下,教学过程绝不是因循守旧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生态课堂发展的必然规律。一节课质量的好坏,效益的高低,是与动态的教学过程息息相关的,在生态课堂系统内,师生能够更好地诠释共生关系,各教育教学因素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也使得课堂教学碎片化的状态得到极大的改善,它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的排列顺序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基于此,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有序展开。
(三)注重生活教育,建立师生互动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广泛而且深刻,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也是生活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学生从生活中而来,因而课堂教学的打磨必须把生活元素纳入进来,以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让冰冷、无感情的书本与学生动态的、发展的生活建立联系。只有当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追求,才会急于用课堂的知识去解释生活的困惑,而优质课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就师生关系而言,需要建立一种互动机制,课堂要开放,要互动,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在平常不断渗透方法,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互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或学生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师生间的双边互动。这一互动的过程,会对教师的思考与学生的体会加以梳理,逐渐使得师生间思维上保持同步,认知上发生共振,情感上产生共鸣,借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