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景县吹歌的现状与传承研究

2018-05-14苏华

北方音乐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承

【摘要】“吹歌”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在河北省东南部衡水景县地区活跃着一批以吹歌为业的班社,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在寻常人家婚丧嫁娶的时候,这些吹歌班社会组织起来进行演出。本文从景县班社乐器结构、音乐传承、艺术创新等角度出发,对“吹歌”这种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吹歌;衡水景县;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广袤的河北省东南部衡水景县地区,有这样一群走街串巷表演吹笙吹管的艺人。他们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如果有人家需要,他们就“抄起家伙”为老百姓服务,这被称为“吹歌”“吹打乐”。[1]吹歌艺人们常被称为“师傅”“老艺人”“吹鼓手”,主要以管子、唢呐、笙、鼓、镲等乐器组成。景县吹歌作为冀东南地区吹歌的代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现主要用于节庆活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逢年过节、展演活动时,吹歌活动较为活跃,内容丰富多彩。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从老艺人口述得知,多数老艺人从事吹歌已有几代人,他们都是口传心授来进行吹歌的技艺传承,多为从小就在吹歌的表演中长大,耳濡目染,几岁登台演出,长时间的锻炼与学习,逐渐发展成为各个班社的吹奏乐手。现在从事吹歌的老艺人们年龄基本上都在35岁到70岁之间,以中老年人居多。景县吹歌班社,通常由10人左右组成,基本上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

一、景县吹歌的乐器组合形式

在衡水景县吹歌这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老艺人们不认识乐谱,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学习与传播,使得景县对这一传统的音乐乐种保存的比较完整。直至现在,基本上还是原来使用的那些乐器种类,主要以管子、唢呐、笙、笛子、小鼓、小擦、锣、梆子等打击乐器。在不同的曲目当中,根据曲目的需要,会增减个别乐器。景县吹歌会所演奏的曲目曲调纯朴、民族风味浓厚,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

管子,现主要在民间鼓吹乐、僧道宗教音乐中使用。[2]管子在吹歌会当中属领奏乐器,吹奏管子的师傅在乐队当中的地位较高。管子的音色高亢明亮,韵调时而热烈激昂,时而悠扬婉转,表现了冀中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和乡村人质朴而又丰富的乡村生活。

唢呐是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豪放,高亢嘹亮,刚柔并济,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唢呐在吹歌会中是一种常见乐器,在吹歌班中,唢呐和管子经常同时吹奏,有时进行独奏。[3]

笙在景县吹歌演奏中是一件重要的吹管乐器。无论是管子还是唢呐等其他乐器,都要根据笙的音高来定音;笙又有着特殊的和音音响效果,声音洪亮而不燥,因而在吹歌班社中必不可少。景县个别吹歌班社里,在原来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基础上,[4]增加了现代乐器电子琴,音响效果更加丰富,高中低音区宽广,演奏的曲目更加丰富多彩;还增加了现代扩声设备——音响,乐队演出时更具震撼力和吸引力。当然,原汁原味的吹歌班社是没有电子琴、扩音设备的。在景县吹歌班社中,基本由10人左右组成,经常有1~2支唢呐、1~2支管子、笙有2捧,还有竹笛、鼓、锣、镲、梆子等其他乐器。旋律声部主要由唢呐、管子来吹奏,笙、笛子等其他乐器进行伴奏,正是这些淳朴的村民们的喜爱和自发传承,景县吹歌才得以保留至今。

从乐器的组合形态可看出,唢呐、管子、笙等乐器为原来吹歌演奏的固有乐器,电子琴、音响扩音设备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融入到吹歌当中,既体现了吹歌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又使其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二、景县吹歌的演奏曲目

在衡水景县地區从事吹歌行业的人员众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社。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拓展活动内容,更新演奏曲目,提高演奏水平。在演奏曲目方面,有代表性唢呐咔戏曲目《打枣》《梆子腔》《花木兰》《锯大缸》;管子曲《放驴》《小放牛》《江河水》《海青歌》《小开门》《大悲调》《梁祝》等传统曲目;还有人们熟知的豫剧《朝阳沟》选段,《三国演义》《济公》片头、片尾曲等几百首曲目。[5]

在民间流传的吹歌曲目当中,历史悠久,也是在吊唁仪式时经常使用的一首乐曲是《两句半》。该曲目应用广泛,艺人说:“学会两句半,全国都吃饭”这一句俗语来形容这首曲子,可见这首曲目流传之广。演奏时,一般是由两个唢呐领奏,以笙、小鼓、梆子等打击乐作为伴奏,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两个唢呐,旋律一高一低,音高相差五度,演奏时像两个人对话一样,配合的娴熟默契,旋律婉转忧伤,两个唢呐一唱一和,给听众以悲伤的气氛。

还有好多广泛应用于仪式的曲目,例如《四六句子》是与《两句半》相对应的出殡曲,与《两句半》不同的是,《四六句子》不是两个唢呐对奏,通常是两个唢呐齐奏,并且也不像《两句半》那样需要打击乐进行伴奏,单纯由两个唢呐进行齐奏,旋律忧伤、婉转,因仿佛带有哭腔,所以该曲专用于出殡。

总的来说,不管是传统的乐曲还是现代的改编曲,传承我国吹打乐演奏技艺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景县吹歌浓郁质朴,红火热闹,一般演出都是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加之唢呐、笙、笛、梆子等伴奏乐器。吹歌演奏者在演奏时,讲究音色、音韵之美,注重情绪,使景县吹歌成为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形式。

三、景县吹歌的代表人物

在景县,吹歌这种技艺通常是家族式的组合方式,笔者在田野调查时采访的乐班班主陈洪泉老师,家里兄弟三人,早年一起跟随其家里的长辈进行吹歌学习,现已携家眷从事该行业。

王永花,女,32岁,吹歌中的一枝花,景县吹歌中青年演奏者的代表人物,主吹唢呐。她所表演的《打枣》《放驴》《百鸟朝凤》《小放牛》等吹歌曲目,经常为省市领导,衡水市各项活动进行表演。在衡水地区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的喜欢。2016年由衡水市委宣传部主办,衡水市群众文化馆的衡水市首届民间风俗文化节中,她所演奏的吹歌曲目《打枣》是活动的核心节目,经常地在每场节目中加场演奏。

司保才,男,48岁,演奏水平高超,会演奏唢呐、笙、大管、板胡、电子琴。自学成才,没有学过音乐理论知识,凭借着自己那聪慧的双耳,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然后将旋律和指法深深记在脑子里。演出经验丰富,景县吹歌会当中优秀的管子表演者。

在景县,从事吹打班的人数众多。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年龄多数在四十岁以上,年轻人较少,普遍年龄较大。由于观念落后,经济等原因,普遍存在年轻人无法接受、不愿意学习这种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进行呼吁、引导和保护,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政府政策鼓励等多种形式进行保护,这种民间艺术才能得以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文化。

四、景县吹歌的传承与保护

景县吹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对这方水土,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下,需要进行保护,使景县吹歌得以流传,需要对景县吹歌进行传承、发展和保护。[5]

具体措施如下:

(一)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保护和宣传

政府管理部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加大对传承人的支持,帮助景县吹歌这种传统艺术文化顺利传承。文化相关部门把与景县吹歌相关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老艺人们使用过的乐器保存下来进行展出,使百姓在文化展览馆中了解景县吹歌。群艺馆开设免费民间乐器的学习课程,针对想要学习的人群,请民间的老艺人进行免费教学。政府部门通过电视台、大众舞台等宣传媒体对景县吹歌进行宣传,实现群众对景县吹歌这种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政府部门组织景县吹歌相关的文艺活动和文艺比赛,一方面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此发现更多的民间艺术家;开展文艺消夏等活动,在一些人群较多的公园、广场等搭建群众舞台,使景县吹歌进入到群众中,使群众在休闲之余欣赏这些传统艺术盛宴。

2016年4月22日,衡水首届民俗文化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衡水湖马拉松广场盛大开幕。这是一次衡水民俗文化的盛会,包括景县吹歌、故城架鼓、深州老丝弦折子戏、武强打花膀以及侯店毛笔、武强木版年画、习三内画在内的180多项衡水民俗文化技艺和绝活儿。景县吹歌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演奏了《放驴》《打枣》两首河北吹歌的代表性曲目。尤其吹歌《打枣》这首曲目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还进行了返场演出。这种民间文化的组织活动,对传统艺术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将景县吹歌带入课堂

景县吹歌的继承和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青少年群体,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县吹歌进行欣赏,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學生对景县吹歌有所了解与认识,课外进行吹管乐器的学习演奏,学习民间音乐,从小抓起。在当地高等院校,组织景县吹歌表演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们直观认识景县吹歌的演奏形式和演奏特点,同时将景县吹歌引入音乐系的实践课堂,在课堂中学生们进行学习演奏。

2013年12月10日,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景县吹歌,衡水学院邀请景县吹歌到衡水学院音乐系音乐厅举办了景县吹打乐音乐会。衡水学院音乐系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的系列活动,使师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我们身边的民间传统艺术,激发他们对景县吹歌的热爱,树立爱护、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的意识。现在,衡水学院音乐系正在开展将吹歌引入课堂的探索,师生共同来学习吹奏管子、笙、唢呐等乐器,演奏吹民间打乐曲目。这种对民间艺术的探索还将持续下去,有利于丰富高校课堂教学内容,必将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鼓励民间传承

在民间班社的传承过程中,通常是子承父业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为了延续吹歌演奏艺术,老艺人可以吸纳青少年加入到学习吹歌演奏中,青少年拜师学习乐器吹奏。以师傅带领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徒弟在班社中边学艺边演出。这样,既可以扩大演出群体,增加收入,又可以传承吹歌演奏艺术,形成良好的传承循环模式。

五、结语

总体来说,衡水景县吹歌的传承与发展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尤以面临人员年事已高,年轻人无人愿意学习的尴尬境地最为突出。“燕赵大地”,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几百年以来,吹歌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片沃土上得到了繁衍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吹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加强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尊敬与热爱。民间不仅要积极主动地传承吹歌艺术,政府部门也要参与到吹歌的保护活动之中,让这种散落于民间的传统表演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刘海滨.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大舞台,2011 (07):197-198.

[2]黄璟.管子在子位吹歌中的地位与作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3]齐培培.河北省唢呐音乐风格浅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7.

[4]郭小祯.南皮吹歌调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4.

[5]王晓丹.河北吹歌文化研究[J].通俗歌曲,2015(07):43-51.

[6]米琪,张延岩.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休门吹歌的传承与创新[J].飞天,2011(12):99-100.

作者简介:苏华(1983—),男,硕士,讲师,衡水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