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途径探究
2018-05-14温俊萍高晓玲
温俊萍 高晓玲
摘 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达载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面临一些困境。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变革与创新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话语体系;意识形态;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3-0013-0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并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手段创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这一过程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厘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话语到“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两者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简单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体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之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从本质上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达载体。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以及话语体系三者关系清晰可见,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到简单,从理论到实践,将晦涩难懂的思想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比较而言,既具有共征,也具有其独特性。话语体系是话语的概念、范畴按逻辑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它承载着特定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是规范化、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话语集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话语体系在表达信息时,摒弃了晦涩难懂的辞藻,使得话语体系对世界以及对中国实际的解释力更强,沟通交流更加流畅;第二,话语体系传达着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的过程中,便会渐渐地形成一种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具有超越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第三,话语体系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宣传,宣传为了凝聚中国力量,宣传为了赢得国际话语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话语体系的渗透与传播力相较于意识形态与理论体系更有优势。
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要明确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无法离开理论根基,如果偏离这一重心,即使完成了话语体系的建构,它也会像无根之树,摇摇欲坠。当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因为它的独特性决定了它存在的必然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困境
“意識形态”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回避的,无论是否承认,是否喜欢。譬如美国从不提“意识形态”一词,但实质上,美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细思极恐。苏联解体与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过程中都夹杂着美式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美国将意识形态工作包装为经济文化工作,使用的话语幽默,故事性强,无论是《疯狂动物城》还是《疯狂原始人》,电影之中就渗透着美国的普世价值与个人主义。反思中国话语,其传播范围,其影响力度还远远不及。
首先,以传播学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最直接的传播主体为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话语表述形式,国家意识的体现,必然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国家借助于书籍的出版、论文的发表、新闻联播的播出等介体的力量进行宣传,然而力度仍然不够。当今信息社会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流行,对于话语体系的传播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暗藏挑战。微信、微博平台的推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不同的声音,主流媒体对于社会热点的评论能力和对于议题的聚焦能力又存在不足,增加了识别分辨的难度。从传播客体来说,即基于寻常百姓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学术话语背景,专业术语的运用,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基本出于“听不懂,理不清”的状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是今后的一项重点工程。
其次,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冲突的现实困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走出去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传播因为受众的文化语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就拿语言学中的一个小案例来说,一个英国人讲的笑话,英国人都觉得很好笑,但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听完没有笑。这就是由于中英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像一道隐形的屏障隔在中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为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理论结晶,富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变革、中国的语言,但这些无论是对于外国学者,还是外国的普通民众,无疑也是一条沟壑,不易跨越。因而,如何克服文化差异的现实困境,找到真正有效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变得极为重要。
再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渗透,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统宣教方法导致人民群众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道理我都懂”层面,话语体系“吸引力不够,实用性不强”,在群众中无法很好地形成价值认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人迷失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出现困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传播途径探究
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当今,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2.0时代和媒体3.0时代的迅猛发展,为主流话语体系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一方面要依托報纸、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更要广泛借助新媒体与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三者交相呼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网络,拓宽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的舆论阵地和话语空间。
其次,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增强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未来国际秩序给出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和路径选择,能够促进国际秩序的革新完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失去市场,零和博弈开始转向正和博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中国制造在全球的销售,中国文化展现出的耀眼光芒,逐渐使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屏障弱化。我们要积极改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失语”状态,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中国方案的引领作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
再次,在变革与创新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传播途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新兴媒体的应用,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对社会动态的把握变得更加准确、高效。理论创新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理论研究成果的大众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我们要在变革与创新过程中,微观话语与宏观话语并重,大力推行“互联网+理论创新”模式,运用学习微平台、学习论理、共产党员等公众号,将新媒体与理论学习、理论创新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78.
[3]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EB/OL] .
(2014-08-18)[2018-04-26].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