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背景下进行作文教学
2018-05-14孙超
孙超
[摘 要]当前的作文教学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学生越来越怕写作文,而老师也越来越怕教作文。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对作文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辛勤的探索,硕果累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学生“物—意—情—文”的作文心理过程,有针对性地排除学生的作文障碍,特别是注重学生自主作文内驱力的激发,对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和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内驱力;情感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70-01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个“物—意—情—文”的过程。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学生的作文心理,就要以此作文过程为出发点,研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和思维规律,发挥好老师對学生作文的引导作用,探索各个学生作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一、引导学生积累“物”,保证学生作文的源泉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可以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有意观察,是一种他导观察,即来自外力导向的观察,给学生创设切合他们观察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无意观察,是一种自导观察,即要求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观察,同时做一些思考,并把它诉诸文字。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物”的积累,光靠观察是不行的,因为人的遗忘相当迅速,如果不将观察到的信息加以储存,很快就会遗忘。因此,老师要想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使学生将观察、感知到的“物”加以储存,在需要时能迅速、准确地提取,必须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三)要讲究选择性
韦志成教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把注意力形象地比喻成智力活动的“警卫”,这非常贴切。因为它能够给学生把好信息的关口,让学生在面对各种各样信息时能从众多的观察材料中筛选对自己有益的材料,保持一种稳定的智力状态,从而使学生作文有一定的目标指向。
二、引导学生构造“意”,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方诱导。
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吃掉,那么她的命运又如何呢?如果《项链》中玛蒂尔的朋友把巨款还给玛蒂尔,那么玛蒂尔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那结局又会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老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做一番思考。
其次,克服教育体制和思维定势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法国雕刻艺术大师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克服众多因素的束缚,运用创造性思维把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给发现出来,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是一篇好的文章。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想象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要从“内培养”和“外培养”两方面来进行。内培养,即从源头入手探索想象力的培养。外培养,即从支流出发寻求想象力的培养。
三、实现学生“情”的转化,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
(一)实现情感教学,激发作文情感
首先,老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其次,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倾诉。最后,老师应该让自己的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诱发学生的感情倾吐。
(二)实现动机转化,促进良性循环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就必须把他们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徐州师范大学的田崇雪教授就十分注重学生这种动机的转化。他主张个性教学、认同教学、表扬教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是自由的,是充满激情的,在他的鼓励之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写作积极性的提高又促使学生不断地阅读,阅读的面广了,又能促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实现兴趣转化,提高作文积极性
2005年11月,通过对江苏省宿迁中学的12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对作文感兴趣且坚持写的占15%,对作文感兴趣但没有时间写的占20%,谈不上兴趣不兴趣的占25%,对作文没有兴趣的却占了40%。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缺乏写作的主动性和兴趣。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
2.教学过程情感化,即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行有针对性的鼓励、表扬教学,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只有以心理学为指导,针对学生的“物—意—情—文”作文过程,进行有效地教学,保证学生在作文时“有米做饭”“会做饭”“想做饭”,才能真正地解决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