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

2018-05-14高敏

名家名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创作文人

高敏

[摘 要]近年来悲怨美成为广大学者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主流,因其不仅在表达情感上更加丰富,而且其个性化的创作手法更具有文学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产生的原因,要从悲怨美基本形式上着手,从而进入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更深层次的研究。以期能够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促进中国文学有更多、更好的创作形式。

[关 键 词]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创作形式;悲怨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36-01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风格和创作方向皆取决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与心理变化,不仅我国古代文学如此,西方亦然。在中国古代学者进行文学创作时,其作品中充斥着满满的悲怨情绪,形成该形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文化氛围、文人心理变化和所生活时代的大环境。对现代学者来说,细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创作形式,能够在了解文人心理活动的同时,更好地探析中国文学中悲怨美的发展过程。

一、悲怨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形式

(一)悲怨美的概念及界定范围

作为古代文学最主要的感情表达形式之一,“悲”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角色。而不同文人学者创作的作品中“悲”的含义都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民族和地域文化不同导致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土壤,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悲怨美”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悲怨美可如此理解,“悲”主要是文人学者自身的一种经历或一件事的属性;“怨”则体现出文人学者心中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会加强其深度及在现实中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风格在目的性上旨在抒发心中所想,从而进行感情交流,这也正是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学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二)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悲剧意识

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还没有形成统一文化意识和一定理性认知之时,“悲”的意识就已经成为人类群体的本能之一,但当时是由于离别与死亡等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所引起的情绪上的反应,尚未形成系统的悲剧意识。人类文化知识不断发展与进化,“悲”就逐渐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基本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一般存在于心理意识之中,再通过哀伤、离别感伤与悲愤这些情绪迸发而出,进而形成了“悲”的表达方式。

二、悲怨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形成原因

(一)形成悲怨美的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所产生的悲剧观念与悲剧意识都是不尽相同的。在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展现出的悲怨美皆來源于各民族之间独特的悲剧观,这种悲剧观随着文化逐渐发展进步开始逐步成型与进步发展。

(二)形成悲怨美的现实条件

形成悲怨美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社会现实条件,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悲怨美中的“悲”字主要与进行文学创作主体所经历的人生境遇有着重大关系。在中国古代,可以进行文学创作的学者一般都是拥有一定文化水平与一定政治能力的阶层,他们通常把自身遭遇的不得志、不公平对待通过文学作品展示出来。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在具有强大仕途内涵的同时,更兼具了社会现实方面的内容,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色彩。

三、悲怨美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层次

悲怨美在不同的文学创作者眼中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表达。在同一个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之下,仍旧可以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主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以“家”为核心的悲怨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中国传统文化重孝,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然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必离家。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将千千万万离乡文人游子在外漂泊以及久不归家不知家中何景的情绪描写得情真意切、真挚感人,而又让人黯然神伤,这是长期出门在外游子的共同感情的流露。

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家指代着亲情还有爱情,是对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环境的定义。自古文人出门都是为谋求一定的福利,为家人或者为家国,在路途中的困顿、苦闷、失意或者得意、扶摇直上等都让他们对家、家人以及情人产生思念之情,如此也形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表达悲怨美之作。

2.以“国”为核心的悲怨美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也即大部分的文学创作者和国家政治关系密切,故而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之中存在大量的以“国”为中心的悲怨美之作。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忧国忧民情怀,“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的报国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无望的遗憾之情等。

3.以“离别”为核心的悲怨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作均道出离愁别绪给人带来的淡淡苦闷伤怀之情,因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悲怨美中独具一格。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描写的离愁别绪既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友人之别,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人之别。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归纳,本文对我国的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其存在的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内容层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虽然由于很多原因,本次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进行更好的研究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学创作文人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