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唐宋词中“凭栏”意象浅析

2018-05-14李灵芝魏勇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背景凭栏

李灵芝 魏勇

【摘要】唐宋词中,“凭栏”意象出现次数较多,主要用于表达闺怨、家仇国恨、羁旅之情。本文主要是浅析各词中表现的不同意象以及产生的大体社会环境。

【关键词】凭栏;思妇怀人;国仇家恨;羁旅之思;凭栏场所;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唐宋词中,“凭栏”意象高频出现,有其主要的社会渊源。凭栏又可作凭阑,或者倚栏杆,抑或倚楼。凭栏应该说是作者心灵寄托的一种表现。在宋代,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所以意象多见于思妇怀人,继承了唐代温庭筠的花间词派的影响,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多数表现作者壮志难酬、家仇国恨以及羁旅思乡之情。

一、望月怀远,思妇怀人

在唐五代词中,“凭栏”意象大量出现。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展现的是闺中女儿对远去之人的思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宋二主以及冯延巳继承温庭筠的风格,形成了花间词派独特的风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墜。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表现了思妇百无聊赖,阑干倚遍心上人却还没有露面的焦急心态。

在宋代的词中,具有同样效果的还有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倚栏而望,来排遣自己的闺怨愁苦之情。

在南宋时期,李清照颠沛流离之前,与丈夫赵明诚分隔两地之时也写过闺怨词。“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念奴娇》)春寒料峭,词人深坐楼头,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情绪,而隐隐离情也在其中。鸿雁飞过,却捎不来半丝丈夫的音讯,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春深重,枯坐只会令人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只有恹恹入睡了。心事无人可诉,唯有寄托于梦境之中,凄然之情溢于言表。此词写于南迁之前丈夫远离之时,思念丈夫,情深意切。

在南迁之后丈夫逝世其闺怨词更加凄凉深入人心。“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吹箫人”,喻知音者。李清照在这里以萧史比喻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当时已去世。那时候,他们深爱着彼此,唱和着诗和散文,他们曾经是亲密的朋友。但是现在她的丈夫去世了,还有谁能和她一起享受盛开的梅花呢?当她思考过去的时候,忍不住落泪。这个词利用了美丽传说。它不仅意味着丈夫妻子先前的幸福生活,而且告诉我们,过去的快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词人通过将自己的感情经历付诸诗词,从女性的角度书写闺中生活的寂寥与无奈,压抑与无聊。凭栏的状态更能表现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心情。登高望远,却不见归人。

二、家仇国恨,壮志难酬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多首词中,多次提到凭栏意象,大部分意象是出于南唐亡国之后。李煜在北宋被囚禁期间所写的词,也算所谓的国破家亡之情。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这些诗句无一例外寄托着作者的家国之思,对故国的思念。李煜被宋朝俘虏,“日夜泪洗脸”。李煜体会到人生不可预知的苦难的悲哀,用鲜血和泪水书写了亡国的悲痛和遗憾。王国维曾经说过,“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赵构建立南宋之后,一直采用消极避祸的态度,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故国,这对当时的主战派产生了很大的打击。所以,词中多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悲鸣与壮志难酬的感慨。例如岳飞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徐一初的“登临莫上高楼望”,在高楼上凭栏的文人们,面对民族的屈辱,却无可奈何,壮志满满想去收复故土,却最终无可奈何,写下“莫望”,一个“莫”字,隐含了词人多少辛酸泪。

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也是“凭栏”意向的忠实粉丝。最有名的当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吴钩看了……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绪万千心情激动。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和形象,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壮志难酬。“吴钩”本用来杀死战场上的敌人,而这里却用不到了。这是一系列的动作,尤其是“拍遍”这个词,拍栏杆时,胸部充满了压抑和痛苦,只能靠拍栏杆来发泄。在这里,作者的雄心壮志无处表达。“无人会、登临意”,他哀叹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野心,南宋的统治集团都不能理解他的意图,也没有人能支持他收复失地。当一个国家被侵略,自己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统治者们却没有意识到羞辱感。这些词人通过“凭栏”意象的描写深切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对后世的我们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感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也要时刻牢记爱国主义的思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羁旅之思,离愁别绪

“凭栏”意象除了表现作者闺怨之情和爱国之情之外,离别和旅行中也有许多悲伤的表情,他们大多表达想念家乡亲人的感觉。

例如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写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一首写乡思离愁的词,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别人都睡下的时候,作者望着一轮明月,独自倚在高楼之上,写了一个“休”字,不要独自去倚栏。否则思乡之绪更浓,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思乡之情。最后借酒消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后,他更想家了,最后变成了眼泪。本词深沉悲凉,真挚感人。

在离愁别绪羁旅之思中写的最出色的要数柳永。柳永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但是他性格放荡不羁,如《八声甘州》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本词通过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明明非常想念故乡却又不忍心登高,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意蕴,毕竟登高望见自己家乡的方向,怕引出更多的乡愁的矛盾心理。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不知道何时自己停下了回家的脚步。全词层层深入,表达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古代建筑多为亭台楼阁,这就为士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凭栏”场所。登高望远向来为士人所推崇。登上楼阁,由于四面镂空,作者可以远眺,登高望远就能感受自身的渺小与天地的广大,情感也就随之而来。建筑的形态为“凭栏”意向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而建筑的精美又为士人提供了审美的情趣。由此产生了“登高必赋”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之前“登山临水”的继承与发展。士人本身对于现实的不满,却又无处发泄,所以他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一种心灵的寄托,而周围建筑中最能满足士人,又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远离市区登山临水,登楼便自然而言成了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场所。

对词的意象的分析离不开作者,作者又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在分析词的意象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分析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唐朝后期和南宋时期的词,“凭栏”意象多用于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悼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就像辛弃疾的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懑之情。同时其中还夹杂着羁旅与思乡之情。而在社会背景相对安定的情况下,词多用于儿女私情、闺中怀人的思想。凭栏意象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词意义的逐渐扩大,逐渐由曲子变成士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所以说,凭栏意象出现是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约束,它经历了思人、思乡、爱国等多重感情的演变并且意象还在逐渐扩大。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中华诗词文明的积淀。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全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李璟,李煜.陈书良刘娟笺注《南唐二主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上疆村民,唐圭璋笺.宋词三百首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晓春.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社会背景凭栏
诗意的凭栏
错把异乡当故乡
凭栏诗境
卖花声·凭栏念思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殉俑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观
满川风雨独凭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