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共同课教学的再探索

2018-05-14王蕾

歌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王蕾

[摘 要]《和声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就不断地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又称高师)和声共同课进行探索、改革和实践,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如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引起了我国各音乐院校专任教师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前行。至今,这些探索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不断地扩建,学生不断地扩招,教学上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应目前培养目标的要求、生源质量、授课时数、班级学生人数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取得的效果进行再探索。

[关键词]《和声学》;音乐教育;高师和声课;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由来

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为音乐师范生。在课程设置上,《和声学》是所有音乐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该课程一般分为:理论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和声学”课;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录音艺术等专业的“和声学”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斯波索宾等著的教材《和声学教程》的使用,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音乐院校的首选,各专业的学生遵循着规范的理论体系、严谨的和声功能、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训练,不同专业的学生只是在学时和深度、广度上有所区别,比如作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理论及应用、近现代和声理论等。任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学理论作曲出身的教师担任,老师是怎么教自己的,自己就怎样去教学生,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以笔者为例,1984年进入艺术学院附中理论作曲专业学习,班里只有3名学生,都是以为本科输送合格人才做准备的。学习中,做得最多的是和声作业——大量的四声部高、低音题,练就了严谨的写作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在以写作为主的同时,增加了分析作品的环节,那时的键盘和声是由老师在改题课上把作业边弹边修改中进行。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了和声课的教学。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亲历了基本乐科课程的各种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对于高师和声课教学的内容、应用、效果等方面有较深的体会,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尤为关注。

据198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文件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办学层次和形式的培养目标:本科层次主要培养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学校的艺术师资;专科层次主要培养初级中学的艺术师资”。8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师院校建设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和声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一些教师开始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特别是自90年首次召开高师理论作曲课程改革与教学研讨会,并成立高师理论作曲学会以来,改革高师和声课教学的呼声愈见强烈”。 ①

在笔者多年高师和声课的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和声键盘化的实践——在校生参加各种级别的高师技能比赛都会遇到自弹自唱这个单项,把适合的和声运用到键盘乐器上即兴为歌曲伴奏是理论结合实践环节最紧密的一项,毕业生在求职考核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二是学习四部和声高、低音题写作的问题——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才能做好的,但是在不运用于作曲环节的前提下,容易忘记。

1984年12月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师和声教学讨论会”上认为,高师和声教学必须体现“师范性”,提出了五条意见:一是使学生掌握和声理论并为其他理论课打好基础;二是除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和声思维想象与敏锐的和声听觉能力;三是在学习严格的四部和声的同时,应结合键盘和声,提高即兴伴奏能力;四是以功能和声为基础,具体介绍中国民族调式和声,扼要介绍近现代和声技法;五是和声教学不必强求一律,允许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方法。②

笔者在读了《2010年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文选》中大量有关和声课教学的文章后有了更深的感触——在三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中,问题的焦点都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把握上:有些人强调和声教学中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称为“理论型”;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摒弃繁冗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完全的技术性操作,以键盘和声、即兴伴奏为主要内容,称为“实践型”;还有的人主张“理论加应用”型,即既有理论框架又有键盘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多年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和声课教师也在不断地尝试教学改革,以2014年音乐教育本科的培养方案“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指导思想。教师们在教学大纲内容范围内尝试着各种教学模式,笔者的教改课题《音乐教育和声课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由此应运而生。

二、教学现状与困惑

高师和声课围绕着理论性和实践性展开。和声课程中的四个环节: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键盘即兴伴奏都是必须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安排教学任务应该是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一)生源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藝考热持续,音乐教育专业生源充足,每年都有全国各地大量的学生报考广西艺术学院。近几年来每个音教班的学生人数都几乎达到50人,还曾有过50多人的班级;学生们大部分都经过考前培训,有一定的乐理基础和专业水平,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别,学生之间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课时安排现状

和声课在各个院校都安排在大学二年级, 并在一个学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时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学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具备了进行和声课程学习的能力。现在学生人数与扩招前不同的是:扩招前教学面对班级里只有20个左右的学生,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班至少50个学生,而近两年是把两个班级合起来上的大课,学生超过100人。

(三)师资与教学设备现状

和声课的任课老师一般都是作曲专业毕业,作曲专业出身的教师相对于其他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在视唱练耳、乐理以及音乐理论和技术的“四大件”等课程上具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并具备了一定的钢琴基础,对于从事和声课的教学是最佳人选。在教学设备上,目前教学上的软件与硬件设施都很完善,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在教学环节中。

(四)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首先是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 按照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计划,虽然每个学期以18周的课时量来计算,但是实际上都上不满18周的课。除了节假日冲突、下乡采风活动,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有时候也会占用到上课时间,实际每个学期最多只有15周左右的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键盘即兴伴奏”的教学内容困难重重。在这四项内容中,和声写作和键盘和声是最需要时间磨练的,如果要面面俱到,难免顾此失彼。

其次是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四部和声写作与键盘实践。一方面,虽然可以轻松地安排出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但是和声课不仅仅是纯理论课,在练习写作的环节,教师需要在黑板上演示做题的过程,随时需要就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学生们需要从排列法到连接法以及各声部的纵横向处理上跟随教师一步步进行,由于教室太大,一部分同学因为座位太远太偏看不清黑板而放弃了学习。笔者也曾运用投影设备把PPT课件展现出来,但它的弊端是体现了结果,却没有了过程,而过程体现思路,是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键盘和声的教学是和声实践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内容在这么多人上课的大班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哪怕是最基础的音阶、和弦练习,调内Ⅰ-Ⅳ-Ⅴ-Ⅰ的连接练习都是要以回课的形式来检查指导,在有限的课时里,每个人回一次课都不能保证有时间,更何况为旋律配伴奏还涉及到调式和声的选择、不同音乐风格的织体选择、和弦外音的处理、升调降调的变化、带旋律和不带旋律的伴奏等情况。

三、教学定位与模式的再探索

对于高师和声课的教学,近三十年来的发展一直是不断探索的过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完美结合是我们的主观愿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拜读各位前辈和同仁的文章,汲取符合教学实践的做法是我们探索的途径。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偏理论型”“偏实践型”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主要矛盾都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在笔者看来,“四部和声写作”“和声音响感知”“音乐作品分析”“键盘即兴伴奏”这四个方面有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是高师和声课程的遗憾,都会影响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学生们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发展。有些老师提出的“精简教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精简教学”是各个内容都只蜻蜓点水般地讲到,缺乏具体的练习和操作,难免会有纸上谈兵的感觉,虽然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可能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学得很茫然的处境。也有的学校完全放弃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四部和声写作,认为音乐教育(高师)学生将来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不多,学来无用!但对于学生来说又缺失了传统和声学的理论基础,连什么是“平行八、五度”都不知道,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后连编配小型合唱都不会。教学内容无法割舍、教学时限不足、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巨大,这种情况下,无论怎样精简,想在和声课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笔者认为,通过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成为探索的另一种较好的途径,笔者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这不仅仅是在向别的课要课时,而是与相关课程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够共同提高的思路。

(一)和声课与视唱练耳课、乐理课的结合

广西艺术学院的视唱练耳课和乐理课从大一开设,乐理课一年,视唱练耳课两年。乐理课每周两节,视唱课每周四节,其中两节是分组上的小组课,这种既有大课又有小组课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视唱练耳课与和声课的结合可以从一年级就开始,把“和声音响感知”“键盘即兴伴奏”这两部分内容引入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整个乐理知识环节还不够完善,但是对于“和弦”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是可以掌握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感性先行”的方法。以单声部和多声部构唱和弦、和弦连接来感受和声音响,通过模唱和听辨教师给出的“正格”“变格”“复式正格”等和声进行加深对传统和声语汇的了解;通过对大、小三和弦的色彩辨析对调式内的正、副和弦有所区分;通过对减三、属七、导七和弦的模唱、构唱感受不协和和弦的紧张度与倾向性;通过乐理当中的“解决”掌握调式内的音程、和弦走向。固定调的视唱训练过程也可以成为键盘练习的过程——和声的键盘化是目前阶段大家都觉得非常需要而又很难在短期训练中有成效的。我们不妨尝试在唱音阶的时候要求弹出音阶;唱大、小调的Ⅰ-Ⅳ-Ⅴ-Ⅰ连接的同时要求学生在键盘上同步弹奏出来。这样,学生在视唱课上加入了键盘练习的基础环节,每一个调都有几周的时间来练习,教师可以在小组课上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此阶段,虽然和声的理论还没有讲授,传统和声的功能进行还没有概念,但是在音响听觉上会形成一种惯式,调内正三和弦能够在键盘上找到位置,可以为将来的即兴伴奏环节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二)和声课与钢琴课、钢琴编配课的结合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钢琴课,学生们根据入学时的主专业区分为主修还是副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钢琴是零基础,这部分学生在即兴伴奏这个环节最难。大家经常看到,钢琴专业的学生没有几个能弹即兴伴奏的,而钢琴基础差的学生则更难于下指。许多钢琴老师就高师的钢琴教学改革也做了非常多的探索,這一现象现在正慢慢地有所改变。笔者认为,如果钢琴课不只是弹练习曲和乐曲,多弹一些声乐伴奏,通过伴奏谱对和声、织体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规律,对其进行模仿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老师通过检查、指导学生的回课加以督促,布置一部分是为歌曲配伴奏的作业。

(三)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一名老师任教多门相关课程一直是高校教师的惯例,笔者就曾经历过同时任教一个班级的乐理和视唱课的教改尝试,并且继续任教同班级的和声课。这样的实践效果很好,三门课程内容互相关联,知识点交相融汇,授课过程游刃有余,学生们在理论课上没能体会到的都可以在唱、听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感受。即兴伴奏课与和声课本就是一脉相承的课程,即兴伴奏的过程是把和声语汇、织体形态、音乐风格等的处理在脑子里面形成后通过演奏展现出来。即兴伴奏能力强的人一定是“眼前无谱,心中有谱”,有惯用的和声进行、音型运用熟练、各个调的和弦位置反应快速而准确……这项技术之所以难并不是因为以上各个环节需要有多高的难度,关键是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打磨。

因此,相关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精通基本乐科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学法,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键盘和声能力,老师本身就得是个“理论加实践”型的人才。教学相长,老师也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四、结语

关于和声教学的目的,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多声音乐分析、写作和表演的实践中,使其成为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工具。”{1}“高师和声教学”的提出使该课程有了特别的指向,我们理解为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以上的思路都是基于这一点展开的。“分级教学”并不是像考级那样学到什么程度考几级,而是把学科内容分化到相关课程里消化和打磨,这种分化使得和声课上的内容可以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相互渗透,不仅局限于短短的课时中,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以加强。音乐教育(高师)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也并不是都到中小学任教,在各行各业都有,即便依然从事有关音乐的工作,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科教学就是能够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带领他们走进来,指出学习的方向。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