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与演唱方法考

2018-05-14李艳双

歌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

李艳双

[摘 要]对于民歌风格特点的研究不应该仅停留在平面的音乐形态关照上,它需要更多的立体式研究,即演唱方法的介入。赫哲族民歌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这与其相对应的演唱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与其演唱方法相结合,更有助于探讨赫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演唱方法

居住在黑龙江省境内的赫哲族是一个中俄跨境民族,在俄国境内称那乃族,中国境内称赫哲族。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而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赫哲族先民隶属肃慎族系,现有人口5354人,其中大部分聚居在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抓吉等地。长期以来与汉、满等兄弟民族杂居在一起。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通用汉语,现在唱民歌也多用汉语,部分民歌开始采用双语演唱。

赫哲人爱好唱歌,有自己的唱歌习俗与歌唱节日。在乌日贡大会和其他节日时,男女老幼都要唱民歌欢度节日,气氛热烈。

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赫哲民歌可分为宗教和世俗两类,其中宗教类歌主要是指服务于萨满活动所唱的歌,世俗类民歌包括情歌、渔猎歌、悲喜歌、酒歌、赞歌等,其中情歌居多。传统上男女歌不相混,有男人专用的曲调,也有女人专用的曲调,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赫哲族民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方法。

一、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赫哲族民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分别反应在题材内容、曲体特征、旋律音阶、节奏节拍、称词等方面。

(一)题材内容

赫哲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真实地记载了赫哲族的历史,民族风情,反映着赫哲族人民的心声。

1949年以前,赫哲族人民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被驱赶到了缺吃少穿的地方,饱受凌辱压迫的赫哲族人用歌声叙述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与不平,如《过去的痛苦》:

赫呢哪哪哪赫呢哪,

赫呢哪哪哪赫呢哪。

生活在没理的三江口,

被逼去三部落。

吃的是那老头鱼,

吃的是那草冬青。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

重新搬回街津口。

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赫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猎生产方式。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渔猎特殊的生产方式,赫哲族民歌题材大多与狩猎相关。如《打猎歌》:

赫呢哪赫呢哪,我上山去打猎,

多打狍子和野鹿,早点满载好回家。

赫呢哪赫呢哪,穿大山过小岭,

打着猎物人欢喜,早点满载好回家。

赫哲人勤劳勇敢向往婚姻自由,反对一切逼婚的丑恶陋习,因而产生了一曲 《天鹅姑娘》:

天鹅是个美丽的好姑娘(那伦那),

心灵手巧志坚强(那伦那),志坚强。

随同爸爸深山去猎熊(那伦那),

帮助妈妈草地套野狼(那伦那),套野狼。

若不嫁我心上的人哪(那伦那),

天鹅我宁愿投大江(那伦那),投大江。

青山长在绿水长流(那伦那),

天鹅姑娘美丽天下扬(那伦那),天下扬。

赫哲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歌是在各种萨满仪式上为烘托宗教气氛、请神娱神而演唱的歌,如《家祭神歌》:

我们虔诚的敬酒烧香,

诸位大神请赏佛光。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赫哲族民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歌是赫哲民歌的主要部分,如《河边情歌》:

我在河边四下望,鸳鸯成群鱼成双。

对着小妹叫几声,就是我孤身站河边。

小妹唱哟我也唱,我和失群的孤雁一样。

东飞飞西飞飞,何日才能飞成双。

赫哲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三江流域,他们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感谢大自然赐予他们衣食之恩,也自然地产生了歌颂家乡的民歌。如《我的家乡多美好》:

青青的树林高高的山哪,

獐狍野兔满山岗呀,

朋友来了先烧水,

随手打来野物表心意啊。

春风刮起欢腾的浪啊,

鱼儿你别挤破了我的网呀,

划船来到了小河湾哟,

新鲜的三花五罗装满舱啊。

赫哲族民歌内容丰富,它涉及了赫哲族人民生活的所有内容。其中情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赫哲人民是民歌的创造者,民歌也是他们心声的表达。新民歌也是赫哲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感谢共产党毛主席、热爱家乡和新生活的。

(二)曲体特征

“人的进化通常与文化的进步互为因果关系”①,同理,社会历史的进化通常与音乐文化的进步也互为因果关系。赫哲族每个历史时期的民歌曲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呈现由简到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与赫哲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如20世纪30年代一句体、二句体乐段常见,也会零星有三句体和四句体乐段。一句体乐段主要是一句话重复或变化重复并填入不同的唱词,如收录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跳鹿神》就是这样的歌,见谱例1。

譜例1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音乐结构开始复杂化,常见的结构主要是四句体的乐段,如《我的家乡多美好》,见谱例2。

谱例2

(三)旋律音阶

赫哲族以捕鱼食鱼为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其旋律呈波浪式下行走向,好似水中波浪,其民歌首句起音多为“sol”音,收尾的乐句多“dol”音,形成五度关系。如《松花江相会情歌》,见谱例3。

谱例3

赫哲族民歌旋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乐句的结尾喜欢使用上行三度la-dol下行四度dol-sol,如《过去的痛苦》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收尾,《摇篮曲》前三乐句(后文例子), 这些歌曲都具有十分亲密的血缘性,显示了赫哲族民歌曲调的高度统一性,这也是区别于他民族歌曲的主要特征。见谱例4。

谱例4

整体音域较窄,级进与跳进合并使用也是旋律的一大特征。19世纪30年代的民歌音域窄,级进多,如《不投意》,见谱例5。

谱例5

20世纪50年代民歌音域有所拓宽,可达13度,并且大跳也比较多。

赫哲族民歌有三音列、四音列、五声、六声。三音列和四音列是赫哲族比较原始的乐曲,如《思夫》,其旋律类《跳鹿神》,参见《跳鹿神》。

进入到20世纪50年代,五声音阶的民歌开始增多,如《我的家乡多美好》《回想起从前的生活》《松花江相会情歌》《打猎歌》《等阿哥》等。六声音阶也有,但不多见,如《找情郎》,见谱例6。

谱例6

纵观赫哲族民歌,无论是旋律还是音阶都呈现逐渐复杂化的状态,并且多是更词不更曲,演唱内容丰富多样。

(四)节奏节拍

赫哲人从小就喜欢打鼓,其鼓乐发达,且会自制鼓,故而赫哲族民歌节奏既规整又发达。例如萨满鼓中使用的节奏形在民歌中都有体现:前松后紧、前紧后松、切分等。节拍也很丰富,如2/4、4/4、3/8、5/4、3/4等。

首先赫哲族民歌节奏发达与鼓乐可能有关系。鼓通常与萨满舞蹈步伐配合使用,舞蹈动作本身对节奏的要求就是規整,律动性强。可见,赫哲族民歌、萨满鼓点、萨满舞的节奏是一套体系,只是体现在不同音乐品种中,并形成自己民族独有的较强的规整性和律动性风格。

其次,其节奏型也与语言发音特点有明显关系,例如“ mani”的发音特征,通常都伴随着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的节奏型。

(五)称词

称词是赫哲族民歌的灵魂,纵观赫哲族民歌,每歌必有称词。一般情况下,称词都会在歌曲大过门、小过门以及结尾使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收录的27首民歌95%以上都是用了称词,称词与实词已经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形成了赫哲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如《天鹅姑娘》《过去的痛苦》《找情郎》等都有称词。但男女歌称词使用还是有所不同的:

他们的男歌用[h rir ' nani'k i]八个音来吟唱调子。女歌只有[h rir 'k ini]六个音只用于大过门,[ nani]用于小过门。女歌只有[h n n n]三个音……第二十六曲,与前不同,他的过门是用[b b nt 'u]三音”{1}

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其称词不再有男歌女歌之分,男女歌也没有性别之分,创作的新民歌也多使用称词。

二、赫哲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事实上,民歌的风格特点不仅包括题材、曲体结构、旋律音阶、节奏节拍等,更多地包含演唱方法,只有将演唱方法纳入到民歌风格研究中来,才能看清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的全貌。

首先,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用嗓方法可分为真声、假声、真假混合三种形式。真声就是以本嗓为主,也称作真嗓子,发出的声音结实明亮,刚劲有力,具有高亢、质朴、粗犷、丰满、豪放等特点;假声具有委婉灵活、甜美、细腻等特点;真假混合最大的特点是不受音域的限制,可以演唱音域较宽、难度较大的民歌,这种用嗓方法即能表现民歌的刚劲、豪放,又能表现其细腻、甜美流畅与委婉。

赫哲族民歌演唱主要运用了以本嗓为主的真声,音域较高的作品使用真假声混合,同时注重演唱的艺术处理,注重以字行腔,以声运腔,以情带腔,形成了独有的运腔方法。

(一)呼吸技巧

“善歌者必先润其气”是我国古代对歌唱用气方法的论述。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很注意正确的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呼吸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歌唱呼吸需要后天训练达到自由控制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等。歌唱的呼吸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赫哲族民歌演唱采用胸式呼吸,呼吸较浅,在演唱时,腰腹部肌肉群呼气后扩张,小腹下部的肌肉均匀收缩力量,这时腹部腰部要比平时呼气时有更强烈的扩张,吸气时鼻腔和口腔扩张感觉充满气息,其他器官要保持扩张感,同时小腹两肋肌肉,横隔膜收缩,如果在唱高音时腹部肌肉群要多加一些力量。

(二)用声方法

赫哲族民歌用声方法主要是真声,真声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咬字清晰。赫哲族民歌普遍真声演唱,带有说唱性,声音音质明亮,位置靠前,且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圆润,但是质朴,恰好与赫哲族渔猎生活较好的配合在一起,质朴且真实。真声发声时,声带作整体振动,边缘较松弛,两侧声带紧密靠拢,室壁内敛,会厌略低垂,当气息经过后声门发声时,声带呈横向振动,声门关闭的时间超过开放的时间,因此用气量不多。

(三)共鸣技巧

歌唱发声时多以口腔共鸣为主,说唱性较强的民歌多在前口腔,并且会有部分头腔共鸣,因为口腔共鸣对气息的要求不多,气息较浅,所以声音更加质朴。又因为口腔前列硬组织、硬腭等对声波的反射能力较强,所以发出的声音即明亮又清晰,与赫哲族质朴的渔猎文化形成高度统一。

(四)润腔技巧

为了能更好的演唱民歌,在歌唱中会经常使用一些润腔技巧,如力度变化润腔法,为了适应歌曲情绪的需要,歌者在演唱时会通过气息、共鸣、真假声等调节力度变化、以此渲染情绪。赫哲民间音乐家在演唱《嫁令阔小调》时就运用了力度变化润腔技法。节奏节拍润腔技法是赫哲族演唱者因个人对作品不同情绪变化,赫哲歌手在不破坏整体民歌意境基础上,适当缩短或拉长节奏节拍,这也是其常用的润腔方法。节奏在采风过程中,同一首民歌由同一演唱者演唱多次,确没有完全一样的,正是节奏润腔的使用。

(五)称词的特殊处理

在赫哲族歌曲中,称词的演唱韵味是突出其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演唱赫哲族歌曲时,首先要注意词的咬字清晰、错落得当,气息恰到好处的支持以达到称词的悠远悠长。

美妙的称词恰恰是赫哲人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真实写照,称词方面的节奏节拍润腔法也是体现其赫哲族歌曲特征的重要方面。

三、《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摇篮曲》二例

分析

经过上文介绍,现在对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和《摇篮曲》进行具体分析。

(一)《狩猎的哥哥回来了》

这是一首情歌,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就是根据这首民歌创编的。此歌曲采用了4/4拍,中速优美,四句体乐段(2+2+2+2),B徵五声调式。第一乐句(1-2)起,旋律线高扬再逐渐环绕式下行,起音和收尾的音都是sol,形成了首尾呼应。第二乐句(3-4)承,是第一乐句的變化重复。第三乐句(5-6)转,起音低音mi 到中音dol,旋律环绕式上行到宫音。第四乐句(7-8)合,是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变化重复。见谱例7。

谱例7

从音域看为11度,因为演唱者不同,所用的调有所差别,但用声特点都是在其真声范围内,不需要太深的气息,主要以口腔共鸣为主,声音既明亮结实又委婉细腻,最重要的是用真声演唱虽不够圆润,但很是质朴自然,同赫哲人生活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二)《摇篮曲》

此歌3/4拍,速度稍慢,四乐句乐段结构(3+3+3+3)。第一乐句(1-3)起为环绕上升的旋律,乐句落音是下行四度,由 dol音至sol音,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第二乐句(4-6)从高八度的dol 音起,并逐渐下行落在re上。第三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二者的关系是合头换尾。第四乐句与第二乐句是换头合尾,并且落在主音上。见谱例8。

谱例8

这首歌曲音域较窄,在一个八度内,演唱不需要太深的气息,由于其赫哲语的特性,其声音靠前,吟唱性较强,所以仍然是以真声为主,共鸣腔较小,主要是口腔共鸣,因为这是一首摇篮曲,其歌曲演唱对象的特性也不需要太大的共鸣和音量,故而哼唱、吟唱更为重要。

四、结语

通过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与演唱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演唱方法是构成民歌风格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某一民族民歌风格特点时应该给予立体式的关照,而不仅仅局限于阐述民歌的题材内容、曲体特征、旋律音阶等,只有将演唱方法纳入进来共同探讨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民歌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 王锐,王艳莉,初征.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与音乐[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从地域版块浅析汉民族及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谈谈王洛宾作品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
试论加强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培养途径
电视剧中的音乐叙事作用浅析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变化
浅析东北秧歌的风格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