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产业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刍议

2018-05-14李应发杨勇何多兵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产业绿色发展精准扶贫

李应发 杨勇 何多兵

[摘要]宁强县是秦巴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和京津水源涵养地的核心区,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抓好水源地保护,该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介绍了宁强县产业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情况,就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强县;产业;绿色发展;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毗邻四川省和甘肃省,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片区县、国家二类革命老区县。全县总面积3246.8km2,辖18个镇(办)213个村(居),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截止2017年末,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9个、贫困户16744户48341人,贫困发生率16.45%。近年来,宁强县立足区位优势和优越自然资源禀赋,聚焦水源地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和市场导向的产业化,以茶叶、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干果五大主导产业和高山蔬菜、银杏、烟叶、中蜂、猕猴桃五大骨干产业项目为载体,强化政策支持和技术帮扶,将贫困户以联户发展、订单收购、土地流转、托管代养(种)、入园务工、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嵌入产业链,增强了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大数据统计显示,贫困户的户均产业净收入由2017年的3887元增长至2018年的4776元,年际增长率达22.87%。整体上,基于乡村振兴角度,宁强县产业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取得了实效,但在新时代新要求下,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本文对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引领农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1    宁强县自然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

1.1    自然资源禀赋

宁强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凉热带山地气候,绝大多数山地海拔为640~1280m,平均海拔960m,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徑流量1.14×109m?,过境客水5.63×109m?,人均占有径流量为汉中市均量的1.29倍,陕西省均量的3.8倍,全国均量的2.05倍,多年平均气温为12.9℃,日均昼夜温差1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1103.6mm,常年湿度为73%~86%,无霜期240天。优裕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饶的动植物资源,已探明的木本植物85科586种、草本植物62科500余种(农作物资源有70多种)、野生动物50科142种、鸟类30科107种、爬行动物5科8种、哺乳动物16科17种(其中“宁强矮马”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1.2    地理区位优势

宁强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西成客运专线(高铁)、宝成、阳安铁路纵横县境,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特别是高铁的开通使得宁强全面融入西安、成都“两小时”经济圈,承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的能力将大大增强,各种要素流动更加活跃,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特别是作为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

2    宁强县产业绿色发展概况

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宁强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一方面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坚持生态立县,狠抓京津水源涵养地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精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和交通便利区进行了区划,并强化项目、资金支持,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化组织程度大幅提高,培育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产品。受益于农业产业发展,全县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农业工作亮点纷呈,屡获中省市表彰,荣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名县”、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

2.1    农业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全县培育形成了“茶叶、畜禽、食用菌、中药材、干果”五大主导产业和“高山蔬菜、中蜂、猕猴桃、银杏、烤烟”五大特色产业项目。截止2017年底:投产茶园种植面积0.90万hm2,产量6753t,一产产值3.6亿元;畜禽综合产值13亿元,其中年出栏生猪42.95万头、牛羊2.5万头、出栏家禽110万只;发展中药材0.63万hm2,产量1.06万t,产值达3.6亿元;食用菌年发展4000万袋,椴木香菇3580架,椴木木耳6万架,羊肚菌66.67余hm2,产量9243t,年产值2.4亿元;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种植面积1.47万hm2,产量8260t,产值1.88亿元;高山蔬菜、中蜂、猕猴桃、烤烟种养殖规模分别达0.35万hm2、3万箱、240 hm2、366.67 hm2,产值分别达2.3亿元、0.2亿元、0.3亿元、0.28亿元;全县2017年农业总产值达34.3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55元。

2.2    生产加工体系日益完善

全县园区建设和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截止2017年底,培育认定各级现代农业园区52个,其中15个为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41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6个,其中市级及以上示范社14个;认定家庭农场88家,其中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5个;培育职业农民693名,其中中高级职业农民103人;全县农产品加工取得实质性突破,2017年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7.4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6:1。

2.3    品牌兴农强农扎实推进

全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先后出台了《商标发展战略指导意见》、《荣获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全县农业产业品牌和产品质量建设。截止2018年6月,宁强银杏叶、千山茶业公司和羌州茶业公司的红绿茶制品、秦川大厨公司的香菇酱制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茶叶类青木川牌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黑木耳、香菇酱、茶叶等8类农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羌州”、“咏德”等13个商标获评陕西省著名商标;另外,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1个,取得银杏、华细辛、茶叶地理标志认证3个。千山、凤源、荞力宝公司的产品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优新产品名录,汉源香丝米获汉中好大米称号,金色花海菜籽油畅销省内外。

3    宁强县产业精准扶贫概况

3.1    理顺机制协同扶贫力量

推进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人才是核心,为确保工作力量协同,提高工作成效,宁强县先后制定了多项工作措施着力理顺工作机制,重点工作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实行各级党委负责制。为推进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整合了各支技术及培训力量,组建了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了技术服务快速响应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基本构建了“县为主体、部门配合、镇村落实”及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产业脱贫的工作机制,夯实了镇(办)、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3.2    因地制宜精准发展产业

根据既有产业基础、全县产业覆盖情况调研结果,宁强县出台了《“十三五”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指导文件,为每个村确定了1~2个主导产业,为每个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确定1~2个产业发展项目,并鼓励各村依据自身情况发展其它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围绕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科学设置奖补项目,用于经营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及时补足产业链缺失环节,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托管代养(种)、入园务工、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多种机制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切实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形成稳定增收机制。

3.3    增收成效显著

根据《宁强县在册贫困户统计表》(宁扶办函〔2017〕17号),2017年宁强县产业扶持应覆盖贫困户1.043户3.52万人,而在2017年末,据大数据统计:全县产业实际覆盖贫困户1.22户4.18万人,户均产业收入3880元;截止2018年8月,全县产业覆盖贫困户1.27户4.22万人,户均产业收入为4776元,年际产业收入增长率达22.87%。表明经过各方努力,贫困户的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

4    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薄弱

据全县贫困村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县镇(办)主干道路、通村公路已经连通、硬化,但通组到户的路况依然较差,交通相对不便;同时部分村或聚落网络设施不足,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山多地少,土地零星、分散,一些村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缺失、一些村民小组电力供应不足等问题,这既影响了这些地方农民的生产生活,还导致相应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成本高,相对收益低,造成农户发展产业成本较高。

4.2    产业发展不平衡

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兴旺是关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县已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项目,整体来看,各镇(办)特色产业发展均有特色和亮点,但就产业体系是否完备和产业发展成效来看,镇(办)与镇(办)之间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除五大主导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外,其余各农业产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特色产业市场发育滞后,产销脱节;同一产业,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投入差距较大等。

4.3    青壮年知识农民外流

据大数据统计,宁强县有劳动力的农民中,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半文盲占总数的24.68%,小学文化占44.29%,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1.03%。其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多是农村青壮年,他们脑子灵活,有胆识,学习技术、管理快,他们是新时代农村生产力的主力军,但受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绝大多数想干事、能干事的知识型农民以选择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为主,长期在外、漂流他乡,农村则相应出现了相当多的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这些留守人员多秉持传统农业的观念——种点粮食,养少量畜禽,以维持生计,加之主要劳动力短缺,在围绕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方面要么有心无力,要么动力不足。在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中,人才是核心,如何留住青壮年知识农民亟待解决。

5    对策建议

5.1    坚持产业精准施策方向

按照《宁强县十三五农村脱贫攻坚规划》、《宁强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意见》、《宁强县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总要求,围绕产业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坚持优化结构、适度规模、完善链条、提质增效、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落实“政府引导、企业(贫困户)主体、科技支撑、项目带动”等措施,在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基础上,做强做特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骨干产业项目,继续结合村户特点、精准施策,把各村的产业和农户(贫困户)的产业项目抓出特色,实现县域各镇(办)、村、农户(贫困户)协调发展。

5.2    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向中省市争取产业项目资金,并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在资金使用方面,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是统筹抓好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贫困村产业园区的设施配套;二是对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效益等,在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三是继续对农户(贫困户)产业发展进行奖补,支持贫困户自助发展产业;四是围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以项目资金引导产业聚集和产业联合体发展;五是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品牌创建,增强品牌盈利能力。

5.3    加强产业扶贫技术服务

特色产业发展中,技术储备不足是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要继续发挥产业扶贫110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同时组建专家技术服务队,依托农(居)民讲习所,推行巡回技术服务,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和各项技能培训,提高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能力,并重点加强贫困村的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大户的培训,以增强贫困村产业发展后劲。

5.4    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因农业产业本身面临灾害和市场两方面风险,加之农户(贫困户)自身抗风险能力差。导致农户(贫困户)面临特色产业发展机会时,即使拥有可投入的资金,也常因为惧怕投资风险而不敢发展产业、放弃发展产业。针对这些问题,宁强县应在既有农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为产业扶贫提供兜底保障,除了推广已经开展的一些农业灾害保险外,还要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扶贫产业相关保险,以提升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应发.宁强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J].茶叶,2013,39(3):167-169.

[2] 陳苗,张仕丽,李应发.京津水源涵养地动物防疫刍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6,37(4):50-51.

[3] 陆汉文.东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产业链与利益相关者的交叉视角[J].当代农村财经,2016(7):9-14.

猜你喜欢

产业绿色发展精准扶贫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