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渔业”转型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8-05-14赵文杰沈佳强
赵文杰 沈佳强
[摘要]“渔业”转型是在渔业资源枯竭、渔业资源过度开发使用、渔业环境资源遭受破坏背景下所做出的创新性的转变,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生态节约绿色发展”理念所做的改变,具有重大的创新和示范意义。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渔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渔业”转型发展中还存在转型基础弱、渔业产业结构不均衡、渔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鉴于此,应当巩固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坚持开源节流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式渔业以及加强政府政策、科技支持等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乡村振兴;渔业;转型;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海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1980年以来,我国海洋渔业存在海洋资源过度利用、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受破壞等问题。尤其是中国同日本、韩国、越南等协议的签署,使得局面更加严峻。与此同时,渔民因渔业资源的破坏而逐渐转产转业,渔村的发展也较为缓慢。“三渔”问题成为了海洋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工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战略。宏观层面来看,渔业、渔民和渔村也是“三农”的一部分,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应当密切关注三渔问题,也应当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来明确其发展战略。尤其是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框架制定出适合“三渔”转型发展的框架模式。
1.2 渔业转型的意义
1.2.1 渔业转型有利于减缓中国渔业资源的衰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管理不力等主客观原因,我国的渔业资源遭受着海洋“公地悲剧”——渔业资源被过度使用、渔业资源枯竭,短期内难以恢复、渔业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渔业的转型升级,由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向新兴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新兴的渔业发展既可以节约劳动力,促进渔民的转型发展,又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再生、可持续,极大地提高了渔业资源的恢复能力。
1.2.2 渔业转型有利于中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渔业发展是以养殖和捕捞为主,大部分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且传统渔业产业结构的一二三产业分布不均衡,传统渔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渔业转型则有利于规避弊病,促进中国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渔业转型发展多为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等,这既符合当下人类田园式休闲生活模式,又符合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既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又有利于渔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2.3 渔业转型有利于完善中国渔业保障体系。我国渔业产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对渔业产业的调整有指导意义,对于完善海洋渔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提高渔业科学技术等也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渔业产业的转型是当下渔业发展最迫切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渔业转型进行思考、设计、再思考、再设计,有利于探索我国渔业转型的发展方向,探讨适合我国渔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其转型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渔业”转型的涵义及现状
2.1 渔业转型的涵义
渔业转型是指“将海洋渔业由完全依赖于渔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转向多元化产业,使海洋渔业的发展摆脱对海洋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规避产业的衰败和资源的枯竭,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这种转型发展会引起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是渔业产业在面临资源环境变化时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渔业产业为谋求生存发展,力图调整和改变现有的渔业结构,突破现状,以改善渔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潜力。
2.2 “渔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在养殖方面。渔业三大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又以养殖为主,养殖产品主要是鱼类,其次是贝类,形成了养殖为主、沿海内陆平分秋色、鱼类品种繁多的产业格局。在捕捞方面。具有“养殖为主、捕捞为辅”的特征。在产业结构方面。渔业的三大产业分布不均衡,第一产业占比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小。据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23662.29亿元,较2012年增长36.60%,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51∶23∶26。近年来,休闲旅游式渔业发展迅速,渔业产值逐渐增加。
3 “渔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在转型发展基础方面,亟需巩固
近年来,随着渔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这限制着“三渔”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养殖业方面,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这就使得传统的水产养殖水域面积减小;在捕捞业方面,以“东海无鱼”为典型的近海水域荒漠化和“长江水生生物锐减”为代表的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明显。
3.2 在渔业产业结构方面,渔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据资料可知,渔业产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以养殖业、捕捞业为主,在渔业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多为渔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以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在整个渔业产业中比重小,发展相对落后。当下渔业第一产业产值较大,为渔业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大。相较之下,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值低。三大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产业链较短、产业化水平也不高。
3.3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面临的压力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渔业劳动力、租船以及燃油等成本逐渐上升,使得水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降低。渔业产业中结构比例不合理,二、三产业比重较低。使得我国渔业产业竞争力低下,优质水产品竞争力弱。
3.4 在产业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手段
渔业产权界定不清淅,渔业准入监管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渔业资源过度开采、渔业资源的枯竭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明确的产权划分,任何人都可以进入、任何人都可以捕捞,形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公地悲剧”。还有一些不良行为屡禁不止,如电镀炸鱼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在管理方面有待加强,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4 “渔业”转型问题的突破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渔业”的发展转型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总布局总框架总结构下,根据渔业产业的独特性及其发展基础,围绕渔业产业兴旺的目标,立足于渔业转型的制约因素,找到渔业转型的可实现途径。
4.1 巩固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渔业产业因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岸线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因此,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渔业资源、海洋生态。所以,第一要务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好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近海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要坚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加强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以巩固渔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4.2 选择“开源节流”式的发展模式
所谓的“开源节流”模式是指,开源是开辟新的渠道,扩大增量;节流是指控制、降低捕捞量。一方面,扩大增量,改善鱼类繁殖的环境,加强对排卵场、洄游通道的保护。另一方面,控制、降低渔业的捕捞量,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对捕捞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完善现有的休渔制度,做好渔民的休渔转产转业。此外,也要降低捕捞强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绝户网”、“三无”船舶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4.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速海洋渔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抓住产业扶贫的机遇,规划出适合渔业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休闲渔业。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与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促进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海洋渔业转型路径中产业高度化阶段,符合产业周期的进程。二是特色餐饮。首先,可以实现产业融合,打造“捕鱼、钓鱼、吃鱼”的链式发展模式;其次,可以将渔业和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以海洋鱼类产品结合家养的家禽和土地种出的绿色蔬菜,共同打造天然、绿色、有机、环保、健康的特色餐饮业,促进渔业的转型,增加渔民的收入,带动渔村的转型发展。
4.4 加强政策和科技的支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促进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在今后渔业产业发展进程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要调整渔业经济的发展结构,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出台有利于渔业转型的政策,如制定渔民转型专业优惠政策,加强渔业休渔补贴支持政策,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政策等等。此外,科技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在农业部召开的渔业转型升级推进会上曾提到,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强渔业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和未来“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渔业也应当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部署,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渔业之路,牢固树立绿色的发理念,坚持夯实渔业产业發展基础、坚持“开源节流”式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式渔业产业、善于抓住政府的支持政策,切实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渔业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62-64.
[3] 王文彬.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渔业致富指南,2016(11):15-18.
[4] 刘子飞,孙慧武,蒋宏斌,等.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产,2017(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