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民脱贫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2018-05-14王晓燕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以贵州省长顺县白云山镇为例,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白云山镇平台公司;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1 白云山镇概况
长顺县白云山镇辖7个行政村,150个村民组,124个自然寨,总人口23546人,农业人口19960人。总面积188.8km2,耕地面积2534hm2(其中稻田971hm2,旱地1563hm2)。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刺梨、烤烟、油菜为主。
2 白云山镇平台公司引领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平台公司的组织形式
2017年5月,长顺县白云山镇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召开筹备大会,指定专业人员负责公司注册,成立了由政府全额投资的农业开发平台公司——云山领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采取“政府专班+平台公司+能人”的“一级人员”运作模式,即由政府主要领导、镇农业分管领导、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负责产业发展指导、各类项目资金整合、相关部门的对接,平台公司董事长、经理、财务人员负责协调现场管理和对接市场销售,每个基地选3~5名能人按一定股份参与经营性收益分红;同时采取“平台公司+能人+农户”的“二级人员”运作模式,避免项目资金“垒大户”等现象的发生,逐渐消除部分群众对扶贫项目的一些担心与偏见,逐渐改变部分合作社有名无实、不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能调动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等困境。
2.2 平台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
2.2.1 防风险,降成本。将平台公司现有种植的蔬菜品种全部购买农业保险,加强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专门从云南、山东等地聘请农业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确保蔬菜种植高质、高产、高效。同时,采取基地区域网格化种植和订单分解种植的方式,将平台公司流转的土地按订单规模反租给大户和能人种植或将订单分解,合同制承包给农户自发种植,从而减少公司种植风险和种植成本。
2.2.2 跑市场,学经营。镇平台公司专班定期到贵阳石板、龙里双龙等蔬菜批发市场开展菜品订单对接,不断拓宽农超、农批、农监等蔬菜销售渠道。同时与大宗蔬菜收购企业、老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销定产,紧扣产供销各个环节,有力地保障了镇平台公司蔬菜销路和价格。
2.2.3 抓产业,强规模。紧紧抓住春风行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扶贫项目资金等,采取平台公司主建+村集体经营领建+合作社创建+农户自建的方式,迅速扩大平台公司产业发展规模。通过短短半年时间,平台公司直接参与建设或控股的蔬菜基地由2017年底的70hm2迅速扩大到253hm2,辐射带动群众自发跟进种植134hm2。
2.2.4 增动力,富群众。平台公司找准市场、确保销路、实体化经营的方式不断增强了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信心,同时平台公司订单式分散种植为群众提供种植前期生产性支出、保底收购时抵扣投入成本的政策又进一步打消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群众自我发展的动力更足,增收的渠道更广。
2.3 平台公司的利益联结方式
2.3.1 四重收益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增收。一是公司承接政府投入的扶贫项目资金,通过量化贫困户股份(户均2万元)保底分红覆盖贫困户,户均可享受6%(1200元)以上的分红金,并逐年递增确保如期脱贫。二是享受土地流转股金,以耕地保底为23元/hm2、农田保底为57元/hm2的价格分别计算田股和地股,并根据每年经营性收益给予系数分红。三是农户除了可获取土地流转费外,凭土地入股股权到基地务工获取务工费。四是通过务工积分、管理积分和支持政府工作及公益事业积分制度,按每个积分10元的标准,从基地利润中提取20%作为给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并表现优秀的群众(贫困户)的奖励。
2.3.2 培育能人,促进大户增收。能人(即合作社内主力军、带头人)以现场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参股,可享受基地利润部分的30%~50%,激发能人大户发挥带头作用。
2.3.3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以配合协调、纠纷协调等管理参股,可享受基地利润部分的10%,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壮大村级合作社。
2.3.4 公司收益,扩大基地规模。基地产生利润剩余的20%由公司进行滚动发展,用于扩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业长期发展。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3.1 农业公共基础设施仍然严重不足
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及投资计划中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偏低。二是支农资金用于竞争性经营领域的比重偏大,相对的是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偏小。三是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分散,存在同类投资项目有重復投入、不同类但有密切关联的项目却未能整合投资以及投资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四是尚未建立政府对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目前,相当大部分公共农田灌溉设施(主要是由水源地到至田间的干支斗毛渠)年久失修、工程设备老化,灌渠淤积垮塌,涝不能排,旱不能灌,村、镇两级防洪排涝体系病险多、标准低。如,2018年5月雨季期间白云山镇的部分蔬菜被雨水冲掉。
3.2 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上仍比较薄弱,难以适应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影响农业增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掣肘。 例如,目前的白云山镇各蔬菜种植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种植标准还不高,没有健全的蔬菜分拣中心和配套冷库及物流等。
3.3 农业产业化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
一是白云山镇的大多数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出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加工很少,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流失严重。例如,2018年4月20日,猛秋村的莴笋因为卖相不好,成片的莴笋只能拿去喂猪。二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支撑力弱。当前,白云山镇的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产、加、销各环节中的科技投入、科技推广力度均不够,使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支撑力薄弱,不能实现农业档次和水平的全面提高。三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产品质量体系不健全,在农产品生产、收购过程中,没有与之相应的标准、依据和检测手段,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品质。
3.4 产业扶贫动力不足
当前,资金投入还是相对较少,各蔬菜种植基地得到的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以支撑基地需要的土地流转费用、务工费用等。以致蔬菜基地建设相对缓慢,成效不明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不足。
4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整乡整村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高效节水灌溉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配套的原料基地。二是建设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主动对接帮扶单位,争取建设蔬菜基地的资金,并大力建设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力争在2018年底建成白云山镇蔬菜分拣中心及完善冷库物流链。
4.2 拓展营销市场
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二是政府要继续支持平台公司到贵阳、乃至省外寻找更有实力的蔬菜收购主体,扩大蔬菜收购量,真正将白云山镇的蔬菜基地打造成为贵阳的蔬菜保供基地。三是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平台公司应用微店、微信、手机APP等营销手段。四是加大“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力度。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平台公司有效衔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流通渠道。
4.3 转变模式,反租倒包,让更多群众自发参与进来
“反租倒包”,就是指乡政府或村委会向农户支付一定的租金,把农户已经承包的土地收归集体,再由集体转租给外来的公司、大户,或者“倒包”给本乡、本村的其他农户,收取租金。首先,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业主,难免会因为失去土地而产生失落心理。由合作社出面将这些土地转租回来,“二次”利用,组织大家耕种,无疑给农户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其次,合作社在其中起到了关鍵的纽带作用。合作社掌握着大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种什么才能挣钱,如此避免了农户盲目跟风造成种植风险。第三,“反租倒包”模式也让业主省了心。近70hm2的土地,不论是在管理,还是除草、施肥上,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这些交由合作社去做则省事不少,技术上也有保障。“反租倒包”模式同时兼顾了业主、合作社、农民三者的利益,实现了“三赢”。当前,白云山镇平台公司应将群众被动参与基地建设转变为主动发展种植,将土地反租倒包给大户或群众发展种植,公司进行回收,以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带动就业,让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真正自主发展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实现一劳永逸的真脱贫。
4.4 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并通过各级引进和推广新品种、适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其次,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家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为目标,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整体品牌形象,加强质量认证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最后,要积极推进加工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对原有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4.5 强化人才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骨干成员及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现有人员素质。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过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重点培养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具体措施是与农业院校联合定向委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5):68-70.
[2] 王晓燕.新常态下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与政府作用探讨[J].贵阳学院学报,2015(6):113-116.
[3] 刘善庆.赣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查[J].苏区研究,2017(2):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