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8-05-14冯春燕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冯春燕

[摘 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我国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为提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高素质农林管理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

1 卓越农林人才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相关内涵

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以及“实用技能型人才”三类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本文探讨的卓越农林人才主要指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即在新时代的需求导向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农林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指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用户等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能力,以及利用用户的市场导向作用,来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政产学研用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在政府部门参与和主导下,使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共享和环境融通,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代表的是市场,市场代表的是社会需求,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

2 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意见实施以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其他财经类院校、农林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每年都要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創新思路,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1)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方面,不断探索与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找到了自身准确定位,培养理论扎实、问题意识强、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复合型卓越农林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综合与特色”相结合的人才理念,增设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选修空间,并且选修课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

(3)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以探究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从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行本科生能力提升计划,形成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学习培养体系。

2.2 教学条件保障不断优化

(1)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聘请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校外指导专家等组成联合指导队伍,专业学科建设还高度重视高水平人才引进,近几年引进数位高水平青年杰出人才,以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打造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和管理,山西财经大学长期以来大力支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加强基地建设(包括实验室、实践基地)、设备仪器更新和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各种环境、人、财、物的支持。

2.3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山西财经大学全面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入学后,学院召开专业导师见面会,让学生和导师之间互相了解、建立联系,专业导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以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山西财经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均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主要专业之一,(下转页)

(上接页)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农林管理人才的同时,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的困境和问题。

3.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在经济和社会体制转轨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校尽管已经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仍然不适应。受传统农林教育观念影响,山西财经大学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在培养理念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缺乏灵活性、实用性与创新实践性,缺乏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精准定位,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培养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各种人才需求。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也很难满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的要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亦相差甚远。

3.2 校企联合不紧密,企业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需加强

在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尽管已经建设有一部分实践教学基地,但是可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使用的固定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足,比如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缺失、实践教学效果弱化等。大部分实践基地仅仅作为学生认知和参观的场所,未能发挥实践基地的应有职能和作用。校企联合不夠紧密,企业导师与实践教师之间联系与互动很少,很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部分企业和行业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协同人才培养的意愿不强烈,导致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有名无实,效果不明显。

3.3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动不充分

一般而言,校企联合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展开合作,培养人才,另一种是企业根据具体的项目进行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从侧面培养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众多,一些协同创新方案并不能广泛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进行推广和普及,导致协同创新机制的联动受到掣肘。另外,这些协同创新方案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的计划和课程的内容,尤其是知识产权和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没有结合机制的创新,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表面,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转化。

4 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

4.1 加强顶层设计,制订科学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与企业合作的高校需要成立专业的指导小组,对各个专业进行管理,并且制订相应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需要得到校方的批注和认可之后,才能执行。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修改,同时还需要聘请协同创新单位的专家人员进行指导,根据具体的意见做好调整工作,尤其是教学培养计划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满足社会的需求,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紧跟时代脉搏,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满足岗位需求之后,不断创新,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4.2 注重两个环节,为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搭建平台

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学院要注重落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连接、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衔接两个环节,着力营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现环境。通过这两个环节,延伸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相关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优秀人才。

4.3 建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战略合作,多种渠道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校内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动的教学平台,政府部门应牵头制定校企、校研等共建规章制度,建立“机制和平台”共同联动的教学体系,切实落实“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综上,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我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相信,通过各种措施的落实,这一培养成效将愈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辛志宏,董洋,徐幸莲.“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04).

[2] 胡瑞,刘薇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8(01).

[3] 王志烩,廖浪涛等.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