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型范式,提高识字效率
2018-05-14陈艳
陈艳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低段教学的重点,但识字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初步构建了低中年段学生识字能力的序列化体
系,并在此基础上以典型课例为突破口,总结出了识字课型范式。
【关键词】识字;课型范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识字教学的方式过于机械,面对识字量大的现状,一二年级教师感到识字教学压力很大,三四年级教师对识字教学有所忽略。对于学生遗忘率快、音近字形近字的誤用情况表示无策。
为使得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具体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构建了中低年段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序列化体系,这个序列既指向教师研究的方向、教学的重点,也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
表1 不同年级识字要点
年级 识字要点
一年级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突出对于一些基础字的学习;
在教学生字时力求扎实到位,并侧重于音形的教学;
二年级 根据汉字构字特点,教会学生基本识字方法并学会迁移;
在掌握汉字音形的基础上,适时渗透字义教学,体会一字多义;
三年级 第一课时中集中识记生字,并与梳理文脉有效融合;
四年级 在形成独立识字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悟文字背后的情感。
制定各个年段的研究目标切入后,笔者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初步形成并完善了两个基本课型范式。
一、儿童诗识字课型实施流程
现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为例,对以上教学流程进行具体阐述:
(一)参与游戏,调动已知
课始,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到儿童诗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达到调动已知、激发兴趣、铺垫情感的目的。如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中,从“看图猜字”的游戏开始入手,由猜熟知的“田”“木”“林”到这篇课文中要学的“农”,再猜图中与“农”有关的词,由字突破,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归类识字
儿童诗中,生字都散落在诗中的各个角落,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类认读,便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和理解。如《田家四季歌》中,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归类出多音字(花开草长、稻上场、采了蚕桑、一年农事了)、儿化韵的词(麦苗儿、桑叶儿)、与农活有关的词(插秧、耕作)、ABB结构的词(喜洋洋、笑盈盈),引导学生集中识字,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诵读诗歌,想象入境
儿童诗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节奏性、音乐性,而诵读无疑是感受诗歌语言、意境、情感的最佳途径。如《田家四季歌》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关键词体会、拓展说话等方式,反复诵读诗歌,想象诗中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四)边读边识,朗读强化
儿童诗教学比较灵活,有规律可循。在初读时可集中识字,与情境紧密相关的生字,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散识字。这样既保证了儿童诗情境的整体性,又能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动性。如《田家四季歌》中,生字“肥”就是在体会桑叶长得好、养分多的时候随文识写,各种农活(播种、插秧、耕田、采桑、除草、施肥、割麦、插秧)则在朗读过程中不断再现和强化。
(五)再现情境,积累运用
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识用结合”,课堂中,先从文本中习得,再进行当堂的指导运用,识字伴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展开,所学的生字就不容易混淆,容易巩固,也不显得枯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如《田家四季歌》教学最后,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与忙碌中,由“戴”字入手,从早忙到晚,农民伯伯在忙什么?再现前面学到的各种农活,再次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从而积累“披星戴月”这个成语。再由文中的“戴月光”引入到自身戴的东西,学生主动地找寻着在生活中的各种“戴”:戴围巾、戴红领巾、戴项链等等,在课堂上对“戴”进行了运用。学生就掌握扎实,也不会与“带”混淆了。
二、叙事类课文识字课型实施流程
现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对以上教学流程进行具体阐述:
(一)进入情境,自主交流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猜谜、讲述故事、巧设疑问等活动进入课堂状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信息模块,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语言情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积极的准备。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中,以“自己知道的古代名医”谈起,引出李时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环节,承担着读通课文和初步感知课文的任务。所以,“初读”的有效落实尤显重要。因此在初读环节,除达成读准、读顺课文这一保底工程外,还需知晓大意、理清文脉。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在此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又在古寺里做了什么?”的问题去读通课文,自然而然地把课文两个重点的部分突出出来。这样的训练,学生既初步理解了文本大意,又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
(三)以词带文,理清文脉
教师将要学的生字进行有意识的整理,侧重进行音、形、义的教学,并牵一发动全身,让课文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现和被理解,由词引导到课文相关板块的学习,从而达成理清文脉的目标。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生字的教学,有意识地在不同的语境中以组块的形式出现。先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这4个词语,理解词语含义。晓行夜宿,宿在哪?引出对破败古寺描写的句子,使得前面的词语在句子中进行再现。顺势教学和理解“垣”“庙”这两个字。为什么住这座庙?在对第2—4小节进行再次朗读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第一板块:错过客店,夜宿古寺。
后面集中出示药材名称,引导学生去读文了解药性和作用,从而把“在古寺里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这样,文章的主要脉络在组块出现的词语中慢慢显露出来了。
(四)概括大意,巩固识字
在文章情景中学生已掌握要学的生字,教师还应让学生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新词。所以,课堂上教师将回顾课文内容,概括大意与巩固识字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形成一条多项交汇的识字链,当堂反馈,拓展延伸。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堂总结回顾环节,教师以“故事说到现在,你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在复述的过程中,课文中所学的生字词也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口中蹦出,学生透过词语在课文内容上走了个来回。
(五)巩固生字,指导练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写字教学实施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课堂中教师留出时间指导学生写字,要求“卷面整洁,结构合理,主笔突出”,同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写字的评价反馈功能。
汉字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一个符号,但在孩子的眼中更像是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爱上汉字,爱上阅读。以课例为载体,对小学语文识字课型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必能总结出有效的识字策略,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