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鉧潭西小丘记》审美透析
2018-05-14杨小荣
杨小荣
【摘要】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不乏文质兼优的佳作,这些文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本文以《钴鉧潭西小丘记》为例,通过对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透析,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钴鉧潭西小丘记》被收录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通常的教学只关注到作者通过“贺小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却往往忽视了文章本身的“美”。本文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来透析文本。
一、修辞之美
柳宗元在他的《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写道:“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即: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聳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在登山。在此,作者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状其貌,传其神,化静为动,将这些怪石写得栩栩如生,富有灵性。冷冰冰的石头,到了作者这里,似乎都拥有了“生命”,有血有肉有情感,作者很自然地让它们带上了世俗的“烟火气”。再和下文的“相累而下”“角列而上”“饮于溪”“登于山”等描写结合起来,整个小丘上的奇石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美,同时也蕴含着生命的质感。
二、朴素之美
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家都推崇朴素之美。托尔斯泰说过:“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高尔基说过:“一切美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的确, 朴素是一种至纯至精、至简至真、不修饰、无做作的美。它可以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壮美;可以是“落霞与孤鹜,秋水共长天”的阔美;也可以是“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的静美。
《钴鉧潭西小丘记》极具朴素之美。文中有这样的对话:“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即:“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此番话,简简单单,用意尽显。小丘遭人遗弃,低价售之,反映出作者与其“同病相怜”。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娓娓阐述,这种简单的写法让读者很容易明白写小丘,就是在映射作者的遭遇,自然而然理解了作者失意时内心的苦痛与忧伤。
三、哲理之美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即:“这个小丘难道真的有遇合或不遇合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柳宗元从小丘的遭遇自然引出自己的遭遇,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贺小丘实则是悲自己。
游记散文仅记游踪,就显得浅。柳宗元在游记散文方面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厚的哲理,通过小丘的遭遇展示自己的怀才不遇。小丘尽管被弃置,可最终被“我”和深源、克己发现并以之为宝,是小丘之“大幸”;自己才能“秉异”,却没有像“我”、深源、克己这样的人来“欣赏”,实在是可悲!
所谓“哲理”并不是“形而上”的高深理论,它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作者的“有感而发”,是外物与作者内心的契合,“人不如丘”的映衬手法就自然而然地让“游记”具有了理性的光辉!
四、诗意之美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即:“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柳宗元为我们营造了如画一般优美的诗的意境。摹状生动形象,逼真传神。这空灵淼然的诗意之美绝不是靠堆砌辞藻、刻意雕琢而来的,而是作者用万物冥合的心境和高洁清雅的情趣书写出来的。一处弃置的小丘,在作者诗意理念的安排下,整修一番,天然优美的风姿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鱼儿、小潭、诡石、怪木、奇卉、美竹……幽丽清雅,沉静隽永。这些姿态迥异的景物,在作者匠心独运的描绘下多了份怡适和宁静,具有了一种诗意之美。
五、深情之美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柳侯祠》中写道:“灾难也给了他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的确,柳宗元在遭受一连串的政治打击后,常常有“惴栗”之感,虽然心怀悲伤,但他又不惧于现实的窘境。痛定思痛,没有因此绝望沉沦。相反,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万般情感投射其中。在荒僻的永州,柳宗元眼里撷取的是一些荒寒之景,它们荒凉、萧瑟、峻冷,但思想里流露的是一种悠闲与安定、孤傲与坚贞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建立在作者对山川草木的一片深情、对个人遭际与自然风物的某种契合基础上的彻悟。一处弃置的小丘,在其他人眼里一文不值,为何作者对它厚爱有加,买它并修葺它?因为它隐现了作者与世难谐的遭遇和坚贞孤峭的人格。这些,都源于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深入思考。
一座弃置的小丘,在柳宗元的笔下,便摇曳出别具特色的审美。《钴鉧潭西小丘记》一文的教学,往往更多的是关注“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教学时不妨宕开一笔,另辟蹊径,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这样更容易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更能理解他对山水风物的独特审美体验。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