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大师于永正,激励路边后来人
2018-05-14刘友开
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不幸病世,不禁使我悲哀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不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认为他不仅仅只是一位“学高为师”的名师大家,而且还是一位“身正为范”的小语界的引路者。我是一个“草根教师”, 我的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就颇受他的深刻影响。虽然有些事己经过去多年了,但回想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初识于永正,缘于听课总求真
初识于永正老师,缘于我有幸在多地聆听到他上的多节示范课。这还是10多年前的事。当时,我在原淮安市教委教研室做副主任兼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员。每当获悉于老师在省内上示范课和讲座的消息,我都会尽可能带老师到现场去聆听学习。
2000年5月28日,于老师在宝应县实验小学上示范课后,又作了《“三本”“五重”教学法》的讲座,张庆老师(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之一)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讲座。我带着老师们去听了。于老师将他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探索出的丰富经验概括为《“三本”“五重”教学法》。“三本” 即:以生(学生)为本,以读(读书)为本,以创(创新)为本;“五重”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示范课和经验介绍及张主编的教材教法讲座,每每都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我听了以后,不仅感到茅塞顿开,而且对于老师和张主编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卓著建树感到由衷敬佩。原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这样教、小学语文教研可以这样搞。于是,我便即兴赋诗以记之:“于张名师传佳艺,宝应教海闪金漪。教书育人师为本,五重教法众称奇。”
2004年6月4-6日,淮安市小学语文特色教师培养对象上课评课竞赛及拜师活动在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与他新认的徒弟们仇高兴等13人同台上课,于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习作示范课,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教学效果极佳。我也写了评课诗赞道:“歇后语中学问大,习作课上来写它。合作表演呈异彩,教学艺术令人夸。”
2006年11月17-19日,金陵之秋首届名师节暨全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新理念·新精彩·新走向” 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在南京举行,于永正老师与贾志敏、支玉恒等名师同台竞技。于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六语《秋天的怀念》。他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本真朴实和幽默和谐”的课堂教学艺术特色,达到了超凡脱俗的本真艺术境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老师们的广泛欢迎。我也写了评课诗赞之记之:“秋天怀念慈母爰,杏坛名师筑高台。字斟句酌读艺美,巧引源头活水来。”
2007年11月8-11日,江苏省2007年“教海探航·一品梅杯” 征文颁奖暨名特优教师教学研讨会在淮安市实验小学隆重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与淮安市北京路小学仇高兴、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卞志娟、连云港师专第二附属小学李卫等三位教坛新秀“同课异构”,执教五语《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后,于老师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突出文本中暗含着反映林冲礼让、忍让、谦让、宽让的“四让”人格特征的重点内容,通过范读、练读等方法指导学生解读课文,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说,练就学生反复读书的“真功”,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新理念和以文为本、吃透两头(教材、学生)、平中见实、常中见奇的教学风格,被与会的专家和老师们称之为“语文阅读教学优秀传统经验与新时期语文课改精神完美结合的范例”。
于永正老师的学术报告与他的示范教学同样精彩。他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时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语文就是语文”的独到见解,还就“什么是语文”“怎样教语文”“怎样钻研教材、把握文本”“阅读教学怎样以读为本、怎样朗读” 等重点、热点问题作了深入浅出地解读,为与会人员提供了语文阅读学色、香、味、形俱美的精神大餐,使大家倍受教益。
对于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报告,我也各写了一首“评课诗” 作了高度评价。其一为:“课改潮雨风满楼,教海探航觅芳洲。粉末尘中铸师魂,高山仰止于永正。”其二为:“穿云破雾向前进,引领群英破浪行。以文为本练真功,林冲四让见真经。”
2009年5月15-17日,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淮阴师范学院礼堂隆重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在会上作示范教学,执教三语《给予树》。教学中,于老师讲的少、问的少、写的少,把绝大多数时间都让给学生“读”和“写”,自己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结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读出了精彩,而且也写出了精彩,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如愿以偿”,艺术地体现了他“扎扎实实练读写,简简单教语文”的本真教学真谛。有评论认为,他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缘于简单”的深刻启示。我也即兴写下了评课诗赞道:“小语教坛顶梁柱,大师教学给予树。常教常新常精彩,教艺质朴开新路。字词句篇一线牵,听说读写融一炉。主体作用发挥妙,师生互动恰好处。”
相知于永正,开卷有益专著中
常听于永正老师上示范课和学术报告,使我对于老师的为人和学识都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初步了解,更使我萌生了能读到他专著的渴望。
有一次,在南京的一个小学语文研讨会的会场外,见到于老师正在为蜂拥而来的与会老师进行签名售书时,我也挤上前去,挑了一本他的新书对工作人员说:“这本书50元,我也来买一本!”说着就付了书款。
也许是于老师听到了我的说话声,他立即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站起来对我亲切地说:“这不是刘友开老师(因为在听他之前上课的场合,我们已有过接触并相识),刘诗人吗?”我立即停下脚步向他表示了我对他的敬意。他随即对售书的工作人员吩咐道:“怎么能收他(指着我)的钱?”说着硬叫工作人員将50元书款退给我,并紧握着我的手说:“这本书算是我送给你的”。说完他还在书的扉页上签上工整秀颀的赠言和签名。我想,于老师之所以对我如此礼遇和尊称我为“诗人”,这大概是他在报刊上看到我发表过的“评课诗”吧!
读了于老师的这本珍贵的赠书,更点燃了我想读他更多著作的想法。于是,我便到新华书店买了他的《教海漫记》《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等书,一本一本不停地研读。
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许多书,更使我产生了想请他亲自到我们淮安来为老师们上示范课和作专题报告的念头。有一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尝试着拨通了于老师的长途电话,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于老师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帮我联系到名师高林生先生和他一同前来。他来上习作教学示范课,高老师来作阅读教学讲座。
记得于老师那次上的是素描式习作示范课。课堂上,有做菜用的实物,有他在黑板上画的简笔画,还有他穿起了围裙在炒菜的演示,并逐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练习说话,先把内容说清楚,接着再说出条理。在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于老师总能作出恰到好处的相机点拨。在引导学生说充分了后,他才让学生动笔练习写作文,待学生都写好了,他又选了几份学生写的习作,让学生进行逐一朗读,在朗读中他又相机进行点评、修改,并归出这类习作的写法,使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与会的老师们都充分肯定:这样的习作教学既很实在,又有实效。
活动结束后,我陪同于永正老师和高林生先生瞻仰了周恩来纪念馆。在重温和感知举世伟人周恩来精神的热烈氛围中,我们的交谈也没有离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本行。我借机向他们两位专家请教了许多问题。如怎样指导青年教师上好语文课?语文老师怎样致力于专业发展?怎样搞好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等等问题,只要是我问及的,他们都能做到有问必答,并让我感受到了无不是经验之谈和亲切教诲。
送走了于永正老师和高林生先生之后不久,有一次我到徐州出差,联系上了于老师,他正好在家,便接受了我“登门拜访”的请求。在他家,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使我又有一次与他长谈、向他请教的机会。在交谈中,他还像师长一样对我问寒问暖:最近在工作上有什么问题要讨论吗?你个人的专业发展有什么进展呀?他句句亲切的话语更使我如沐春风……
我的心结被打开了。我向他吐露了曾经长期凝聚在心头的郁闷。我在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专职教研员的任上,带领所属33个乡、镇(场)的教研员和老师们一起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首创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五环式”教学法,课题成果获得了市一等奖并在淮安全市得到了普及性地推广,还从淮安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均受到高度评价,江苏省教委周德藩副主任还为我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小学思想品德课“五环式”教学法研究》写了序言,高度评价:“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安徽师范大学钟以俊教授、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尚凤祥教授等国家级专家也纷纷撰写和发表专论,对“五环式”教学法作了充分肯定。但我申报了省特级教师评比,市教育局也都上报到省里了,就是评不下来。我该怎么办?
路在何方?就在自己的脚下。思想品德学科这条路走不通,也可走语文学科这条路啊!凡是都要想好了再做,做好了再写出来,要不断总结、力求创新、坚持不懈。正如俗话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功到自然成嘛!”
在于老师的开导和引领下,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便将个人专业发展的着力点悄悄转向到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研究上。经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我的省特级教师之梦终于在小学语文学科被圆起来了。
得益于永正,良师益友谊长存
评上特级当自省,教师人生须笔耕。评上特级教师后,在于老师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治学精神感召下,我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更加使我努力地奮发进取。
在笔耕方面,研究于永正老师等名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之路就是我十多年前的首选项目。为给年轻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引领,我曾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了《走近四大名师,学教小学语文》的长篇文章。四大名师即: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彥。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四大名师闪光足迹里的壮美人生”“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大名师经典课堂中的教学特色”“三、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四大名师崇高境界下的精神风范”。文中对每一位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成就、精神风范都作了比较深刻地阐述,计二万多字。
其中,对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特色,我从于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实践等方面对他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以及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实践等都作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既有理论探讨,又有课例实证,很受老师们的欢迎。
这篇文章虽然未在教育杂志上公开发表,但我把它用在多个场合的教师培训会上作演讲稿,都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年轻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四大名师的成功经验,对他们的教师成长和致力于专业发展均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从2009年10月起,我的工作从淮安调到了镇江,在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任职,主要负责创建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和培养全区语文青年教师的工作。我的主要做法是用课题研究引领名师工作室的创建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申报了省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经三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团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构建起了18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还分别研发了每种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多个精品课例。
对每一种类型课文的基本结构模式是否可行?其精品课例是否有实效?除了我们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验证、完善之外,我还想到了崔峦、朱家珑、袁浩、于永正、高林生等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和名师,能否请他们每一位给其中的某一种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和精品课例进行论证?让我欣喜的是,我的这一想法竟得到了我所联系到的上述多位专家和名师的大力支持,并如约收到了他们的专论文章。我把这些专论文章列入了“专家论证”一栏编入到我们出版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之中。
这本反映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专著被全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称之为:“实践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研课题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颁发证书)和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其研究成果也从镇江推广到了全省和全国的许多地区。
回顾这一成果的取得,也无不凝聚着于永正、袁浩、崔峦、成尚荣、朱家珑等诸多专家及名师的智慧和心血。其中,我请于永正老师写的是给我们总课题中的议论说理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和精品课例“子课题”的专论。于永正老师写的文题是《呼唤这样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草根”课题》。
首先,于老师从理念层面进行评说,指出我们“构建的基本教学结构模式,抓住了阅读和运用的关键,完全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语用的新理念。”
接着,于老师又从实践层面进行论证,指出我们构建的“四步四环节”(① 巧设导法,激发学习情趣,切入议论主题→②整体通读,明确中心议题,感知议论内容→③精读品味,理解体会道理,习得议论方法→④回归整体,适度拓展迁移,练习议题表达)“这一基本教学结构方法己被教学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样的‘四步四环节教学法既符合一般文体教学的普适性规律,又切合议论说理类课文教学的特殊性实际。因此,‘四步四环节的基本教学结构方法在实践中的行之有效,自然便在情理之中了。教學,呼唤这样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草根课题!这样的来自于教学一线的‘草根课题,它扎根于课堂教学的沃土之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生长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法。”
最后,于老师还呼吁:“愿有更多的教师,都能研究像这样来自于一线的‘草根课题;愿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的改革创新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互研讨,共同进步,一起成长;愿刘友开老师和他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沿着‘简约的路子,继续探讨下去,以期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今,尊敬的于永正老师虽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风范,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卓著贡献,将永载当代中国教育的史册;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奉献精神,也将永远活在他著书立说的语言文字之中!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