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壮族文化自信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2018-05-14玉妮
玉妮
[摘 要]壮族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途径之一。本文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分析壮族文化自信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和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新的角度探讨如何以少数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壮族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譹?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样包含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更要摆正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培育出对本民族文化牢固而深刻的价值自信。
一、壮族的民族文化自信
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气质。
要保护和发展壮族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让壮族人迈过历史沟坎,正确认识、评价自身文化的内涵,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依附在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一)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
壮族人民在长期与岭南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斗争、适应、融合、开拓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壮族文化主要包含稻作文化、歌圩文化、织锦文化、干栏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海丝文化等。作为农业民族之一,壮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壮族与其他民族长期聚居的历史中,乐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积极学习汉文化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广西两千多年来文化冲突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壮族人在稻作生存方式中,形成了注重农业、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特性和守土务实、忠诚尽责、向心力强的民族性格。
(二)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
在国家优越的民族政策和对少数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壮族保存了许多本民族的特征,这甚至包括了壮族村落传统的结构层次和社会关系。在弘扬“壮族三月三”节庆中,更是将壮族人民“以歌会友”的生活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壮族人民保留了一份情感归属。在广西,壮族人民仍保留着自己深层次的性格,他们外表安分守己、风趣幽默、相互谦让,热情好客、信守诺言、慷慨助人,但也有种不露锋芒的锐气和坚韧。这种性格气质也增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是更深层的文化自觉,形成了一种高于文化视觉符号的身份认同。
(三)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壮族有自己悠久的伦理道德传统和朴素的哲学思想,这体现在壮族《麽经·布洛陀》《传扬歌》等古籍中。壮族人在待人接物、结交朋友、家庭伦理等方面,都很讲究礼节、道德。而道德规范在历史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与时代发展同声同求。如今,壮族人民也一如既往地紧密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坚决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壮族文化精神中,体现了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爱国为荣,以忠诚为责任的强大向心力。
二、壮族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是文化发展的当代形态,它让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当中,成为新的生产力,并使各个地方的经济增长体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强化民族认同和归属感,促进民族文化自信,从而自觉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影响和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对本民族文化足够自信,才能发现本民族文化的美和潜在能量,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是在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基础上的产业化运作,它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实现文化强国之路的重要力量。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壮族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体现了广西壮族的文化自信。
(一)地域特色生存方式中产生的壮族文化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壮族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资源,推动了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演艺业、影视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广西本地文化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
广西自然风光秀美,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以海洋风光为代表的北海涠洲岛、横跨中越边境的大新德天瀑布等,而当地特有的人文风光和基于这种秀美风光地域特色下的壮族生活方式推动了广西文化旅游业和演艺业的发展。例如因壮族“三月三”歌圩和手工绣球而闻名的百色市靖西旧州街、有着历经数百年开垦的宏伟梯田的桂林市平乡平安壮寨、拥有广西現存保护最好和规模最大的壮族夯土建筑的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等。
2015年,广西马山弄拉民族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壮族三声部民歌系列文化?譹?訛为基础创作了一台壮族风俗文化展演《欢雅娜·马山景秀》,该演出挖掘南宁市马山县的壮族风俗文化,节目来自当地特有的壮族生活民俗,呈现了一场热闹的原生态歌舞盛宴,为当地带来了大批游客。该展演所有的演员都来自当地群众,使用的道具也来自民间。《欢雅娜·马山景秀》的亮点在于它不但展现了马山会鼓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壮族三声部民歌,还多方面的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民族生活方式。它所展现的激情和力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歌颂无不体现着积极向上和热情如火的壮族性格。
此外,《月·色》《天琴》等出自广西的影视剧也展现了广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壮族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本质。
(二)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壮族情感归属下的身份认同是壮族人民的一种文化自信,为广西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坚定了信念,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使文化产品更富有广西壮族的个性特色。
广西三亩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得名于英文“Same Home(同一个家园)”。该公司由一群广西土生土長、有志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的壮族年轻人所创立,主要致力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寻壮族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可行途径。其产品涉及壮族服装、壮族音乐等方面,并经常开办讲座和研讨会,探讨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产业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他们轻松幽默的讲座和年轻化的产品吸引了许多壮族年轻人,在民族色彩逐渐被时代潮流淹没的时候,再次唤起壮族年轻人对自己本民族的认识和认同。
广西壮族摄影家梁汉昌先生在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策划运营了“古岳文化艺术村”,利用村民废弃的壮族夯土老建筑群落改造成“古岳壮族生态美术馆”。这是一个集创作、展示体验、生活三位一体的新概念美术馆,内容包括梁汉昌摄影工作室、唐石生版画工坊、莫江霖文学创作室、梁桂花山歌传习馆、思源文创中心、谭湘光壮锦技艺传承基地等艺术家工作室。此外,梁汉昌先生还在艺术村中规划建设了“中国—东盟民族服饰艺术博物馆”,展出1500件(套)藏品并举办“梁汉昌民族服饰文化摄影展”。支撑梁汉昌先生去创造这些事业的,是他对自己壮族身份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从事20多年民族摄影的梁汉昌先生希望借助这个基地来传播壮族文化,让更多的壮族年轻人重新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穿壮衣、说壮话、唱壮歌、吃壮食、住壮屋,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基于这种民族情感和身份认同,许多有民族责任感的壮族年轻人有志于去发展壮族特色文化产业;而壮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担负了传播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使命,它能够让身处广西区内外的壮族儿女产生一种身份认同和凝聚力,让更多有才华有视野的壮族年轻人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三)社会道德规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根基,也是广西文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强大支柱。广西文化产业不仅向外输出产品,同时也在向外界进行着价值输出。
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有一首简单而又惊心动魄的插曲《走字歌》,整首歌只有一个“走”字,表现了主人公“妈”与“勒”突破重重困难,倾尽一生,不断追寻,象征着壮族人民勇于追求自由与光明的精神,“一个永远行走的壮族在路上”。广西原创民族动画片《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中收录了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大战人熊婆》《达稼与达伦》《寻找太阳》《百鸟衣》等动画,在通过动画片、图书的形式向中小学生传播的过程中,无形中也在向下一代传播着壮族诚实友善、平等和谐、敬畏自然、不怕困难、知恩图报等民族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一致的。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反映民族精神中的物质生活方式,展现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意识形态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引导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加强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民族成员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高民族凝聚力。因此,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广西应当更加有意识的去挖掘壮族特有的性格气质和一贯遵循的优秀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用于指引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三、广西文化产业让壮族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进步,全世界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下,各国家、各民族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文化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也成为必然。广西应立足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的平台和迅速发展的广西文化产业为载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文化产业首先是一种经济形式,主要是靠物质、技术、服务产品的交易来达成。而这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交易的达成必须建立在交易双方的共同文化要求上,双方必须都认可、喜爱、推崇这种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存在着共同的文化需求。所以,在广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深入挖掘壮族文化,领会壮族文化中蕴涵的性格气质,并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年轻人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认同和接受的符合时代气息的精神气质,并将之在产品中展现出来,生产创造既符合大众审美,符合现代使用习惯,又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例如,2018年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与广西三亩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首部广西壮族原生态世界音乐剧《壮源》。该剧主创人员以壮族山歌为素材,将树叶、石头、箩筐等大山里的壮族“原生态乐器”搬上舞台,使其成为音乐舞台剧的主角。在音乐创作上,该剧把壮族山歌和世界音乐进行了融合和创新,在保留山歌原生态特质的同时,纵向加入多个声部,并通过民间乐器和西洋乐器的交织融合呈现山歌的厚薄变化、层次起伏,还加入世界音乐的编曲和流行、摇滚等多样音乐风格,让不同地域且独具个性的音乐形式发生碰撞与融合,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让人在听觉上更加简单直白地获得情绪,立体地感受到原生态艺术所带来的视听感官冲击。《壮源》是壮族音乐“走出去”的一次大胆尝试,在2017年试演阶段就获得了轰动效应,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壮族。
同时,广西文化产业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在具有自身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壮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塑造壮族形象,培育新时代的壮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如广西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壮锦磁钉”,巧妙地利用了壮锦花纹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将其制作成小模块的磁性图钉,在对多种壮锦纹样进行诠释和解析的基础上,又可将单个磁性图钉自由组合成磁条、模块使用,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多功能使用需求,让人在小小的文具中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是个成功的文化产品设计。
四、结语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广西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必须要牢牢把握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在学习外省和外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准确地抓住壮族文化的精神气质,使壮族文化的精髓充分渗透在广西特色文化产业这个载体当中,不褪色、不变色,为壮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壮族文化为世界所接受,增强壮族文化自信。随着广西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广西文化品牌的打响和特色文化产品贸易的发展,让世界在广西看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壮族。
参考文献:
[1] 郑承军.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6-07-05(1).
[2] 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3] 梁庭望.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J].广西民族研究,1988(4).
[4] 张艳敏. 壮族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民族研究,2017(1).
[5] 唐丽云.试论广西壮族文化产业的培育[J].考试周刊,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