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演员到编导

2018-05-14马若云

歌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石崇刘三姐花山

马若云 回族,一级演员,著名彩调表演艺术家,广西第一代刘三姐舞台剧扮演者,广西红十字金凤凰艺术团团长。1958年参加南宁市群众艺术文艺辅导队,1960年参加广西全区《刘三姐》会演,会演后任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主演赴京汇报演出。担任演员的同时,兼任编剧、导演,创作了大型彩调歌舞剧《花山情祭》、改编桂剧《哑背疯》、编写壮族歌舞剧《达妮》等。

自从与艺术结缘以来,我曾在数个剧种中扮演了数十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主要角色,如彩调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壮剧《瓦氏夫人》中的瓦氏夫人、歌剧《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女特务曲曼丽……通过塑造这些角色,我深深地觉得戏剧是一本潜移默化的教科书,要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完成角色的塑造,就必须对角色做好具体的分析,如角色的出身、成长、个性形成直至舞台行为的体现。通过在我数十年的舞台艺术表演生涯中对不同角色的演绎和反复的磨练,使我对人性真、善、美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提升舞台演技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到中年,我却更想做极具挑战性的事:我想当戏剧编导。当编导自然需要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而我不仅底子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且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事业和家庭都要兼顾,丈夫工作忙,常年不在家,家庭负担要我去扛,单位还有工作需要我去做……究竟如何才能完成我的编导梦,一时之间我蒙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就在这时,广西彩调剧团导演江波同志出乎意料地邀请我担任他的副导演,就这样,我开始走上了编导的道路,与江波导演一起排练了好几部戏。江波导演放手让我去做,并亲临现场关心指导,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逐渐在导演这条道路上站稳了脚跟,开始在团里独立成功地导演了一些大戏。这时的我开始对自己重拾信心。

可是文化知识面窄,无法跟上工作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依然制约着我在编导这条道路上的发展。我一咬牙,开始了文化知识的补修,在有条理地安排好家务,照顾孩子上学的同时,我抽出了大量休息时间翻阅了众多的中外名著、剧本及评论、百越风俗传说、民间故事等。回首当年,至今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那时,数年里我一天最多休息三、四个小时,周而复始,人老了,憔悴了,可是内心却充实无比。当我挖掘到来自广西的抗倭名将——瓦氏夫人的传说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好题材,值得更深入地采编。我激动地与当时广西彩调剧团党支部书记兼编导杨爱民同志进行了沟通,在剧团的支持下,我和杨爱民同志到了瓦氏夫人的娘家靖西县、夫家田阳县进行了采访,并分头写成了简单的故事,最早在《广西日报》上进行了逐期刊登。我写瓦氏夫人的故事,可以说是杨爱民老师手把手教我的,他教我的不仅仅是写作,更是给了我一份自信,从此以后我更加努力地看书练笔,希望能尽早创作出自己的作品。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采风中,我看到了神秘的花山岩画,清清的明江、红红的花山魂牵梦绕地牵引着我开始了以花山为主题的剧本的初始创作。在剧团的支持下,我与傅锦华老师合作,展开对花山岩画的素材收集。我和傅老师结伴前往宁明花山开始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我还记得,我俩第一次上花山时正值中午时分,烈日当头让人热汗直流。但是当我俩抬起头观看那一幅幅花山岩画时,天色突然大变,风起云涌、乌天暗地,崖壁与天色浑然一体,崖壁上那一组组、一个个的红色小人仿佛活生生地飘在我们的头顶上,各自诉说着他们的以往。我仿佛看到在那远古时代,他(她)们凭借力量生存、凭借荣耀称王、凭借爱情相拥。人性是善良和美好的,但是人身上也许残留着兽性的贪婪和残忍。人的本性就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冲突。就这样,我从人性这个角度入手,开始了《花山情祭》的创作,我写“人情”,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经过数次地反复修改,《花山情祭》正式上报当时的广西文化厅,尽管得到了广西文化厅直属单位广西文化创作中心全部专家的极力推荐,但人性这个题材在当时却不是创作的主流思想,最终没能得到广西文化厅的支持,没能在官方的支持下走上舞台。对此,我很是沮丧,几乎放弃了这个剧本,但是花山岩画上的一个个红色小人却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让我觉得,我有义务为花山岩画、为广西壮族文化去诠释、去扬名、去展示。我凭借着这样的信念去筹款并开始这部剧作的编排。幸运的是,在《花山情祭》这部戏面世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机构和专家的支持。

在当时《花山情祭》就得到了广西艺术学校的大力扶持,在1987年将本剧作为该校彩调毕业班的毕业演出作品进行筹备演出。此外,还得到了舞美大师王猛夫妇的支持,俩口子用很少的资金就完成了整台大气和超前的舞美设计及制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面世,与本剧的导演龙杰锋密不可分,当时龙杰锋导演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回来,他对《花山情祭》这个剧本青睐有加,为了让这部戏早日面世,他从1987年底开始到1988年底利用给彩调毕业班学生上艺术课的时间,完成了整个剧目的排练。就这样,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之下,1989年春节期间,《花山情祭》终于走上了舞台,在桂林这个国际旅游城市面对中外游客进行了旅游演出,从演出的第一天起,一夜就连演两场,连演七天,场场爆满。对此,当时桂林市文化局祝局长在会上说:“《花山情祭》演出的盛况,我不敢说是绝后,但可以大声说,这绝对是空前的!”桂林演出后又接到去香港演出的邀请,但由于彩调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分配,未能成行。可见,人类有着共同的审美观念,那就是真、善、美,而且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来我对汉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广西博白县客家女绿珠为石崇殉情的故事产生了一些疑问。故事相传东晋交趾访使石崇用三斛珍珠购买绿珠回到洛阳,绿珠甘为人妾与石崇相处,在石崇被杀之时,绿珠跳楼殉情化鹤而去。根据史料所述,绿珠不仅能歌善舞,还是个才女,而传说中石崇不仅是个贪官,还是个和海盗勾结抢劫民财的恶棍。两者放在一起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做到以命相报?为此,我与不少同道中人进行了探讨,并从三年前到图书馆、到博白县、到网站上作详细的查询和访问,结果得知石崇虽富可敌国,但史料上却没有记载他与海盗勾结的事实。而相反的,石崇还是东晋时期诗词较多的作家之一,被称为写“昭君词”的第一人,誉为东晋时期的第一才子。我以为,只有全面还原石崇的人格,绿珠的殉情才情有可原、可歌可泣。于是,我们便沿着人性的轨道,以真、善、美为尺度,测量绿珠、石崇的真爱,写出了《绿珠》的艺术创意及故事大纲并交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审核,现该创意与故事大纲已经得到了国家出版局授予的数项版权。

我的作品均以女性为主角,《花山情祭》中的骆越美女茶娃、《达妮》中的乐神达妮、《绿珠》中的客家女绿珠……她们均用真、善、美的心灵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有情有义的世界里,她们即使脱胎换骨、献出生命,也还是活得那么的从容、潇洒,活出了自己。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作品和我的艺术生涯在艺术的茫茫大海中只是沧海一粟,如果能偶尔被后人拾取,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助益,愿她(他)活出真正的自己。

猜你喜欢

石崇刘三姐花山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何预卿事
石崇斗富
石崇与王恺斗富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刘三姐对歌
石崇:奢我其谁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