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研究
2018-05-14韦雅琴
韦雅琴
[摘 要]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其次要构建“学校+民间”音乐教育模式;最后要打造平台让学生有演出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除汉族外,主要生活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广西的少数民族基本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状态,除桂东南外,在全区各地都有分布。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大都地处偏远,教学环境較差,贫困学生较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及创造思维的提升及发展。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音乐教育作为中小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受到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如何开展音乐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从小获得良好的美育教育及德育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
要开展音乐教育首先要有合适的音乐教材。当下全国各地用得较多的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更多的还是从通用性、普适性方面来进行编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样样俱全,也很难完全适应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毕竟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南方的孩子不一定熟悉北方的音乐,山区的孩子不一定知道草原的音乐,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汉族地区音乐乃至西方音乐也所知甚少。因此,一套音乐教材在全国通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这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编写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广西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广西接力出版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在推出中小学音乐教材,最初的时候这套音乐教材主要以广西本土音乐为主,将广西区内比较出名的词曲作家改编创作的《拉木歌》《赶墟归来阿哩哩》《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等民歌收入其中;也直接选用了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比如广西大新县壮族民歌《采茶》、广西凤山壮族民歌《红军北上去江西》、广西柳州壮族民歌《无歌你就夹尾逃》、广西三江侗族民歌《猫呀猫》等;同时介绍了广西民族民间乐器及作品,比如壮族马骨胡代表作品《壮乡春早》、京族独弦琴代表作品《欢乐的哈节》、侗族芦笙代表作品《拉山号子》等。这套教材应该说是比较接地气的,是完全以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为依托进行编写的。不过近年来接力出版社连续推出的改版后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了向全国发行,则偏向于通用性为主。比如五年级的音乐教材中,融入了壮族民歌《唱天谣》、壮族山歌《千年万代不断歌》、侗族芦笙曲《侗寨狂欢夜》等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歌;但同时为了满足其他省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也融入了汉族民歌《茉莉花》、布依族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西方音乐《四小天鹅舞曲》等。总的看来改版后的教材是属于全国通用的音乐教材,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小。
当下的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教材选编更应该结合当地实际、以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为依托来进行编写。比如河池地区一带,其自编音乐教材就应该突出刘三姐歌谣的魅力,乐器着重表现铜鼓;百色地区一带,可以突出黑衣壮的民歌元素,乐器着重表现马骨胡;崇左地区一带,可以突出壮族民歌,乐器着重表现天琴;柳州地区一带,可以突出侗族大歌,乐器着重表现芦笙;防城港地区一带,可以突出京族民歌,乐器着重表现独弦琴;等等。这就需要有专门的自编教材来进行教学,比如2015年邓如金等人为百色市德保县编写的《马骨胡基础教程》,就是比较好的中小学自编音乐教材。
总之,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一定要以具有本地民族音乐特色的教材为基础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美育德育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可以保护传承弘扬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二、构建“学校+民间”的音乐教育模式
千百年来,广西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以民间的师徒传承教育为主。这种言传身教式的传承教育方式至今在某些行业仍颇为盛行,比如在戏曲相声等行业,很多都是以师徒传承教育为主,这种传承是有很强的门派观念的:相声有马三立的“马派”,侯宝林的“侯派”等;戏曲有梅兰芳的“梅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等。不过对于广西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来说又不一样,毕竟拜师学相声、戏曲的学生出师以后可以以此为职业,而当下广西民族地区的民歌师徒传承教育,徒弟是很难以此为职业来谋生的,所以当下广西民族地区靠师徒传承来教授民歌已经很少了。
没有了民间的师徒传承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则越发显得重要。不过由于师资及教材匮乏等原因,当下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开展得并不普遍,即使开展了,其实效性也有待提升。因为很多老师上课只能讲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常识性东西,实践性东西偏少,这种学校音乐教育比不上民间师徒传承那种手把手的经验传授,因为学生上完课后只知道山歌是什么,但是真要开口唱山歌却没几个人能唱得出来。
当下的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构建“学校+民间”的音乐教育模式,任课老师上课主要介绍本地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们从小就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充满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学生们从小对民族文化没有足够的自信,不愿意去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他们长大后又如何充满自信地走出家乡呢?所以老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首先就要让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有好的印象,要从小培养起他们的自豪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用心去学这门课程。而在真正的实践课上,除了任课老师教之外,还应该请民间的著名歌手、琴师来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天琴、马骨胡等,任课老师不一定比民间琴师懂得更多,他们也没必要所有民族乐器都懂,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民间琴师来现身说法。这些民间歌手、民间琴师在当地十里八乡都是声名远扬的,学生们对他们也早就耳闻目睹,有些甚至是他们的亲戚长辈,所以他们上课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听讲,而且也会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总之,构建“学校+民间”的音乐教育模式是当下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这样既可以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又可以让音乐教育更加接地气、更有亲和力。
三、打造平台给予学生演出的机会
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而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上台演出。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等节日举办文娱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登台表演的机会。除了校园文化活动之外,还应该让学生们在民族传统节庆里能够展示自己民族的风采。比如广西近年来的“三月三”民族节庆,作为法定节假日,每年这个时候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都可以举办相关的文化演出活动,让学生们在节日的气氛中自觉地传承、弘扬民族音乐。当然,这样的节日或节庆活动毕竟是属于临时性、短期性的,不是常态性、长期性的音乐教育模式。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老师们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演出节目,让学生们在学习之后马上就有展示的机会。
总之,广西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要依托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从实际出发去进行实践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增进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