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及对策

2018-05-14黎懿萱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黎懿萱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政治信息,也能更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由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政治情感淡化、信息发布者素质良莠不齐以及新媒体监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负面信息乘机传播,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通过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分析认同现状形成的原因,让大学生能够摆脱新媒体带来的虚假的需要和新媒体对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消耗,从保障新媒体环境安全、加强执政党的新媒体建设、加强高校教育等路径提升大学生辨别力,提高大学生的执政党认同度。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执政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1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1.1 新媒体定义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宁教授认为,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有的专家认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也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层面来定义新媒体:“狭义新媒体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被统称为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

每个人对新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义。虽然从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新媒体定义,但是从新媒体的本质而言,新媒体是信息传播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纵观信息传播的变革,都是与技术的创新紧密相连的。继人类交往最早的媒介——语言出现后,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之后出现的书籍、报纸、杂志更是加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出现的广播实现了信息的同步传送,而现代发明的电视则在传播内容上实现了质的突破。20世纪电脑及后来互联网的问世,更是触发了交往革命,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随着网络的盛行,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网络媒介成为了第四大传播媒体。在这段时期内,网络媒介也被称作新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提出互联网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和内容形态的丰富,出现了更新的媒体形式,如互联网站、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电子报刊、楼宇电梯广告、户外液晶、车载电视、机航媒体等,其中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兴起的手机移动终端媒体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末被定义为“第五媒体”。手机的短信具有报纸的功能、彩信具有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具有电视的功能再加上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具有互联网功能,因此手机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互相结合、渗透、融合,成为了一种“全媒体”。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媒体信息跨地域传播、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之外,手机媒体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主体性、交互性,尤其手机大量传播个性化信息,即私人生活公众化,因此个人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展露于手机媒体,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影响着手机媒体的秩序、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同时这股虚拟力量也存在着向现实社会转移的风险。

1.2 新媒体时代的兴起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7.51亿,在世界总体网民占比为五分之一。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億,较2016年底上升2830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人数不断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低头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管是数据的统计,还是生活的观察,表明我们确确实实进入了手机媒体时代,并且手机媒体这个新媒体已经席卷了我们的世界。

新媒体引发的交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新媒体时代兴起的内在机制首先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然后是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的“反扑”。在奴隶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的人有严格的要求,参与公共领域生活的人在地位、财产、职业、言行和品德方面都存在限制”。当时的公共领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私人领域,因此当时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并没有实现成功的分离。在封建社会,公共领域是封建统治阶级活动的场所,平民阶层并不享有这个特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制度,发展了大量的公共领域活动,“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他组织等”。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有了较大的扩充,由于是资产阶级主导的,因此具有阶级局限性。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使用的简单化、傻瓜化,降低了网络使用的门槛,将原本因低文化被客观性地排斥在网络之外的人重新被吸纳为网络空间的积极活动者,使网络主体的队伍不断庞大”。在公共领域松开了之前在私人领域的桎梏后,私人领域开始了对公共领域的“反扑”,即私人生活公共化。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然习惯使用新媒体将私人生活公开化。但这并没有造成公共领域的瓦解,原因是虽然私人生活公共化形式上不同于哈贝马斯所讨论的传统公共领域,但是功能上却能充分发挥传统公共领域的优点,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的特征。

2 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质

2.1 新媒体时代的即时性

社交网络与移动网络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新媒体的即时性。新媒体的即时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们使用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字、语音、视频聊天,给人们的日常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随时发布的新闻、自己或身边人的事情其他用户可以同时查看到;最后,关于发布信息的各种评论也是同步更新在每个移动终端。新媒体信息源、接收源的同步营造出了“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正是这种没有时差的交流比较容易将受众代入传播者的情境中,让受众有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这也是各种直播平台崛起的原因。

新媒体的即时性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绑架”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一开始人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进行沟通,由于信息的即时性,要求人们要即时做出回应,长此以往,人们养成了经常查看手机的习惯,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导致成瘾,从而使人们忽略了现实中的交往,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2.2 新媒体时代的主体性

在新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了传播过程中人们的主体特性。传统媒体的目标通常是大众化覆盖,在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中,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作“大道消息”,而人际传播属于从属地位,被称为“小道消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新媒体是以分众化为传播目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使用相同的传播技术,人们使用手机进行的人际传播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与大众传播“平起平坐”,因此人们使用手机媒体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信息的时间、地点以及来源;与此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传播信息。甚至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的传播,人际传播常常比大众传播更快捷、范围更广。

2.3 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单向的“点对面”的传播,只存在一定的信息反馈,并且通常是滞后的。网络传播实现的是交互式传播,手机媒体更是优化了交互式传播。人们只要拥有一部连着网络的手机,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时地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和反馈。在这种模式下,“传受”双方可以根据传播的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交流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新媒体的交互性是网络開放性、匿名性所带来的直接结果。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接纳了曾经被压制的人们参与公共领域的渴求和欲望,迎来了人们参与的“井喷”式增长和表达的汹涌澎湃之势。

2.4 新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性

“信息不断地吞食注意力,以其为养分。但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匮乏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脑袋变成了不同种类的信息、想法和思考的生存竞争平台。我们越强烈地将思想塞进网络,我们在这场战斗里沉陷得就越深……我们的思想会逐渐散逸,逃离我们内在的自我,依附在电脑键盘上。”新媒体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挤占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人们在新媒体中对各种信息的甄别力、辨识力下降。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分化势力在抢占新媒体这个无形战场时,采用的方法多样化、方式隐蔽化、战线长期化,人们容易受到他们炮制的毒害大众的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观念淡化等问题,对新媒体的秩序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量,并且这种在新媒体形成的虚拟的破坏力量存在着向现实社会转移的风险。

3 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影响

3.1 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执政党认同

部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减弱以及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政治表达方式、层次与渠道更加多样、便捷,也更加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传统的政治表达、社会互动等方式均被打破,这也深刻影响着当今民众政治表达的方式、内容和特点。人们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及政治利益表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与特征。”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政治信息,也能更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由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政治情感淡化、信息发布者素质良莠不齐以及新媒体监管不完善等原因,一些负面信息乘机传播,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

3.2 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正向影响

大学生政治视野开阔。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社交性和移动性创造了一个人人能参与网络事件的新时代,全世界的资源和信息能即时被所有新媒体用户同时共享,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又一次迅猛发展。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甚至热衷者,也是受益者。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的传统模式是课堂以及自己生活的经历,这种模式获得的政治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刻板性。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的、生动的、不断发展的政治知识,开阔了大学生的政治视野。

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拓宽。大学生以往的政治参与行为主要与入党有关。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执政党和高校都积极开拓新媒体阵地,一是更好地宣传政策和理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二是使执政党政治行为和决策的过程透明化,甚至开放化,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拓宽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有了新媒体用户的实时“监控”,大学生实现了切实参加人民代表的选举活动。

大学生政治诉求增加。随着大学生政治视野的开阔和政治参与渠道的拓宽,大学生的政治诉求有所增加。主观上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知和情感有所提高,客观上也存在可以表达的渠道,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及建议,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大学生关注党的代表大会,每次党代会召开期间观看、关注会议进展及会议决定,并利用新媒体通过个人推送、转发、评论及讨论等方式表达政治诉求。

3.3 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负向影响

新媒体制造了大学生的虚假需要,使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新媒体制造大学生虚假需要的前提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新媒体的即时一对一交流及群聊功能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并产生了依赖,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才能进一步制造出虚假需要,从而对大学生产生了无谓消耗。比如在QQ、微信和直播平台等新媒体中,出现了“炫富”现象,导致了有的大学生不惜以造假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羡慕,家庭贫困却在QQ、微信和直播平台上发布名牌产品图片、PS旅游图片等伪装成“富二代”、借高利贷来疯狂打赏女主播。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对于信息发布者还是接受者,长期建立在虚假信息上的交往可能引起信任危机,出现了个别大学生不信任他人、不信任中国共产党、不信任社会,对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新媒体制造的造假“炫富”等虚假需要消耗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去思考主流意识形态和执政党的认同问题。

新媒体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由美国凯斯·桑斯坦第一次正式提出,“群体极化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一开始表达了或者接受了某些具有明显偏向性的信息后,通过在线评论或者口头商议,使大学生群体中更多成员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偏离,形成偏激的观点,并最后演化为集体的极端认知和行为。大学生过着集体生活,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群体特性。如果大学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容易引起大学生政治行为的“群体极化”。

4 高校提高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对策

4.1 确立正确的大学生认知需要,优化执政党宣传功能

大学生的需要与大学生执政党认同關系密切:其一,如果执政党认同良好地与大学生的需要契合,就会有较高的认同度;其二,由于新媒体制造的大学生的虚假需要削弱了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因此分析大学生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对提高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度具有重要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以虚假的方式得到满足,将导致个体认知失调,产生障碍型人格,如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导致的成瘾问题;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我们适应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新媒体首先是满足了大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即社交需要,使得大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从而进一步创造一些虚假的需要。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现象”,在朋友圈晒的都是令人羡慕的景象,即使可能是虚假的,但是这些虚假的美好事物却假借着能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要在大学生朋友圈中大行其道。但这满足的并不是真正的尊重需要,靠虚假得到满足的需要满足的只是部分大学生的虚荣心。

其中求知需要是确立认同的关键需要,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障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威胁。相对于诊治而言,高校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防范。让大学生摆脱新媒体对其“异化”作用的关键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需要,并引导大学生通过正确途径来满足其需要。让大学生能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社情,认识到执政党满足了安全需要,也能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通过对执政党的认同将个人的价值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通过求知和完善审美,最终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4.2 重视大学生群体特性,加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教育

大学生群体过着集体生活,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重大。一般而言,群体对个体具有以下功能:(1)归属功能。归属功能是指学校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各个成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为协调一致,彼此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群体;(2)认同功能。认同功能是学校群体能对个体的认知提供信息知识和信息,使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3)支持功能。当个体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符合群体的规范、期望和利益时,群体就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以支持其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基于以上特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群体特性,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整合群体的上述功能进行执政党认同教育。一方面,高校将大学生群体的归属功能和认同功能细化并落到实处,如对执政党历史、执政绩效和执政党发展规划等知识和政策的宣讲,可以给大学生群体营造良好的群体认同生态环境,进而使大学生对执政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另一方面,高校深入挖掘大学生群体的支持功能,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并确定适当的奖惩措施,引导大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执政党认同行为趋于理性和合规范化。

当然,群体功能的使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大学生提出的:“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从而能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建立正确的执政党认同来化解新媒体带来的执政党认同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行芳.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2] 胡颖,周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存度分析[J].新闻传播,2007(5):4-7.

[3] 尹韵公,刘瑞生.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2009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与前沿问题[J].中国报业,2010(8):25-30.

[4] 高奇琦,阙天舒,游腾飞.“互联网+”政治: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 高奇琦,阙天舒,游腾飞.“互联网+”政治: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 徐婷,王健.公共领域、交往理性与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构建[J].理论界,2009(6):37-39.

[8] 弗兰克·施尔玛赫.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M].邱袁炜,译.北京:龙门书局,2011.

[9] 赵宬斐.新媒体视野下中国执政党政治表达的范式转向[J].中国出版,2012(22):6-11.

[10] [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