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的内涵与研究态势
2018-05-14刘宏娜杨同毅
刘宏娜 杨同毅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在一个制高点上实现新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速度转变农业的发展经营模式,从而推动农民收入增加。这样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农业的三产融合,促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构成和功能的逐渐提升,从而促成一种新的经营模式、新的发展方式和组织模式,带动资源、技术、要素配置的整合和优化。
[关键词]三产融合;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产业融合便是不同的各个产业之间或者相同的各个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从而融合发展成为一体化,最终成为同一个产业。两个产业结合成同一个产业,使原本两个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也形成了更有效的竞争,扩大了竞争范围,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达到了最大的程度。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推进农村的产业融合也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途径,对推动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推动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要在新形势下提高质量增进效果再加上转型升级、是做大做强不断转变的要求,同时也是是构建农村产业体系、加快走向农业现代化必经的道路。是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的渠道、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截止到现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的地位,以小农经济模式、小块范围经营、分散经营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必须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方面不断整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些列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全力营造一个农业产业化不断前进的新模式、新业态。因为农业的三产融合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对于推动农民增加收入、提高质量、以及推进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三产融合的理论渊源:产业融合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
许多的专家学者用产业融合的理念来发展农业,形成了农业的产业融合。对于农业的产业融合,醉蛛要的是日本的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的观点,他认为农业应该与二三产业结合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的一个产业,不仅仅从事种养殖业,而且与加工销售等二三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有利于获取二三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农业产业化之前,我国的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的发展经营模式也是“播种-收割-播种”的一种传统的经营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打破这种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拓展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然后在一定条件的配合下,以各种利益的联结为纽带,带动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是将各种要素、资源配置进行跨界的整合,各个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实现共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發展,农民的增收,这样使许多的农民也能不局限于种养殖业,既盘活了农村的资源,拓展了农村的市场,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
一是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解释。何立胜、李世新(2005)认为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新途径,传统意义上农业产业化走的是一条依赖龙头企业的纵向一体化道路,在中国农村并不具备大规模培植拔尖带头企业的条件下,农业还有二三产业横向化经营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的产业融合。曹利群(2007)认为现代的农业是由农业市场化及与其相关的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高端发展。在农业与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上,王听坤是从技术供给的角度来分析,认为高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农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何立胜、李世新(2005)认为农业产业融合就是要让农业与其他的产业在生产、产品品质、市场等方面相互融合发展,从而成为另一种价值链的延伸。王坤(2007)是强调产业融合的过程,将农业产业融合界定为农业与其相关的二三产业之间,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在同一标准的约束下,通过重新组合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两种解释都有自己正确的一方面,但“农业产业融合”的提法值得一提。以“农业产业融合”这种说法代替农业与与其相关的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农业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由种养殖等产业组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融合也可以理解为农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
三是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类型划分。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分类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两种划分标准:一种是据农业产业融合的界定及2003年国家统计局三大产业划分标准,席晓丽(2007)把农业产业的融合分为产业内融合与产业间融合。何立胜、李世新(2005)根据不同的产业业态,分为延伸型融合、交叉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改造型融合四种类型。两大分类均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不足在于未能建立起一基于产业经济学学理基础之上、便于学术认同的分类体系。
四是促进农业与其有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黄季馄(2003)主要从政府、农户和企业的角度,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投入,政府应该制定一种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强农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管理部门的配合、积极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2004)也认为农户应积极学习与农业相关的知识,树立新的种植、生产和市场观念。企业也要从农业本身的需求出发,推进产业以及技术之间的融合,并通过交流沟通、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的共享。
2 “三产融合”的界定:对于基本内涵的讨论
通过借鉴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理论、日本的第六产业理论、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验,每个专家对三产融合的内涵都有了自己的界定。黄挺(2016)研究认为“三产融合”是引入资源要素进入农业的最主要的原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很多方面方面补齐三个产业的“短板”,并且不断注入现代农业发展新要素。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谁来种地”的困扰;通过发展农业的服务业,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化、社会化和组织化。农村的产业融合是农业产业为基本要素,通过制度、创新等因素,让农业不局限在种养殖业的环节,还要前后、左右延伸,同加工流通行业、旅游和制造业等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孟春(2015)汲取国外六次产业化的经验教训,认为我国应该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而不是各个产业发展各自产业的东西。就我国的农业继续发展而言,更迫切的是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到农业中,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李小静(2016)调查研究认为,“三产融合”发展应该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到相应阶段和市场经济发展到相应的阶段以后,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不断发展而生成的结果。农业的发展以及价值链的延伸就是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加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能够在基本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之上融合发展,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转变。谭明交(2016)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的限制,扭转传统的单一链条,不断加强产业间的连接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竞争合作有序化,消除农村一二三产业间互相进入的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经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的产业结构中由农业占优势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演变,使产业发展由低向高转化,让经济得以不断增长、社会发展又快又好。
3 “三产融合”的障碍:对制约因素的讨论
要大力推进三产融合的深度融合,就必須了解它的制约因素来自哪里,就需要从制约产业融合的因素来寻找突破口。王道荣(2015)对此提出,三产融合的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利用现在的制造业、商业、工业以及生态的想法经营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利用好农村资源,使农业的多种用途得以开发。黄挺(2016)认为三产融合联结机制不健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民仍将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是“三产融合”的进行中,各种联结机制不够顺畅,农户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从价值链中分享受益往往较低。比如合作社加农户这种模式存在合作不紧凑,合作范围和规模都比较狭隘,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加农户部分停留在土地租金和劳动薪酬方面,产销关系不够确定,存在不诚信现象;钟智利(2016)研究认为,经营主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处于弱势地位,新型经营主体在不同产业间进行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是推进融合发展、参与农业经营、合理分享收益的主体。对辽宁农村的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缓慢,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也非常弱,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还有经营状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个主体在短时间内暂时无法形成茁壮成长、来顶起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的生力军。孙春明(2016)认为产业链整合度低。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制度背景下,农业生产现状还是“小规模,大群体”,不利于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企业与农户之间很难变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陈勇(2016)认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不会很容易地将土地流转,同时由于租金、地形、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制约,影响了土地顺利流转,土地很难成片利用,这就成为了三产融合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难题。
针对上述若干“三产融合”的制约因素,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消除这些因素。赵霞(2017)通过研究认为,首先技术创新驱动是引擎,通过技术上的创新可以突破农业各个产业内部不同的产业之间还有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不断消灭各个产业之间的界限,制造出全新的产品或者全新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技术创新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重要的因素。其次主体利益驱动是内在的原因,农民只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而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就可以通过分红、返利、附加值等各种方式提高收入,从而调整过去利益分配的机制。李玮(2013)认为,市场和企业最大的竞争就是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能获取更高的利润,企业最先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确认自己的优势。其次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升级是为了不断推动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也不断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更加高端个性。
4 “三产融合”的实现:对路径与模式的研究
农村三产融合在目前的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也是一种新鲜事物,对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它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李小静(2016)对此做了研究得出结论,“三产融合”发展首先解决的是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培养新型的标准职业农民,其次随着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发展,相应会出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等运营主体,构建三产融合产业链。杜长青(2016)认为要积极寻找多种三产融合的模式,三产融合发展要以农民群众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为主要目标,要把农民当做实现三产融合的主要动力,从而才能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高效发展和优化配置,并且结合不同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除此之外,在农民土地流转进程中,每个地方政府要全面尊重农民群众的想法,对土地流转和流转后的规模化经营,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黄挺(2016)提出,结合“十三五”规划,应该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置和功能定位,不断完善政策法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三产融合项目。组织实施三产融合试点工程,推动农村产业深层次融合发展。以培育融合发展载体、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完善融合发展机制为主要目标,通过规划指引、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等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三产融合试点和先导区的建设,加快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李曼莉(2017)研究指出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产业主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农村的整体效益,积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和项目考核,创新工作机制,发展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提质增收。何钦(2015)研究认为,要大力发展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培育”和“壮大”上着力,不仅利用原有经营实体的发展壮大,优化存量做成龙头,还要通过引进其他地区项目、好项目,做大增量培植多个龙头,这样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领、各种链条延伸、各个产业共进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发展落后的农村要加以重点扶持,实现全省农村均衡发展。还要探索并扶持“互联网+”和“绿色+”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融合。
5 小结
三产融合不同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大部分都是“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本质上是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不断地引进各种中介组织,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产业化的各种形式大体都是公司或者企业为农民建立农业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优良品种、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法以及各种社会化服务,而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以及公司或企业为其提供的设施技术等来进行种植,在产后的环节,公司或者企业收购农民的产品,进行加工销售,扣除公司企业为农户垫付的资金,将卖出的收入返还给农民,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三产融合是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来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的过程,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也是形成一种新的业态。
我们所理解的三产融合的意义就是,一旦确定落实了农村三产融合,就将解决中国现在存在的两大难题,就是“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延长产业链的农业就要求农民能够随着时代进步,农民不仅是生产者,同时还是经营者,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也有可能是某个企业的产业工人,也有可能是职业的农民。他们不仅仅需要掌握在农业生产上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生产管理、组织管理等能力,因此农民的素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在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三产融合发展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机构进行了优化升级,不再进行单一的产业,而是同二三产业一起变成了复合型产业,单一的效益也就变成了多重的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农村三产业融合有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存的文献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国外由于起步早,以及比较便利的因素,在农业产业融合的进程上走在了我国的前面,但是我国的三产融合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的想法还不够完善,在融合的过程中还是以体闲农业为主要方向,因此我国在三产融合的多样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及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萌,柴多梅,白春明,等.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24):149-151.
[2] 钟智利,闫立萍,丁岩.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J].辽宁农业科学,2016(06):63-64.
[3] 李曼莉,殷明,倪锡林.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江苏农村经济,2017(01):23-25.
[4] 李杰.试论“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J].山西农经,2016(16):1-2.
[5] 鞠立瑜.三产融合背景下青岛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10家典型合作社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09):241-243.
[6]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4):49-57+111.
[7] 孟春,高雪姮.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2015(01):7-8.
[8] 李玮.二三产融合的动因和效应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04):3-6.
[9] 何钦.福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2015(12):45-48.
[10] 董荣奎,赵一帆,何佳,等.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3(06):144-147.
[11] 李小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条件及实现路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6,32(04):83-86.
[12] 杜长青,李旭梅.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3.
[13] 王道荣.宿州市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3):8-10.
[14] 贾敬敦.三产融合全产业链视角下的农业园区[J].中国农村科技,2016(08):46-49.
[15] 孙春明.泰兴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探讨[J].江苏农村经济,2016(09):37-39.
[16] 何瑞霞.伊犁農村“三产融合”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6(04):56-58.
[17] 陈勇.试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24):34-35.
[18] 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19] 华静,王玉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04):70-74.
[20] 高敬团.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乡村科技,2016(17):31-32.
[21] 赵珏,张士引.产业融合的效应、动因和难点分析——以中国推进“三网融合”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5(11):56-62.
[22] 王山,奉公.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47-51.
[23] 张建刚,王新华,段治平.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1):73-78.
[24] 何立胜,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J].晋阳学刊,2005(01):37-40.
[25] 梁树广,马中东.农业产业融合的关联度、路径与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7(06):79-84.
[26] 张敏,卢向虎,秦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32(04):4-8+110.
[27] 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1,29(04):12-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