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原因和方向研究

2018-05-14戴晓鹂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戴晓鹂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民的区别为研究基础,界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内涵,并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角度,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剖析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新型职业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2017年初,农业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方向。其中,提到计划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将超过2000万人。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亟待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因此,从理论视角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的界定

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民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基于微观经济理论,传统农民基本上属于劳动生产要素,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绝不仅仅是作为劳动要素参与农业生产的,还包括了管理、经营、技术、资本运作等,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包括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生产要素。第二,从组织形式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也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等;而传统农民则主要是个体农户或农民。第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将农业作为主业,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传统农民则有相当比例是以农业生产作为兼职,同时外出打工等。第四,从收入来源角度看,鉴于土地和农业劳动者之间的数量矛盾、传统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边际报酬递减等因素,导致传统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收入大部分并非源自农业生产,而是外出打工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收入最主要来源就是农业,而且要远远高于传统农民收入。第五,生产方式也不同,传统农民多采用传统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选择生产效率更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第六,从资源配置和资源流动性角度来看,传统农民往往受限于本户、本村、本地区,难以进行更广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同时着眼 农村和城镇,进行城乡统筹的资源利用和配置,享受到资本、技术、管理等城乡流动的好处。第七,传统农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第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像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厂商,具有企业家精神、追求最大利润;而传统农民则相对缺乏。第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民的突出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第十,生产规模上也存在差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更大,如家庭农场等;而传统农民多数采用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经营方式。

1.2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综述

国内研究文献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分析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战略被提出的最初几年,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是仁者见仁,比如曾一春(2013)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加体现了农民的生产经营从兼业转向专业、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郭智奇(2012)、朱启臻(2013)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以农业为职业、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再如,王守聪(2013)在研究中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多类型属性,既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型,也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型和农业社会服务型;也有研究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西方经济学的厂商范畴,认为其是具有企业家精神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农民,如丁丽军(2012)、洪仁彪(2013)等;此外,不少学者将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置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老龄化等大背景中,如胡小平(2014)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置于老龄化进程研究中,并指出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是年龄稍大的农民。

基于上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综述,本研究这样界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别于传统农民的以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服务为职业、统筹城乡资源、规模化经营的具有高科技文化素质的企业家性质的农民或农业经营组织。相较于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包括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开发公司等经营组织,更强调大规模和高效率。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微观成因——基于边

际报酬递减规律

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其他要素投入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追加一种可变要素,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然而当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再连续增加这种可变生产要素,则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从微观视角而言,之所以传统的农民或农业组织无法适应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劳动要素的农民在与其他要素资源的配合使用中出现了低效率、低产出等无法适应市场和农业本身发展需要的现象。而其实质就在于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这种也可以认为是相对于劳动要素而言的资源约束,此种约束还在日益加剧,其与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凸现,因此,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扭转边际报酬递减、提高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方面,从数量上而言,劳动要素的数量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显得多,出现所谓的农村过剩劳动力,或曰土地等其他要素数量相对不足。第一,相对于农村劳动人口而言,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还会继续出现占用更多地土地和水资源的现象,如此则更加剧了要素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第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工业用途的不断开发以及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安全高端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上涨趋势。可见,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粮食需求增长的制约下,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由传统粗放式向高效集约化方式进行转变。这就要求更优化的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生产手段等,提升劳动的边际报酬、土地的边际报酬等全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这就要求首先改变传统农民或小农户,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从质量上而言,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的边际产量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培育高素质、高生产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势在必行。

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方向

3.1 提高劳动的边际报酬——微观層面

以提高劳动边际报酬为切入点,扩大规模、提高劳动边际报酬、提升生产效率。第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质量和数据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劳动的边际报酬。从微观角度而言,可以充分采用分层培训、分类培训、持续培训等综合手段,不断创新培育方式。并注重持续性田间管理和资金支持,为新型农业经营的微观主体发展提供生产和资金支持。第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产业链、产品或者品牌将分散农户组建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合作组织,同时,注重规范化建设,持续性提高合作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第三,加快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开发公司等经营组织。

3.2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中观层面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向:第一,通过有效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并创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比如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同时建立土地流转的风险保障制度等。第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生产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试点。积极培育和构建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第三,积极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高的产业平台上快速发展。

3.3 推动金融支持体系和法制体系的建设——宏观层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有效和持续的金融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第一,通过金融创新、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等扩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和提供融资效率。第二,构建相应的法律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长效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夏荣静.加快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36).

[2] 谢玉梅,孟奕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3] 倪旭,张峭.新形势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及展望[J].AO农业展望,2017(10).

猜你喜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巴彦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维发展探究
农地三权分置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要求和培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