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2018-05-14黄成伟曾芳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传承

黄成伟 曾芳芳

[摘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手段,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农村产业融合所展现的效益日趋凸显,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局面在我国乡村建设中逐渐呈现。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以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夫白莲文化底蕴的分析挖掘,提出运用文化来提升一产、二产、三产的开发路径选择,并从政策环境、融资渠道、利益联结、自觉意识、人才体系、产业标准六个方面进行白莲文化传承的保障措施研究。

[关键词]产业融合;五夫白莲;农业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题,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分别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做出部署,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问题摆到国家战略高度。由此可见,国家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战略的转变。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我国农业农村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阶段要振兴乡村关键在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本文选取产业融合为农业文化传承路径研究的分析视角,以期对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对农业文化的传承路径和保障措施做一定的探析。

1 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底蕴挖掘

1.1 种植历史悠久

武夷山五夫镇素有“白莲之乡”的雅称,五夫白莲早在隋朝时期就已开始种植,根据《五夫子里志》记载,五夫白莲属于建莲品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传统五夫白莲从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柴头会后栽种,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加之自隋唐起源的包括采摘、脱粒、去壳、漂洗、通芯、烘烤等十几道工序的传统手工加工技艺制作,使其具有粒大色白、稍炖即熟、久火不化、馨香扑鼻的特色品质,为莲中精品之一。南唐保大二年,受中主李璟派遣,查文徽率兵攻打闽国建州王延政,行军驻扎于五夫,班师回朝后将五夫白莲进献,自此到清末,五夫白莲一直作为贡莲进贡皇室。

1.2 融入民俗生活

龙鱼戏是五夫镇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活动。龙鱼是由鲤鱼演化成的龙。龙鱼戏最早起源于五代时期的“莲鱼戏”,为乡人辞旧迎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俗活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19岁的朱熹荣登进士,乡人为了勉励后生以朱熹为楷模,將“鲤鱼跃龙门”增添在莲鱼戏原有的表演内容之中,此后经过衍化渐趋成为五夫一项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龙鱼戏寓意莘莘学子只要韬光养晦、厉志贞亮,终能拨云见日,跳入龙门。斗转星移,五夫镇至今仍保存着龙鱼戏传统的表演形式,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到乡民家中表演,以祈福新的一年如意安康。

1.3 与朱子文化相得益彰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五夫历来享有“邹鲁渊源”的美誉,钟灵毓秀、名贤区薮。绍兴十三年(1143)初,朱熹跟随母亲来到五夫,开启了在五夫长达50余载的生活,朱子理学也是在此萌芽、发展与成熟。白莲具有诸多深刻的寓意,在理学圣地的五夫,白莲文化很好的与朱子文化相互交融,并流传着“祝夫人煮莲教子”的典故。朱熹幼年丧父,年幼的朱熹谨遵父亲生前教导,焚膏继晷,从未懈怠。朱熹之母祝夫人见朱熹如此发奋,煮了一碗莲子汤给朱熹食用,并用莲子成长生成的故事隐喻教诲朱熹,学习读书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2 产业融合视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开发路径选择

2.1 融入文化发展白莲种植

当前,中国的许多地方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包括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相似、市场同质化竞争逐渐显现,产业融合路径创新力不足,个性缺失、丧失特色、体验不足等问题。融入文化发展农业,提升农业产品的内在品质可以起到增加农产品价值的作用。文化节庆活动是时下一种农业产业形态,是通过举办文化节的形式,利用文化提升农业价值链的重要手段。五夫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以“美丽武夷,荷花五夫”为主题的中国五夫荷花节,形成了古街巡游活动、“乐游荷塘”体验活动、“五夫白莲”创意菜肴、“荷花仙子”剥莲大赛等活动表现形式。以白莲文化为纽带、白莲产品为依托,挖掘、弘扬与五夫白莲相关的历史、民俗风情、农事习俗等文化,有益于白莲产品的销售,带动白莲种植产业的发展。

2.2 依托文化包装白莲产品品牌

五夫白莲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当前条件下如果很好的将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依托白莲文化的内涵包装白莲产品,打造具有五夫特色的白莲品牌,可以发挥传承并弘扬白莲文化的功效。社会数据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使得产品品牌已超出仅限于商标概念的范畴,变得更多承载品牌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表现传达。文化元素是构成品牌包装价值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品牌与文化的耦合,能够促进品牌价值的实现,并可获得倍增与放大效应。品牌文化是五夫白莲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根据五夫的朱子文化遗迹、民俗文化龙鱼戏、祝夫人煮莲教子等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白莲文化中所蕴藏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学价值,明确白莲产品品牌的文化定位,重视消费者的文化感受和审美体验,塑造具有文化共鸣性、差异性、乡土性的五夫白莲品牌。

2.3 根植文化开发白莲产业休闲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维文化价值,已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文化内涵是推动休闲农业开发的动力源泉,文化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业和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以白莲文化为载体,融合朱子文化、传统民俗,深度开发五夫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原真保留白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白莲产业休闲的内在感召力与吸引力,加强白莲文化旅游的创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保证游客能够切身感受到白莲文化的历史底蕴。如结合白莲传统的制作工艺、独特民俗活动,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借助朱子文化遗址的特色和优势,设计朱子五夫生活体验游项目;此外,可针对海外游客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验的白莲文化产业休闲项目。

3 产业融合视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莲文化传承保障措施

3.1 优化白莲文化传承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对于白莲文化传承具有支持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全方位地調查、搜集和整理白莲文化工作,在对白莲文化进行全面确切了解研究的基础上,健全文化传承的管理体制,完善领导机制,提高监管力度,明确文化传承的主管单位。通过制定土地开发、财税支持、文物保护等政策,制定文化传承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投资力度,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促进白莲文化传承营造优质的政策服务环境。

3.2 创新白莲文化传承的融资渠道

白莲文化传承关乎的是整个乡村体系的运行,在进行白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有稳定的资金链供给,需要创建财政保障、金融倾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格局。确保财政对于白莲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指引作用,从而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身于白莲文化传承。政府部门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采用项目融资和债券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打破进行农业文化传承时的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业文化传承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

3.3 完善白莲文化传承的利益联结

白莲文化传承离不开农业经营新型主体的参与和金融、工商、社会资本的注入。产业融合可以拓宽白莲产业的价值延伸链,让农户从白莲产业中合理分享全产业链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在进行参与白莲产业融合发展中,参与主体复杂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为了白莲文化传承永续发展需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引导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关系,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甚至分层发展、分类发展、网络联动新格局。

3.4 提升白莲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传承主体对于农业文化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是传承农业文化的纽带。农业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中就渗透了农业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和舶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不符合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进入了农村,对农村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影响。重视加强对白莲文化的保护,需要加强白莲文化的教育,让人们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了解所居住地所拥有的悠久灿烂的文化,激发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传承自觉意识,积极投身参与白莲文化传承事业。

3.5 建立白莲文化传承的人才体系

白莲文化传承保障必须突破人才制约的瓶颈,造就更多能够服务于三农的乡土人才。培育以文化传承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人,采取文化教育培育,创新培训机制,鼓励以农业合作社为中心的机构承担对农村居民的文化传承知识培训,对于进行白莲文化旅游开发的从业者,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经营素质。鼓励新乡贤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与农林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人才战略优惠下乡政策,创新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白莲文化传承。

3.6 构建白莲文化传承的产业标准

白莲文化传承需要以白莲产业持续性发展为载体,构建标准化、专业化的白莲产业标准,生产品质优越、绿色健康的白莲产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趋强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透明化。通过加大对白莲提质增效的研究,同时参照借鉴国际水准,多方共同制定白莲产业的标准体系,规范白莲产品的制作、销售、服务流程,开展白莲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严防过程监管,推行食品安全授权人制度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4 结语

中国农业的发展仍旧处于转型时期,第一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在农村区域仍然较短,同时中国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产业融合是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发展实际和要求所提出来的重要决策。中华民族拥有底蕴深厚、璀璨耀眼的农业文化,在国家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条件下,积极挖掘乡村社会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分别利用文化来提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融资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保障农业文化的传承,从而加快城乡农村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张胜利,高志强,肖化柱.休闲农业的文化价值论——基于全国休闲农业调研的思考[J].世界农业,2016(10):77-81+93.

[2]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05):43-49.

[3] 白增博,孙庆刚,阿依姆妮萨·阿卜杜外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研究——基于日本“六次产业化”经验[J].改革与战略,2017,33(12):134-138.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传承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旅游经济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