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计算时间规约下的教学异化存在

2018-05-14李金国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规约时间

李金国

[摘 要]教学计算时间是指钟表技术对教学活动计量化所展现的数量系统,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时间区分即固定的45分钟课时。教学计算时间呈现出的形态之客观既成、结构之有序分层、方式之计量定时、方向之线性不可逆等特征,构成了教学异化的时间境域,其异化存在的表现:先在设定的教学计划展现出强制规约性,现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遏制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技术的效率追逐阻抑人性的显现,教学的线性程序剥夺师生的自由。

[关键词]教学计算时间;时间;规约;教学异化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09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18

现代教育体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由于集合群体学生开展教学,对教学计算时间甚为推崇,“时钟上标明的钟点,对每个人都成为不变的生活规则”[1],它构成了公共化的教学秩序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时间不断流逝以及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促使教学理论与实践对教学效益、效率普遍关注。同时,学校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课程表越来越精细,师生日日依照时间表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计算时间成为教学开展最突出的制约力量。

一、教学计算时间的内涵

计算时间是一种抽象化的人工时间,其时间单位是在人类生存活动中为协调自身生活而设计的一整套完备、精细的计时体系,其时间结构完整、系统,大到人类悠久的历史,小至一分一秒都被包容在内。而在教学领域中,自近现代学校产生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与教学相应的教学计算时间结构。

教学计算时间结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时间区分是40~45分钟的课时。多个课时构成1学日,若干学日构成1学期,若干学期构成1学年,若干学年构成1学段,若干学段再构成一个完整的学制年限体系。从时间计算单位角度来分析,计算时间给人们构建的时间单元体系是秒、分、时、日、月、年,相应地,在教学中构建了基本匹配的教学计算时间体系。由于上一级的时间单位能够通过下一级的时间单位化约,因此越小的时间单位,其规定和计时的功能越强大。在教学中,随着计算时间单位的不断细化,分秒的时间性功能更加鲜明,对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技术的合围下,教学计算时间的精确计量化意味更加突出,如当前流行的“微课”教学。所谓“微”,其最核心的特质就是时间短、内容少。内容少也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须精选讲解的知识点,一般要求在8~10分钟内讲解清楚1个知识点,重点突出。由此,整个微课在导入、讲授、交流、总结等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控制到分秒,这样才能实现微课的短小精悍。

二、教学计算时间的特征

教学计算时间的规约无处不在,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乃至教学人数的分配等,无不从教学时间结构中取得教学筹划的依据。具体来看,它呈现出形态上客观既成、结构上有序分层、方式上计量定时、方向上线性不可逆的特征。

1.形态上客观既成。时间计算的基本目的在于协调人们的活动,而计算时间以时间表为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协调和规约。在前技术时代,时间表主要出现在一些宗教活动中,在教学中随机性很大,并不存在严格限制的具体的时间表。但随着钟表技术的产生,尤其是计算时间单位的逐步完备以及计算时间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时间表逐步从工厂的作息时间限定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个由钟表所驱动的社会中,行动并不总是被给予适应周遭环境的时间跨度。于是,行动反而被机械地强加上了时钟时间单位 。”[2]教学计算时间结构体系以时间表的方式鲜明地对现代教学活动产生规约。

具体到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上,教学计算时间作为客观既成的存在限制与规范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展开。教学时间的结构安排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每次教学活动展开之前,教师既要清楚了解几点上课、几点下课,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时间了如指掌,导入占时不超过5分钟、几点几分开始讲授新课、何时开始巩固、何时开展练习、最后5分钟结课。教学时间先在人为设定,虽然在制定时间表时考虑了各种教学因素的关联性,遵循了人们共同的自身生命机体的时间规律。如白天活动、晚间休息,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超过45分钟来安排课时,午餐后需要一定时间的调节和休息,以确保下午良好的精神状态,用眼一段时间后需要调整和休息等等。但时间表制定之后,它就逐渐脱离了最先制定时的依据,而以一种普遍性存在的客观时间表为依据,否弃了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以一种抽象的时间既定关系调控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开展。如此,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时间安排,排除或不允许某些学生智力、能力超群或某方面特长优异而跳过时间结构的约束越级学习;课程设置与课时、学时的安排也基本对应,不允许在所列课时之外增加或减少上课时间,客观既定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效应。

2.结构上有序分层。自近代班级授课制推行以来,学校开始按照计算时间的结构单位编排教学活动的时间结构。当钟表技术发展到对时间计量更为精确化的时候,这种层级性就更为细密到以分乃至秒为单位的教学计算时间结构。也正因此,学校所有人员“全都加入由铃声、作息时间表、课程表、校历等组成的交响曲中”[3]。其中,作息时间表是最基本的构成,其通常以两种方式标记一天的学校教学时间:一种是依据自然变化进行划分。将一天划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的时间区隔,每天的学校教学时间就由这些均质的时间区隔连接而成。另一种是以明确的计算时间单位进行层级划分。具体表现形式又分为时间点和时间段两种,如教师上下班以时间点明确到“分”,突出其纪律性、强制性。时间段是对教学活动的时长划分,是以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长为依据而构建起来的时间段落,但同样离不开前者对时间点的要求。它分出起始时间点和休止时间点,并在其中由计算时间的分秒单位持续流逝或连续的时间点接续构成。可见,由计算时间单位构建的教学时间体系呈现出结构的层级性,而其中居于核心的是基于“时”“分”单位结构构成的课时结构,课时结构再逐渐衍生到学日、学期、学年、学制。该层级结构确保了近现代教学活动在时间架构中的统一和有序。

3.方式上计量定时。“要把任何时间系统和一个固定的标准联系起来,必须借助于计量手段,但只有现代科学的发展,才能使时间计量的决定性意义明确起来。”[4]计算时间依据的时间技术主要是以钟表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即由钟表指针的运动和运动周期的次数所规定,因而“时间是周期运动的韵律或频率,是一个标量”[5]。可见,计算时间具有计量定时的重要特性,它以此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指挥棒,并在现代社会中凸显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教学活动中作息时间表的计算时间规定,精确的分秒安排先行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计量定时,如上學时间是7点20分,该计量数字会形成强制性规则,要求师生准时到校展开教学活动,若教师迟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及教学进度;若学生迟到,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及其他学生的学习活动,乃至影响整体的教学秩序。计量定时对现代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也使师生形成强烈的时间观念,这在现实教学中乃至各种教学的改革方式中都有所体现。洋思中学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时提出“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后,教师再进行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提出教师的精讲点拨时间不得不超过10分钟。杜郎口中学亦在“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下限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时间计量定时对课堂教学的规约与限制。

4.方向上线性不可逆。在流俗的时间观念中,人们普遍认同时间是客观独立于“外在世界”的,它正在线性、不可逆地匀速流逝。事件总是发生在固定的时间里,时间对事件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时间兀自无限延伸。“每个事件可以用‘时间数字以唯一的方式来标记,而钟表这一计时仪器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线性时间观的形成。”[6] 这种客观的线性时间方向与人类自身关于时间不断流逝的体验不谋而合,正因如此,计算时间和人们时间之流的体验形成合流。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在教学计算时间结构体系固定的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同时教学活动事件的开展总是在先后的时间线性顺序之中。某一课发生在固定的某一时间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师生都不可能再回到当时的那个时间点,时间的过去意味着事件的过去,它不可能再次出现。这意味着教学时间表的制定为每个学生制定了相同的教学方向和发展方向,如果不紧跟时间表的安排和节奏,很可能会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体制。即便让同一个教师在同一个班级重复上这次课,也只代表另一次课的发生,不代表先前课堂教学计算时间的回流。补课教师和班级学生再上重复课时的状态亦全然不同,情境更是不同,它是在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不同的教学事件。总之,外在的教学计算时间匀速流逝,从未来流向现在,从现在飞向过去,不可逆转。

三、 教学计算时间对教学的异化

教学计算时间作为公共性的时间参照,在教学领域形成一种异化的强大力量,对教学中各种因素产生影响。

1.先在设定的教学计划展现出强制规约性。从教学计算时间出发,师生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有限的时间予以计划安排就成为教学开展最重要的事情。当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教学活动是通过校历、日程表、课程表、教学进度表之间的协调一致而精心设计的,不同层级的时间表构成教学计算时间的层级结构体系,进而形成当下的教学时间体制结构。每日教学被规划到时间安排中的包括学生的上学时间、早餐时间、晨练时间、早自习时间,教师上班时间、课时,还有具体的科目内容,而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又要根据课时安排表和学期课程时数预先计划好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总之,“课程、学期、学年的开始和结束,测验、考试的日期和时间都在某些固定的时刻,而科目、教师的活动和预期的学生进步都是在这些固定的时刻内计划好的”[7] 。可见,教学计算时间的客观既成存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强大的规约力量,但这种规约力量并不是由时间直接发出命令和实施,而是通过遵从时间安排的教学计划事先安排和设定。

教学被构想成“统一的学制整体和部分的教育(教学)、统一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统一的一周教育(教学),统一的一天教育(教学)、统一的一堂课教育(教学)”[8]。这样,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前,教学计划中提供了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乃至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计划好了每个时间段、每个时间点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程序、可供选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应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等。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学段的课时数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表都有明确规定,于是具体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针对相应的语文篇目,教学计划进一步具体化到对每个单元和每个篇目的具体目标、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予以设定,教师只需严格遵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和安排实施教学即可,否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被认为未能体现相应的课程目标及学段要求,未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脱离课程及教学计划。另外,教学计划中还涉及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的学习计划同样离不开对教学计算时间结构的遵循,学生每日的学习活动因教学计算时间结构的规约而划分为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精确明晰,计划好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其他日常活动。其他日常活动也因教学计算时间的划定而被限定在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段落之内,力图打破教学计算时间规约的学习活动通常会受到阻挠乃至一定惩罚。总之,教学计划设定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手段等,以现成性的、永恒性的非时间性方式构造教学的抽象存在状态,全然不顾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强制规约着现实的、具体的教学活动。

2.现成规定的教学内容遏制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计算时间对教学的规约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现成排定上。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依据时间表予以列明,对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细致的设计,在普遍性、统一性的教学计算时间前提下,教学内容实现了各学校、各班级、各个学生在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上的一致性、普遍性。分门别类的课程依据教学时间结构表编排成现成的教材内容体系,学科知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按照学年、学期、课时的时间限定,把学科知识层级分割,编入每册教材,并进行单元与课时的内容划分,这样每个学期完成1册教材,每册教材由若干个单元组合,每个单元又由若干个篇目、知识点构成,并对应一节节40~45分钟的课时。现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遵循教学进度,每个学生也必须同时段学习同一内容。因此,同一的时间限定与统一的教学内容规定导致教师趋同化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个体,以适应一节节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不同学习进度、不同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显然会遏制他们的个性发展。

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不拖延和浪费时间,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将教材作为主要依据,关注每次课的知识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看上去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事实上教师已成为现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被操控者、传声筒。基于同一的教学计算时间限度和进度下的教学内容规定,教师多缺乏个性的处理,依据计算时间之维而采取趋同的处理方式(内容选择和方法设计),以学生接受、记忆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漠视不同个体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发展方向,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发展上的趋同。

3.教学技术的效率追逐阻抑人性的显现。芒福德说:“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并非蒸汽引擎,而是钟表。”[9]他揭示出技术时代最核心的条件在于钟表这一现代时间技术的产生。时间技术造成了人们对效率和速度的无节制追求,而其他各种技术的产生也皆以省时省力为通行原则。在当前的教学中,各种教学技术层出不穷,课件、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电子书包等技术手段一波接一波地进入教学的视野。“现代技术的特殊性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它的进化速度”[10],这些教学技术本身的进化和发展速度是一个方面,这些技术的运用无不带来教学效率的全方面提升是另一个方面。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为人”向度的同时,由于其建立在效率的基点之上,也造成人性本能的降低与弱化,导致教学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的异化。

在凸显节奏效率的基础上,技术发展实现了信息内容的海量和迅捷传递。然而,对于师生而言,技术的效率追逐却逐渐取代了自我记忆和存储课程信息的本能,进而代替学生探求知识的认识和思考的过程,还使得教学主体各种内在的情绪、体验、意志、想象、思考等人性丰富的内容越来越远离现在的课堂教学。如,当我们欣喜于课件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的速度、效率、优越与便利时,又很快陷入教学技术的效率深渊中不可自拔。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所需要的记忆、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渐被课件演示所取代,同时通过粉笔、黑板书写时传达的教师自身的修养、情感和态度,也因课件的呈现而被消解;从学生角度来看,课件呈现的便捷和速度为单元时间内获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幅增加,但学生面对教师听、理解、思考、反馈、情感熏陶的过程同样也被逐渐替代,乃至师生之间的现场交流、对话,讲演中的气氛、情绪、情调、想象、思考等被机械的课件演示所消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操控课件,而实质上是课件在指挥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程序化演示,学生也成为课件牵引的被动接受者。

4.教学的线性程序剥夺师生的自由。计算时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终年不变的、各地统一的、普适的时间体系”[11]。越来越精确的现代时间技术使教学时间固定化,形成整齐划一的教学计算时间表,这是教学活动程序化的表现之一。正如雅斯贝斯所说,计算时间公众化后形成的就是一种群众秩序,它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纳入,于是“群众秩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机器。这机器对于真正的人的生活世界造成一种毁灭性的威胁”[12]。在公众化、统一化的教学计算时间规约下,师生日常的教学活动全部纳入公众化程式之中,个体的生命自由被迫服从于教学计算时间结构,形成日日按点到校、上课、下课、学习的程序化教学生活。

在计算时间通行的背景下,工业生产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严格的、统一的作息制度,才能使自己和企业里的各个生产环节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劳动伦理。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不过是为了适应生产线的‘螺丝钉”[13]。在教学领域,現代时间技术使教学主体将速度和效率奉为现代教学追求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在时间面前显得更加无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旨向。于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进一步细化为更小的时间段落,并将每个时间单元内的教学环节加以限定和安排,以实现教学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到凯洛夫式的教学模式,再到纷繁多样的各种教学程式与模式,如“三三六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洋思中学),“三步六段教学模式”(兖州一中)等等,都以固定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这就如同工厂车间的流水生产线,一环扣一环,不允许浪费时间,达到教学的所谓“高效”。而教学步骤的程序化就形成了各种各样“高效”的通行于现代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式。

由于线性的时间考量,教学设计对教学流程安排上的固化,导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线性演绎过程。叶澜教授曾对此进行过尖锐的批评:“课堂成了‘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14]师生成为教学程序演绎过程中的基本实现环节,或者说,教学程序是固化的线性时间序列上的事件排列,师生不是主动性、创造性地实现教学活动,而是成为固化的教学程序中的抽象环节和机器。师生不是作为具体的人而存在的师生此在的个体,“他不是他自己,他除了是一排插销中的一根插销以外,除了是有着一般有用性的物体以外,不具有什么真正的个性。这些被最强有力地预置在这种生活中的人都没有任何认真地想要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15] 。这样的课堂教学形态必然变得沉闷、机械化和程序化,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丧失,失去作为人的自由创造和主动性、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计算时间的精确化管理和细密组织中,教学不再有未来,因为未来是确定的未来,是没有可能性的未来。当然,它也不是不关注学生,而是关注作为实体的有着确定性未来的学生,而不是有着无限可能性未来的学生,学生的可能性在教学计算时间面前被遮蔽与放逐。

参考文献:

[1]〔美〕布尔斯廷.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D].严撷芸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06.

[2]〔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D].朱红文,李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3][11]吴国盛.时间的观念[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90.

[4]〔英〕G.J.威特罗.时间的本质[D].文荆江,邝桃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5.

[5][13]汪天文.时间理解论[D].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9,563.

[6]张梦晗.媒介时间论:信息社会经验下的媒介存在与多重时间[D].浙江大学,2015:45.

[7]Ball, S., Hull, R., Skelton, M.& R.Tudor, The Tyranny of the ‘Devils Mill: Time and task at School[A].In S.Delamont (eds.), Readings on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C].London: Methuen,1984:41-57.

[8]杨旭东.时间意识与教育之思——现象学态度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9]Mumford,L.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D].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55:14.

[10]〔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艾比米修斯的过失[D].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5.

[12][15]〔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D].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4,25.

[1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9):3-8.

(责任编辑:申寅子)

猜你喜欢

规约时间
从《换子疑云》看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女性身体的规约
无人值班变电站保护信号复归方式的改进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结构及规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