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与时代使命

2018-05-14李婷婷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

李婷婷

[摘 要]生命教育面对的是具有生命的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存在基础,也是教育活动的原点。生命教育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是教育回归的重要途径。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的疏离以及各种生命问题影响现代生命质量的提升。生命教育应面向当代社会的需要,将体认生命、统整生命和完善生命三者相结合。生命教育应培养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使教育回归原点,使人走向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回归;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00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02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工业文明使人类进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物质性掩盖人性的美,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其人性也受到物性的渗透和影响。基于现当代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我国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 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重视生命教育的理念。微观层面上,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校等主体也要重视发展生命教育,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是使人回归幸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直面生命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存在基础和前提条件。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生命的人,教育是面对生命的教育。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具有自然的本能。但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在区别于动物的基础之上,还具有支配自身生命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能够支配的对象。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具有超越动物生命的自然生命,即人具有超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包括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因此,“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1]。人具有的超自然生命需要靠教育来引导和提升,生命是教育活动的原点。生命教育要回归教育的出发点,在认识和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类及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具有的生命意义是人生命存在的最终依据,而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在教育的引导下实现的,生命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体现出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在本质上的区别,从而赋予了生命教育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教育是面对生命的教育,只有人在具有生命意识的前提下,生命教育才能提升生命本身的生命意识,从而整合生命、超越自然生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生命教育统整生命,包括统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生命教育必须立足于所有生命以及生命的所有方面,致力于整合生命,以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标,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的教育 。”[2]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教育对人类生命文化的传承,对人类进步和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独特的生命个体而言,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生命意识,而且对人的超自然生命的引导有重要意义。然而,教育发挥对人类及个人的促进作用的前提是认识和尊重生命。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内涵也在变化。最早提出并诠释生命教育内涵的国家是美国。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无视生命的层面,而且面向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二、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

无论从客观的现实情况出发还是从实际存在的生命问题出发,教育需要回归其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教育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需要。

(一)生命教育要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使人类受到物质化的影响,造成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的疏离。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个方面都在追求快速发展,高楼崛地而起,综合国力和GDP值不断上升,国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我们在追求外在物质条件的同时,内在的精神状态却没有得到相应水平的提升,产生许多现实的问题。人们在追求过多物质的同时,缺乏对自我生命的准确认识,甚至无法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此外,物质环境越来越好,时代步伐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伴随而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

“生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实际存在的生命问题,是生命教育得以提出并践行的直接动因。”[3] “生命教育”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随后在日本、悉尼等国家相继发展,各国强调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逐渐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学习范疇,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在学习生命教育的课程,以此来应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命问题。

生命教育需要面对具体的生命问题。例如个体对生命本身的认识不足、心理状况不佳、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够等。“迄今为止,所有以‘生命教育为标识的生命教育理论和生命教育实践都是某种‘问题意识的产物,即自然生命问题和精神生命问题的产物。”[4]因此,生命教育还需要面对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自然生命方面的问题。例如学生体质的下降、自杀、暴力和校园欺凌等问题。伴随自然生命问题而产生的是更严重的精神生命的问题。例如,个体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对生活感到无聊、孤独,觉得没有存在的意义等。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精神生活水平与之相匹配的提升,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精神生命问题。例如,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和道德底线下降,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热爱,对待独特的生命个体选择冷漠、无视的态度。总之,具体的生命问题、自然生命方面的问题以及精神生命问题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下降,阻碍个体成为独特且健康的生命体。现代生命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日益凸显生命教育的重要与现实需要。

(二)生命教育是教育元命题的回归

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根本,使具有生命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最本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生命是开展教育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理应回归生命,回归教育的初心。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是建立在人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的,人的整个生命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然而在现实状况里,教育往往忽视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没有充分尊重和欣赏人的自然生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减负话题引发了多种讨论,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的身心了造成不良影响。在以有用为标准和导向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往往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人本身具有的生命性意义,我国教育出现许多教育异化的现象。例如,许多学校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目的表达形式单一,忽视教学过程中儿童的个体差异。教育异化的现象使教育越来越远离其本真。

自然生命是教育活动的原点和前提基础,人的超自然生命是人活着的意义,同时也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要将二者统一,否则舍弃二者之一,人都不能成为完整的人。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其系统地对人进行培养,构建人的生命意义。现当代的教育往往强调人在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其科学与人文方面的素养。当今教育的实证化、技术化和科技化等倾向,造成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越来越大,使人的发展具有片面性。我国工匠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缘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鉴于此,生命教育要超越自然生命,深入到人的超自然生命层面。生命教育不但使教育完善并赋予生命的意义,同时也让生命成为新的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时代使命

现阶段社会中存在各种生命问题。人对自身生命认识不足,身心状况不佳等现象都表明个体缺乏对生命本体的深层次认识,不能够达到生命与教育的统一,不利于生命整体的统整,不利于对独特生命体的生命意义的建构。因此,生命教育基于时代背景的现实需要,要肩负时代的使命,遵循生命内在的逻辑和生命最基本的规律,层层深入,探寻生命教育的时代使命,使个体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启示之处在于建设性地认为生命的质量可以通过合乎生命原则的教育得到提升。”[5]

(一)体认生命,探索生命教育的内在统一

生命教育不仅是生命与教育之间的简单相加,更需要从深层次探索生命与教育的统一。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要使生命与教育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体认生命。“如果仅仅从教育的视角去理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过是一种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无本质区别;如果仅仅从生命角度去理解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直接等同于实际的生命活动,倡导的生命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6]

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生命,回归教育的原点,才能处理好生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首先,要认识人生命的独特涵义。体认生命的教育,是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去真切感受、体验生命,进而感知生命的存在意义和独特涵义,由此获得自身生命的真实的体验,从而建立起生命的存在感。当下学生的生命观存在一定的错位和偏差,教育活动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生活和经验。此外,学生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感到迷失,造成其对生命的体验负面化。“当下,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更要重视教育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注重教育活动与生命的内在规律相结合,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也因此成为教育的根本使命。”[7]人类文明的传承需要教育来完成,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下去。人的社会化也需要教育来完成。教育要发挥对生命发展的引导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及系统培养人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发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各方面潜力,促进人的发展以及生命的完善。其次,处理生命与教育的统一性,需要充分理解并坚持以生命为本。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教育,直面生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更是生命教育体认生命的重要前提。教育以生命为基础和最终目标,要回归教育的本源,从生命的角度展开对教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生命为本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处理生命与教育的内在统一。卢梭的“消极教育”何尝不是在直面生命的基础上,避免儿童在生命早期受到过多的外在干预,顺应儿童成长的规律,遵循自我生命发展的内在法则。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儿童亲自参与活动,避免对儿童的天性过度干预,强调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以生命为本的原则。

(二)统整生命,培养完整的人

生命教育整合生命,将生命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与完善。人的生命由多种生命类型和部分组成。生命系统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多样类型、多种方式的系统,人的生命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部分构成一个统一且完整的整体。生命教育要以整合生命的完整性为发展目标,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生命教育要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次认识,以全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

生命教育要统整生命,贯穿于人的一生,统整人生命的各个阶段。在人的不同的生命旅程中,教育要使人发挥生命的意识,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探索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人在每个具体的阶段,会因为个人的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变化对生命有不同的体会和认识。生命教育在于引导个体统整其生命各个阶段之间的矛盾,统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整个体和社会,使其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协调生命与教育之间的矛盾,以统整生命为发展目标,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另一方面,生命教育的时代使命在于探索人的生命在各阶段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规律对人进行生命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在各阶段的特殊性。人在幼年时期,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其认识生命,从而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生命主体在活动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自己的生命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不是阶段性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何以为生,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等问题的思考,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以旺盛的生命力来表达生命的意义,培养完整的个体生命。”[8]

(三)完善生命,建构生命的意义

“人是一个有意义的存在,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获得是人生命的一种自觉活动,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特征。”[9]人的生命意义是生命存在的本质特征,生命教育要引导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在引导学生認识和感知生命存在的基础上,统整自我与自然、他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创造幸福的人生。

生命教育要促使当代人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真谛。首先,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面对相关的生命,通过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次,生命教育唤醒学生感知生命。生命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和形式,引导学生对自我生命价值深入思考。生命教育不仅对个体有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对个体的启发和引导,使其能在创新中提升、扩大自己的意义世界。”[10]生命教育应以一种博大而深沉的情怀培育学生,使学生在追寻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提升生命,建构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1.

[3]孙卫华.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4][5]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5).

[6]胡宜安.论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本质[J].教育评论,2010(6).

[7]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8]张艳红,许海元.教育本真与生命教育[J].教育学术刊,2009(1).

[9][10]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责任编辑:付英华)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
论初中英语生命教育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探究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