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看教学目标的达成
2018-05-14温爱英
摘 要: 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目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来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本文以两节课例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为例,分析其合理性及存在的不足,探讨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原则和要求,以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综合语言运用;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引言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达到目标的合适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回答“教学得怎样”,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提供详实的信息(张大均,2002)。对活动概念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教学的核心所在(孙平华,2008),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安排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一份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都会安排一项综合语言运用活动。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最能体现“教得怎样”,即教学的效果。在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中,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及达成的程度如何。本文以两节小学英语课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为例,来看其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达成的程度,从而探讨如何科学地设计和开展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例分析
本文选用的两节课例来自“名师教研”于2017年12月14—1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笔者被邀请担任这两节课的点评嘉宾。
这两节课例分别为不同的课型,一节是对话课,另一节是语音课。二位授课教师语言基本功和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前都对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制定了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这两节课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不同。从两节课例的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中,可以看出其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在达成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1. 课例一
(1)活动设计(见图1)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对话大意,按照正确的意群及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 / often / sometimes come…和/ I walk / ride a bike / take a bus to…”提问及作答,并说明原因;
3) 懂得选择健康方式出行。
(3)教学重难点
1)频度副词usually, often, sometimes的使用和why的回答;
2) 正确使用动词walk / ride… / take…表述自己上学的方式。
(4)教学评价
教师设计该活动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做事情的能力,即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当时课堂气氛来说,学生在该活动中表现非常积极,无论是对话还是汇报,学生都争先恐后,乐于交流和表达。但该活动没有有效地实现教师设计的意图,没有真正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优点:任务真實自然,通过调查找出班上最受欢迎的上学方式;话题恰当,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想说,能充分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活动方式合适。调查包括对话和汇报,凸显了学生的口语运用;关注了全员参与。通过小组活动,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了活动,而且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发挥。
不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语言水平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在所有对话和汇报中,没有一个学生用了表程度的副词usually / often / sometimes,也没有一个学生用了动词walk/ride… / take…来表述上学的方式,使用的都是come to school on foot / by bus…的句型,也就是说本节课的重、难点没有得到强化和突破,学生使用的语言知识都是先前的已知,新知没有得到巩固和运用;每一组的汇报都是雷同的,没有体现个性化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学生的汇报缺乏逻辑性,比如开头没有主题句,结尾没有总结句等,中间也缺乏连接词。
(5)原因分析
学生在综合语言运用活动中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铺垫不够或没有铺垫,活动的安排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是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合唱歌曲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导入)——头脑风暴,Find out the ways to come to school.(呈现新知)—— 看图预测对话中的人物Amy和Mike上学的交通方式(预测)—— 听、读、练习教材对话内容(操练)—— 教师讲解对话中出现的程度副词(usually,often,sometimes)的用法及动词walk, ride和take表示交通方式的用法(讲解)——跟读对话录音和按照正确的意群及语音、语调朗读对话(跟读和朗读)——班上同学交通方式调查(综合语言运用)。从上述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没有设计有效的活动强化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是对重点、难点做了讲解,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交流和运用当中,使得学生的语言产出还停留在运用旧知上。
2) 没有提示和要求。在学生进行综合语言活动之前教师没有提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评价的标准,给出的示范也没有落实到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学生尽管讨论热烈,但处于一个低层次的语言运用阶段,学生使用的语言是单调、重复的,这些语言学生在上本节课前就已经能熟练运用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语言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3) 教师没有设计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语言的表达缺乏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也可能缺乏真实性,不一定是学生真实想法的交流和真实情况的汇报。在询问学生上学交通方式的时候,教师有过追问why,但是不够真诚,有时显得流于形式,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对于选择交通方式的原因学生说得多的就是fast, green, good exercise。如因为天气、有时突发情况或学生个人的喜好、家庭状况等原因,学生没有谈到。
4) 评价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学生的交流和汇报,教师分别用“Good”“Great”“Wonderful”和“Well done”等来评价。这种评价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意义,也没有关注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评价要依据教学目标,同时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建立自信和继续前进。
2. 课例二
(1)活动设计(见图2)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巩固已学单词并感知、体验和发现字母组合i-e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
2)根据字母组合i-e的发音规则读出符合规则的单词(见字能读);
3)根据单词的读音拼写出符合i-e发音规则的单词(听音能写)。
(3)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语音规则真正实现“见字能读”“听音能写”;
2)通过“听音能写”环节适时拓展,促进情感升华。(4)教学评价
该活动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见字能读” “听音能写”的教学目标。从当时课堂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大部分单词,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出了全部的单词,学生几乎都能读出所听写的单词,大部分学生能有节奏地读出语篇,并在有节奏的朗读中促进了情感的升华。另外,本活动设计具有综合性,同时训练了学生听、读、写的综合技能;第三,本活动设计具有情境性,以语篇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自然拼读能力,使得语音的学习富有实际的意义,学以致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本活动设计融合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精炼的小介绍中,就隐含了正能量:“Baby, study hard and enjoy your life. Remember, time and tide waits for no man.”。
(5)原因分析
在本节课中,教师能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活动安排紧扣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自己的三大爱好(I like playing games / drawing / making friends)为主线,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玩游戏,让学生一起玩听和做的游戏:Ride a bike. Fly a kite. Eat some rice. Cut with a knife. What is the time? Give me five. 通过玩游戏引出新知。教师在PPT上呈现上述带i-e的单词,让学生观察、体验,找出并总结i-e的发音规则(观察例词、总结规则);教师再次呈现新的单词Mike, like, site, life, pipe, wide, wire, white, drive, smile, beside, invite,让学生试着读(单词);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画画,让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根据教师的语言和声音描述,画出five nice mice,学生跟读、操练、朗读Chant Five nice mice;教师介绍自己喜欢交朋友,介绍自己的朋友Mike给同学,让学生进行听、写和朗读(综合语言运用)。
2)教学活动的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了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语音的教学从单词到句子再到语篇,结合了语义(meaning)和语境(context),凸显了语言知识的学以致用,同时,因为有意义和情景,使得语音的学习变得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机。
3)教师非常善于基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当学生活动有困难时,教师会给予提示和示范,以照顾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当学生表现很棒时,会增加难度和提出新的要求。如一个学生在朗读Chant中表现非常好,不仅语音、语调纯正,节奏、重读、连读、语气等都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时教师就让这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朗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综合语言运用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原则和要求
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是所有教学活动的最高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运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使综合语言运用活动有效,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真实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程晓堂、赵思奇,2016)。教师一贯重视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在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进行真实表达的能力關注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停留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强化上,而没有真正发展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话题,在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和表达,在交流和表达中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强化语言运用的能力(温爱英,2017)。
2. 体现综合
活动可以以话题或任务为主线,融合语音、词汇和语法,开展听、说、读、看、写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设计综合考虑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愿、情景和任务等与语言学习有关的因素,并使这些要素彼此建立联系,比如语法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任务与功能相结合。以语篇的学习带动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巩固,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放在语篇和语境中进行,从而实现语音、词汇、语法学习与语篇理解同时进行的综合效果;在话题中贯穿听、说、读、看、写的活动,在活动中落实语言的运用。
3. 全员参与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面向全体,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首先要考虑活动的难易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表现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二是在活动的开展方式上,尽可能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三是实施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有提示和示范,在活动中给予有困难的学生配合和帮助,要提供时间和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4. 凸显目标语的使用
在一节新授课中,目标语的学习和运用是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用目标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不同环节,包括导入、呈现、操练、运用等环节的活动中都要有意识地凸显目标语的学习和运用,而且在必要时,要特别安排恰当的活动强化目标语的学习和运用。教师适当的讲解是需要的,但关键是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才能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另外,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提示和帮助,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5. 渗透思维活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程晓堂,2016)。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思维对语言起着决定作用,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没有固定或标准答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6. 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根本。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安排或增加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自然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语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但如果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出发点,教学目标要清晰具体,体现导学、导教、导测的功能。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参照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会,随时关注课堂上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努力地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據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程晓堂. 2016.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测评[Z].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深度融合高级研讨会.
程晓堂,赵思奇. 2016.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5): 79-86
孙平华. 2008. 论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J]. 课程·教材·教法,(7):53-57
温爱英. 2017.从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看英语中考书面表达题的命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
张大均主编. 2002. 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