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
2018-05-14李玉玲
李玉玲
摘 要: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基础。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有助于增进中华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地区整体文化形象以及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必须确立正确科学的文化坐标,传承、弘扬和创新民族地区文化价值观,发掘、整合、提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筑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防火墙。
关键词:民族地区;广西;文化自信;增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14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75-05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不仅号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12,而且指出中国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13,同时要求“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对于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下,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基础
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是指确立和提升本民族地区人民对其文化价值、文化能力和文化前景的信心。民族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并蕴含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为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民族地区文化历史悠久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与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紧密相关的。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为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能条件。广西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早在旧石器时代,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民族,就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生活和繁衍,他们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骆越文化。骆越民族很早就与外界有了交流,这种局面随着秦朝统一中国而进一步加深。汉朝时期更多的汉人从中原南迁广西,他们把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广西,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在与外界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凿成通航于公元前214年,至今还发挥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审美价值。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充分展现了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广西文化历史悠久,为广西各族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能条件。
(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是文化自信确立和提升的现实基础。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因而产生和形成了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广西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除了回族转用汉语,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并沿用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广西文化形态丰富,最典型的有6种类型:一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基础的桂林山水文化;二是以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为主的丰富多样、融合共生的少数民族文化;三是以巴马长寿之乡为代表的充满生态智慧的长寿养生文化;四是北部湾地区开拓进取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五是以边境地区跨国民族为代表的开放包容的中国—东盟文化;六是以左右江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广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标识意义的文化符号,如“桂林山水” “刘三姐”“壮族三月三”“百色起义”等。广西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广西各族人民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情感寄托和精神滋养,同时广西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辐射,也为外界提供了审美价值和精神食粮。广西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广西各族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民族地区文化蕴含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之根本,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居于统摄地位,决定和制约着该文化系统的性质和发展方向”[5],因此,文化自信根本上是对自身价值观的自信。任何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自信,都是建立在对自身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信上。“无论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6]。广西文化不仅蕴含适合传统农耕生活和本地域范围的生存智慧和道德价值观,而且包含着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时代价值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例如,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在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作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也留下了广西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广西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认同感,将极大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再如,以壮族“那文化”为代表的稻作文化和以巴马为代表的长寿养生文化,实质上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世界生态危机日益加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稻作文化和长寿养生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生存理念和道德伦理,可以极大丰富我国生态文化的资源宝库,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生态智慧,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又如,广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形成了“團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 的广西精神,恰恰契合了今天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合理科学的精神价值理念,为广西各族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当前,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较为缺失,因此,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珍惜民族地区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有助于增进中华文化自信
民族地区文化是在民族地区范围内长期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民族地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从属于中华文化。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应该体现在对本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能力和文化前景的认同和肯定上。如果人们对自身的局部文化无法认知、理解和肯定,就很难肯定和認同它所从属的更大整体的文化。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彝、回、京、水、汉等12个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广西地方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中华文化的同源性和同质性。首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与汉文化长期的交流交融,形成了对汉文化源的文化认同指向。其次,由于自古以来各民族的迁移、聚居和通婚等,使得广西少数民族通过血缘纽带和民族杂居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认知。再次,今天广西各地各民族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中华文化的同源性。因此,在根本意义上,广西地方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自信。广西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首先应体现在对广西本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上。相反,如果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肯定,产生文化自卑,很有可能会盲目崇拜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化,在现实中容易盲信“西方文化优越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等西方文化价值观,从而削弱甚至丧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产生文化安全的危险。因此,培育和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是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增进中华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二)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整体文化形象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缺失的现象,甚至出现文化自信危机。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经济文化的边缘地位,尽管具有个性鲜明、形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形象,如以桂林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文化、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族艺术经典,但是广西地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并不突出。至今,“老少边山穷”这五大符号仍被外界用来描绘广西。需要指出的是,“老少边山穷”符号本来只是历史、民族成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上的意涵和指称,但是,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这些符号却遭到了负面的解读,并且被理解和固化为广西的历史和文化标识。具体而言,“老”本是指称历史上的革命老区,如今却被曲解为思维固化、思想僵化,缺乏进取的精神状貌;“少”本是指代少数民族,现在却被人将其与狭隘、落后、野蛮相联系,少数民族的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山野文化;“边”本身指代广西地处祖国边疆,却被一些人理解为与中心相对的偏远不开化之地;“山”本是对广西山多地少的自然地貌的描述,很多时候却被误解为贫瘠闭塞、民风彪悍;“穷”则是对“老少边山”的总结,不仅指经济上需要扶贫输血,也被曲解为文化上蒙昧落后。在长期负面符号解读的浸染下,加上广西各级政府和文化界对地方文化资源发掘不够,对广西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的肯定和弘扬力度有限,学校和媒体又缺乏对广西文化客观、科学、合理的解读和宣传,使得各民族人民对自身文化内容普遍缺乏认知,不少人对地方文化的价值产生轻视、怀疑甚至否定,从而导致文化主体意识失落,产生文化自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自身思想文化的自信和珍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掘和整合广西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广西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消除人们对广西文化的隔膜和误解。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民族地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文化主体意识,才能继承创新发展广西文化,从根本上提升广西整体文化形象。
(三)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提出,文化是软实力的一种,“软实力依靠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既非武力,也非金钱)促成合作,它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个价值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7]。任何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是依靠思想意识的吸引力和文化的认同感凝聚起来的。任何国家、民族和地区,对外界的影响除了依靠军事经济上的“大棒”和“胡萝卜”之外,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更需要依靠软实力。尽管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现实中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究其原因,民族地区文化主体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由此导致自身文化能力低下,从而无法促成文化资源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民族地区文化主体对本地域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价值有充分的认知和自信,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通过提高广西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以形成全区各族人民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增强广西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广西地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可以形成对外界人才、资本、资源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协同推进广西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三、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确立正确科学的文化坐标
正确认清各种文化关系,确立科学正确的文化坐标,是增进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前提。民族地区文化相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属于亚文化,相对于全球文化则是小型的地域文化,且其内部谱系复杂。因此,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文化关系。第一,要正确处理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牢固树立“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念。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和凸显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充实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警惕和防止借助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而强化民族差异、否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错误倾向。第二,要正确处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广西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典型地区,各民族之间构成了文化上的融合共生关系,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孕诞了广西文化。正确处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警惕和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逆向民族主义倾向。第三,要正确处理地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民粹主义。地域文化是某一特定地理空间的文化,文化全球化则是文化发展和传播对所有地域文化界限的突破和超越。当前,一方面,数不胜数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必然对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8]。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必须坚守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传承、弘扬和创新民族地区文化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根本来自于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增强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自信,首先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核心价值理念。广西传统文化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也包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理念,如爱国主义精神、生态文明价值观等。增强广西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满足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其次要对仍有一定借鉴意义而又有一定时代局限的价值观进行改造创新。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者已经成为糟粕的东西”[4]。“文化自信不在于文化的固守,而在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文化实现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自信才有源源动力和坚实基础”[5]。因此,要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广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理念和伦理道德会逐渐失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功能,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功能也会逐渐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和反映了社会各方面思想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引领广西文化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赋予适应时代的新诠释。再次,要对仅与农耕社会和宗法制度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契合甚至相违背的价值理念坚决否定和摒弃。简而言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引领,使得广西文化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出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型文化精神、价值观念。
(三)发掘、整合、提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条件,就是自身文化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多个文件强调要大力保护和弘扬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应坚持“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实践标准,深入发掘、大力整合和科学提炼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夯实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的基础。就广西而言,各级政府和文化界应加强对各地各族文化资源的发掘、梳理和整合工作,不仅深入发掘清点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人口较多民族的文化家底,还要加大力度发掘梳理京、水、仡佬、仫佬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数据平台,推进各族文化资源整合融合,形成广西地方文化发展的更大资源合力。要科学凝练文化资源,打造和提升特色文化精品,树立特色文化品牌。近年以来,广西相继推出了山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一体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以壮族文化为题材的大型舞剧《妈勒访天边》、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大型历史剧《碧海丝路》、纪念明代抗倭英雄的电视剧《瓦氏夫人》以及东盟文化色彩浓烈的南宁民歌艺术节等大批集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成为广西文化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今后,广西应当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吸纳外界优秀文化元素,继续打造标志性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并积极宣传推广。
(四)构筑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防火墙
文化安全是文化自信的基本保障。民族地区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捍卫文化安全。当今时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矛盾错综复杂,我国除了面临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威胁外,还面临文化安全方面的挑战。“民族地区文化处于国家文化核心的外层,安全防线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外忧内患的冲击,所受到的侵蚀最严重、也最容易被攻破”“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实质就是国家文化安全”[9]。这里的文化安全主要指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最大威胁,他们企图通过突出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来离散中华民族认同感,培植地方主义族群意识、种族主义族群意识和民粹主义族群意识,以实现 “分化”的政治图谋。这是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各种民族分裂势力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人心防火墙。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构筑起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心理防线,才能有效抵御来自内外的文化破坏和文化颠覆,切实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捍卫独立自主的文化主权,也才能真正培育和加强民族地区文化自信。因此,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必须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各族人民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以此構筑中华文化安全防火墙,从而真正有效地发展壮大广西地方文化、增强广西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云彬.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J].理论学习,2010(1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1).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5]李楠,潘学良.增强文化自信须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N].长江日报,2016-08-29(09).
[6]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J].党建,2017(5).
[7][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
[9]潘平,林春逸.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三重维度:价值、制度与人[J].理论导刊,2016(4).
责任编辑:韦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