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增进政治认同路径探析

2018-05-14彭华盛义龙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

彭华 盛义龙

摘 要:新的社会阶层是现代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三个方面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总体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我国政治体系持有积极态度。当前,参政议政渠道少、利益诉求实现得不到保障、多元化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需要构建共建共治的包容性治理制度,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交流、政治引导和政治安排。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04

[中圖分类号]D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22-05

一、新的社会阶层:概念内涵与演进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根据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作为划分依据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2001年,新的社会阶层概念得以表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2]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新的社会阶层概念,但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群体出现及其职业和身份特征在此已得到确认。2006 年 7 月,《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员构成,即“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3]。这里确认新的社会阶层概念其实涵盖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体制外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两大类人士。

2013年,习近平指出“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4]。在习近平的这段讲话中,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对等概念并列提出,也意味着新的社会阶层不再包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将“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四类体制外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专指在体制外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划分为新的社会阶层强调的是此类群体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术特征,而不是资本特征。因为在群体构成和职业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再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从总体上看“无论从经济实力上还是从人数上看, 分量都不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6]825。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推进,越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7],对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求“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4]325。政治认同维持和稳定着政治体系,“政治认同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影响人类政治生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8]。因此,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研究,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需要做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现状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9]。政治认同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人物等)的情感和态度,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评价和政治情感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行为。根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对于新的社会阶层定义,课题组对湖北7个县市区的4 347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了800份随机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38份,并据此数据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了政治认同的分析。

(一)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信仰,政治认知构成政治认同基础。认知客体对象包括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作用及执政者等。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作用的调查中, 81.9%的受访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作用表达了积极肯定,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仅有4.7%的人表示不清楚。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政治认知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作用持有积极的认同和肯定态度。同时在个人信仰调查中,有68.2%的人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6%人持有儒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信仰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只有6.1%,信仰宗教的仅占0.6%。这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积极的政治认同观的形成。

(二)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反映的是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作用及执政者的情感。如果对政党抱有积极信任态度,就会要求加入。调查数据显示,有24.5%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36.5%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有61%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持有积极信任的态度。政治参与度也是观察政治认同的重要指标,在对参政议政活动是否感兴趣调查中,有67.6%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参政议政感兴趣。在是否愿意参政议政的调查中,有64.9%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常愿意参加参政议政活动,32.5%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愿意参与参政议政活动,二者合计达97.4%。总的来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参政议政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这种高度的参与热情不仅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拥有较高的政治认同度。

(三)政治评价

政治评价取向是政治主体凭借政治情感、价值标准对政治目标和过程所作的判断和评价。调查显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中面临的社会矛盾与问题,89.6%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政府有能力解决,并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78.2%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参政议政非常有必要,通过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以及各种听证会等,向政府提交意见建议,不仅能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也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學执政。这反映出新的社会阶层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而高度的政治效能感也是增进政治认同的重要条件。因此,积极安排新的社会阶层参政议政,不仅有利于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优势作用,而且能增强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持有积极的政治认同态度。但是,调研中也注意到一些因素影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

(一)参政议政渠道较少影响政治认同

调查显示,虽然有97.4%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愿意参加参政议政活动,但是有30.9%的人认为参政议政渠道不畅通。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不仅保证政治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政治吸纳和消解政治风险的重要途径,有序政治参与的最合理方式是通过组织方式参与。因此,构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认同,需要强化组织建设,加大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安排。

(二)个别政府行为影响权益诉求的实现,进而影响政治认同

在影响和制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利益实现的主要因素调查中,有34.7%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是行政执法不规范,有28.9%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有23.2%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认为是产业引导不足,认为政府缺乏服务意识的占比12.3%。显然,政府行为是影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作用,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0]。因此注重政治交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畅通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维护合法权益,鼓励和帮助他们发展事业”[6]845,对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有81.9%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作用持有肯定态度、68.2%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6%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仰儒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调查中也反映出持有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的仍有6.1%,持有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占9.1%,这说明部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受到各种观点和思潮的影响,并影响到他们积极的政治认同观的形成,需要加强政治引导。

四、增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认同路径探析

政治认同不仅制约着一个政治制度的发展和生存,而且高度的政治认同还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一个国家教师和知识分子所持价值标准是这个国家的一笔重要的政治资源”[1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需要不断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增进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需要建立包容性治理制度。所谓包容性治理是通过制度性安排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加强党和政府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互动,主动协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共建共治的治理目标。

(一)强化组织建设

加强各种组织建设,就是要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各类联谊组织、“自组织”和社会团体,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到各种组织中,以制度化形式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参与组织不仅使自己更多接触到他人所做的动员努力,而且也能成为促进政治参与的态度主要来源”[12]。参加组织,有助于克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形成政治倾向中的抑制性或消极性因素影响。要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各类联谊组织、“自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律师协会、海归人员协会等),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纳入到各种政治社团和政党中,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这种制度化组织平台建设更有利于吸纳政治参与。要强化此类组织功能,发挥其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沟通作用,并将这些组织作为沟通协商解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诉求平台,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与支持,进而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

(二)注重政治交流

政治态度本身处于一个能动的过程之中,不断受到个体社会政治经历的影响。政治交流的过程是政治输出过程,也是政治协商沟通的过程。政治交流并不一定导致政治态度变化,但政治交流能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感受到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增强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随着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作为知识精英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拥有各种大量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需要认真甄别和引导,否则,一些负面、有害的信息会影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政治的认同。因此,要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交流,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建设发展目标并形成共识。

(三)加大政治安排

一个政治体系内的各个部分往往是相互依存的,某部分功能执行的变化可能影响另一结构执行的另一功能。政治录用功能是一种体系功能,它与政治交流相互作用。录用功能决定了政治体系的容纳范围和担当政治角色者的代表性,并且会对其所代表的阶层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促使一部分精英人物对公共政策选择倾向作出积极反应。“尚贤者,政之本也”[13],“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14]。因此,对在本领域工作业绩突出、政治素质较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声望高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需加大对他们政治安排的力度,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

习近平指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4]411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领军性、代表性人物,虽然在各级人大、政协中均有代表,但无论是从群体结构分布还是从安排的数量看,都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与他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太相称,有必要进一步有序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安排面和安排人数,从而进一步调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四)注重政治引导

首先,注重政策宣传,积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注重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物,多渠道、多形式荐才选才,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物资料库并动态跟踪,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的代表人士队伍。再次,要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不仅是政治上交流,更要在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利益诉求,激发他们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热情,引导广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86 .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76 .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

[6]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825.

[7]习近平: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EB/OL].(2015-05-20)[2018-09-20].http:politics.peopk.com.cn/n/2015/0520/c/024-27031847.html.

[8]桑玉成,梁海森.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J]. 复旦學报( 社会科学版),2017(4).

[9]彭华.农村青年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湖北五县市区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4).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11][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

[12][美]加布里埃尔· A·阿尔蒙德,[美]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00.

[13]墨子·尚贤上[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17:13.

[14]资治通鉴·威烈王二十三年[M].北京:中华书籍出版社,2013:162.

责任编辑:张淑瑛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内地新疆班“三史”课程的价值指向
中国农村:法治化环境、政治认同、社会治理关系研究
情感何以影响社会稳定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试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及其培养
试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