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社会工作:迈向生态环境关怀的社会工作新论述

2018-05-14陈星星徐选国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正义议题

陈星星 徐选国

[摘要]生态环境议题日益成为全球面临的关键议题之一。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个人和社区日益带来负面影响,然而以工业化为主导形塑的传统社会工作范式对此却甚少涉足。近几年来,国际上有社会工作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论述,强调社会工作对“人在环境中”之“环境”意涵进行新的理解和拓展,“绿色社会工作”即其中代表,它将“环境”从社会环境拓展至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从关注社会正义向环境及生态正义、从关注人向关注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双重转变。在当前中国“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新格局下,通过对“绿色社会工作为何”与“绿色社会工作何为”的梳理,期望为我国社会工作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一种有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框架。

[关 键 词]绿色社会工作 环境正义 生态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创新及整合行动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CSH051),以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嵌入性治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ESH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星星,女,福建人,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社区工作、质性研究;徐选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国际社会工作学院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学、社区社会学等。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3-0001-10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深度演进,自然环境对人类世界产生的影响日益深远,甚至常常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性的影响,环境议题已经是全球性议题,并引发了诸多学科的关注。然而以“人在环境中”为重要观点的社会工作专业,长久以来,却将“环境”更多理解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即社会环境,而对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却甚少关注。这是一种工业化进程中的有限专业论述,面对全球社会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从仅仅关注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向关注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积极专业论述尚未得到有效探索。绿色社会工作(green social work)作为近几年社会工作学界的新兴论述,提出重新定义社会工作的“环境观”,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引发的不公义对于弱势社群的影响,主张人与自然环境是互赖共生的关系,认为全球的环境危机源于工业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呼吁人们一起投身于发展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响应方式以处理现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挑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包括了“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发展”所造成的不平衡,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全球化历程在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城乡社区居民的生计、社会文化生活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普遍衰败的状况。”①社会工作的专业宗旨及实践关怀在于维护弱势社群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出新的视角以响应全球性环境危机给人们及社区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就成为重要议题。

尽管实践中已经有社会工作介入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环境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社会工作学界目前尚未能对这一议题做出积极回应和有效探讨,笔者以环境社会工作或绿色社会工作为题搜索了国内文献,迄今未见相关文章。②这与连续两年全球范围内国际社会工作日的宣传主题“促进社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相背离的。基于此,本文期望通过介绍国际上绿色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价值关怀及其实践路径,以此引起国内学界对此议题的进一步讨论,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实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 传统社会工作的深层危机与社会工作的生态转向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频发生产着源源不断的生态危机,社会工作自身专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专业迷思,以及部分社会工作学者对于社会工作之“环境”意涵的拓展及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处遇实践,共同推动着绿色社会工作实践范式的转向。

(一)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虽然工业化为人类带来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但也由于资源的大量取用,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③由此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泛滥等。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气候及环境灾难的发生日益频繁,且其破坏性日益增大,已造成无数生命物种的死亡,极大破坏地球的生存环境,影响了无数人的福祉。然而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后果并非均等地影响到所有人,而常常是由最弱势群体承担较大的后果,④即环境问题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不正义。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原本就是这些弱势群体,并且其专业使命在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面对这些议题无法置身事外。又因为社会工作者常常接触这些弱势社群,这也为其提供了机会及空间得以处理因自然生态环境所引发的经济压迫与环境不正义。

(二) 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危机

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产生时,就具有两条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条是继承慈善组织会社(COS)传统,朝向致力于推动个体行为改变的个案工作,一条则承袭睦邻运动的精神,朝向推动社区发展,认为人在环境中,倡导环境结构变革。①然而自1915年,美国医学专家弗莱克斯纳(Flexner)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并认为彼时的社会工作只是一个准专业,社会工作就一直为其“专业”地位而不断奋斗,长期以来致力于提升理论、研究等能力,通过提供文凭、证照等方式以证明自己具有独特的知识基础、理论和实务方法,是一门成熟专业。然而社会工作对“专业”、“科学”的追求可能令其变成机械化操作而忽略人的复杂性,并且易从病态的视角去看待人,从而忽略社会结构性问题(环境)所带来的影响。②同时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具有“依赖性”的专业。③这种依赖性令其受制于資助者(政府)的意识形态,随着西方许多国家受到经济危机以及新自由主义思潮之影响,政府大量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将福利资源主要投放于补救性服务。而补救性服务也多从病态的角度去衡量服务对象的需要,忽略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即西方社会工作日益走向个人取向,逐渐变成所谓的临床性专业工作,而远离了推动社会(环境)改变的传统使命,变成了“背叛的天使”。④亦有学者指出全球生态危机也是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危机,因为社会工作不能捍卫最弱势群体,无法促进社会正义。专业化阻止了社会工作处理全球和地方的环境问题,而这些往往导致新的贫困和社会不公正。⑤我们将这种通过专业化来处理相关社会问题,但实际上却出现了与之相反结果的现象称作“专业的悖论”。

(三) 国际社会工作学界对“环境”的再审视

基于此,近些年来,国际上陆续有一些学者呼吁社会工作需重视及投入自然生态环境议题,并省思社会工作既有的知识体系,重新审视社会工作专业的“环境”观。一些学者从既有的理论出发,如霍夫(Hoff)、普拉克(Polack)、诺顿(Norton)等人建议从社会工作既有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延伸出更广泛的环境概念,结合生态女性主义等论述进行跨学科合作,强调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人和生活物理环境互惠交换的概念去发展适当的介入方法。⑥而科茨(Coates)、加里(Gary)、贝斯特霍恩(Besthorn)等学者则超越既有的理论观点,发展出新的思考架构,他们倡导“深生态”(deep ecology)的概念,他们认为传统或主流的社会工作的环境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观,是“浅生态”,而“深生态”则倡导世界不是区分成独立存在的主体和客体,而是一个无法打破的整体(unbroken wholeness),人类并非超然于自然环境,也是整体的一部分。⑦

英国学者多米内利(Dominelli)认为,这些学者的主张都强调了将自然环境纳入社会工作研究及实务的重要性,丰富并拓展了传统社会工作的理论内涵。然而,这些观点却未能与社会工作的结构变革传统相结合,未揭示自然环境议题背后潜藏的结构不均、权力及分配不平等的议题,因而,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12年出版了《绿色社会工作:从环境危机到环境正义》(Green Social Work: from Environmental Crise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一书。该书是一本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倡导环境问题解决的力作,其重点是思考社会工作如何在全球多样性、相互依赖性和有限的自然资源背景下,对环境危机做出反应,且必须挑战贫穷、结构性不均、社会经济行动落差、工业化进程及其消费模式等。

二、 “人在环境中”的理论拓展:绿色社会工作的价值关怀

传统社会工作坚持“人在环境中”的核心理念,而将人放置在特定社会结构脉络和社会环境中加以审视,如前所述,这种视角仅仅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有限专业论述。绿色社会工作对“环境”的內涵做出了新的拓展,强调社会工作在新历史时期不仅应该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和人的福祉,更要注重对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将人与自然环境同等看待,因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共生性。

(一) 从社会正义到环境正义

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的任务主要在于回应人类特别是处于困境的、被边缘化的弱势社群的需要,而随着气候剧烈变迁以及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尤其是对弱势者和边缘人群产生的灾难,促使以促进社会正义与社会各阶层的福祉为道德责任①的社会工作者关注、思考环境议题。尽管社会工作专业既有的理论论述中(如生态系统理论)已经涉及环境议题,然而它重在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忽视了生活环境、自然物理环境。②并且生态系统理论主要聚焦于说明人们适应当前环境及其变化,未能挑战既有的社会环境、社会安排(status quo)所隐含的阶级、种族、性别等歧视、压迫及权力议题,其论述是非政治性的(apolitical)。③

绿色社会工作的主张则是政治性的,它拥抱环境正义的观点,基于权利的框架而侧重正义。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不同的是它超越社会环境,而揭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社会不平等、不公正问题,并且这个不平等、不正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在人类社会中不公平地分布着;另一方面,社会的结构不均,权力不等也深深根植于环境问题的肇因中。具体而言,绿色社会工作质疑资本主义的市场发展模式,认为生产私有化让土地、水等地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经常成为少数人的利益,这种模式是不公的,因为风险是大家承担,利润却由少数特权者持有。它强调这种个人占有式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不平等的权利动态和资源分配不均,又加剧了结构不平等,影响了大多数的穷人及低收入者,破坏了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令其在面临灾难和环境危机时承担更多的后果。④即绿色社会工作继承了传统社会工作的正义关怀并丰富了其内涵,将社会正义的人权焦点扩展到更大范畴的环境,关注到环境议题中的最大受害者是原本就囿于不公结构下的被边缘的穷人。

(二) 从人与自然断裂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社会工作专业出现于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其产生在于回应现代性的矛盾,如快速工业化和都市化所导致的问题,社会工作也被称为现代之子。①现代性的发展逻辑强调人类利益优先,经济发展优于环境。然而层出不穷的生态环境危机却挑战了这一逻辑,绿色社会工作据此而呼吁,重新思考社会工作所立基的现代性世界观,重新架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多米内利在书中提到西式思维在思考世界时把人类及其利益放在最优先地位,这样就陷入“人类”对抗“自然”二元对立的陷阱中,人类致力于控制、利用及剥削大自然,②即它是一种立基于传统形态的支配型社会范式(Dominant Social Paradigm,DSP),主张经济成长的位阶应高于环境之上,而且科技至上及市场的自由运作是造成经济向前迈进的主要关键。

然而这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发展模式无法消除弱势与边缘化,反而使之更加恶化。生态正义的理论观点则提倡一种新的范式,即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强调简单性的个人生活,合作结成伙伴关系,平等以及自由,来远离支配性社会范式。③绿色社会工作认可这一主张,质疑人类优于自然的观点,认为不正义源自人和自然的不平衡关系,④而强调整体的世界观,即人类世界不是和自然界相区隔的,而是属于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在运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恩赐的同时也需要担负起照顾地球环境的责任。

总之,绿色社会工作认为环境危机对人们及其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既对社会工作实践带来了挑战,也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可借此将自然环境议题纳入到日常工作中。⑤绿色社会工作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及环境正义,将社会工作的环境观从社会环境扩充至自然、生态环境,提倡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区隔的,相互依赖的整体,关注环境如何影响人们,尤其是对弱势者的影响,并重视处理不均的议题。其企图发展一些符合道德和伦理立场的准则,在面对气候变迁、环境破坏、自然和人为灾难的情况下,倡议地球资源的公平分配,积极保障弱势族群在环境上的各种权利,呼吁所有人共同承担风险,并相互照顾,包括保护自然环境。

三、 绿色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

多米内利将绿色社会工作定义为一种整体性(holistic)的社会工作实务,它聚焦于各类关系,包括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们与其生活栖息地、生态物种间的社会组织关系,特别关注社会经济和物理环境危机间的互动,以及影响到人类和地球福祉的人际行为间的互动。绿色社会工作主张透过转变人们既有的关于社会基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来解决这些议题。

绿色社会工作致力于以下方面的功能发挥:解决结构不均,包括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等;消除贫穷和各种“主义”;促进全球相互依存、团结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以造福于所有人;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其目标是改革那些对穷人及边缘群体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力量,确保政策变革和必要的社会转变以增强人们和其他物种今日及未来的福祉,提高彼此照顾的责任和被照顾的权利。⑥

简言之,绿色社会工作在性质上是一种整合专业社会工作的方式,在范围上涉及人与人的互相依赖、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其工作对象是以“人”为核心,再延伸到动植物与自然界(如矿物、水资源、土壤等);而过程上,则着重转变观念、改革政策、去除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公,其主要目的在于增进人类与地球之现在与未来的福祉。①

正如卡特(Carte)所指出的,环境问题是不断被一个“破坏环境的互动关系”(an environmentally hazardous dynamic)所延续,而这互动关系包括四个主要部分:中央集权的、伪代表性的政府(centralized, pseudo-representative state),竞争性及不平等的经济关系(competitive and inegalitarian economic relations),环境破坏性科技(environmentally harmful technologies),国家性的强制性力量(nationalistic coercive force)。②因而綠色社会工作强调其介入环境议题须是整体性的(holistic),它发展出一个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整体性实践模式,在这个多层次的介入模型中,社会工作将能动性、技能、权力关系和资源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期望以一个平等的架构处理结构性的压迫形式,解决环境不正义,充权人们并关照地球的保护。③这表明,绿色社会工作已经超出了传统单一的介入方法、介入理念或介入模式,而是一种更具综融性的社会工作范式。

(一) 理论基础

绿色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激进社会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和反压迫社会工作(Anti-oppression social work),它秉承其政治性立场,一如既往地批判资本主义。多米内利在她的《绿色社会工作:从环境危机到环境正义》(Green Social Work:from Environmental Crise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一书中,讨论了都市化、工业污染、气候变迁、能源问题、环境危机、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短缺等引起的战争和移民等主题,并揭示了这些议题乃是源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性。绿色社会工作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具有不平等的结构基础,其主要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满足少数特权阶级的利益,而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类及其他生物的需求。因而绿色社会工作乃是遵循充权和解放人类的目标,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正义和可持续性的美好生活。这种实践要求工作者承认权力关系对人们的互动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形塑作用,工作者须批判当代新自由主义的不可持续生产、再生产及消费模式,因为这种市场运作模式剥削环境和人们的劳动,并延续社会和环境的不正义。

(二) 分析视野

绿色社会工作在其变革取向的理论基础上,将社会工作的生态社会观点提升到全球(global)层次,④在书中,多米内利运用大量鲜活的例子说明,工业污染、环境恶化、气候变迁等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不只是影响在地居民,还影响到地球另一端,即社会工作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不是独立的、区域性的,而需要从全球层次来思考。绿色社会工作将矛头直指大型跨国企业,指出随着跨国资本的全球移动,这些跨国公司在地方(local)开展业务,但其决策机构和收益却不在当地,而落在远离该地的其它地方,即跨国公司攫取了当地的劳动力及资源,却并未做出相应的回馈,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就业、环境、财富分配,延续社会和环境的不正义。绿色社会工作呼吁社会工作者在面临地方的议题时不仅要为人们提供立即的心理社会支持,支持他们处理生活、生计和家园的缺失造成的创伤等,社工更需要唤醒人们的意识,协助其了解自身拥有的权益,并在支持当地人民向跨国公司问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①

(三)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被认为是建立社区能力以及与个人、家庭、团体一起努力争取社会和环境正义的重要参与者。社会工作者需要理解复杂的权力动态和关系以追求正义,他们需要承担各种角色,包括:促进者、协调者、社区动员者、资源的动员者、社区与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协商者、不同利益团体包括性别关系的调停者、作为政府及其他组织的顾问、教育者、训练者、资源文化诠释者、跨学科转译者、协助人们处理灾后情绪的治疗师以及物理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等。②

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层面,绿色社会工作主张充权取向的实践关系,即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合作,“一起做”而谋求改变。同时绿色社会工作的工作议题涉及环境恶化、气候变迁等议题,涉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及技能,因而也呼吁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社会工作者扮演促进者、转译者等角色,尽力将不同领域的专家与当地居民连结在一起工作,将专业知识与地方居民的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发展出解决方案。此外,绿色社会工作强调整体观,即承认人们和他们生活的物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是一体的。故而在实践中,它特别强调所采用的技术须是关照自然环境的。

(四) 实践策略

绿色社会工作期望透过社会作者在不同层面的介入,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推动社会、环境及生态正义,其实践策略是多元化的。

第一,绿色社会工作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也能促进社会变迁,工作者要开展意识提升工作,透过对灾难的讨论等培育绿色意识,鼓励人们反省及批判现行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及社会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协助他们洞察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心人类及地球的未来发展及福祉。

第二,绿色社会工作认为问题解决方法须在地方层次上(locality)发展出来,并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次上得到共鸣。即绿色社会工作特别注重社区工作,强调发展社区能力,特别是韧力(resilience),工作者的介入程序包括以下程序:(1)建立最初的接触;(2)要求当地居民参与到介入过程中;(3)承认地方的知识和技术;(4)共同合作新知识和技术;(5)整体性思考;(6)协助信息取得从而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7)确认工作范围;(8)形成工作计划;(9)规划工作条约;(10)启动被同意的行动;(11)持续评估结果;(12)找到支持资源,包含物质资源、社会网络、经费和专业知识和盟友。多米内利也强调这些介入程序虽然能构成好的实践但也并非线性依序进行或绝对没有问题,需视社区的沟通是否开放等。此外,绿色社会工作呼吁需投入发展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之外的可能性,它认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改变现有的一味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这种社区经济发展模式旨在令社区自给自足,实现社会正义以及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

第三,绿色社会工作亦强调国家发挥更大的角色作用,社会工作者应与政策制定者保持对话以鼓励变革政策,投入更多资源发展绿色技术,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建立预防性的工具。

第四,在教育层面,在既有的社会工作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中设置绿色社会工作课程,训练人们学会重视及尊重他人,特别是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形成新的看待自然世界的观点,树立照顾自然环境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

四、 绿色社会工作对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将生态文明发展提升到与经济发展同样的高度。洪大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包括生态建设与社会建设两大方面,其实质是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生态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个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所导致的,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失调,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更不是外在于社会的所谓客观问题。通过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更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①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建设的专业人才,在推动生态文明方面责无旁贷。同时,尽管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化”、“补救性”倾向,②但也一直投身于自然环境所引发的各种灾难救助或灾后社区生计发展等整合性服务中,③具有天然的优势去思考及探索生态环境议题。而绿色社会工作作为面对气候变迁和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提出的新论述,可以给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尤其是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社会工作融入环境及生态正义观

前文提及主流的社会工作理论观点虽然对“人在环境中”有深刻的理解,但极少涉及自然环境议题。因此,社会工作必须先审视自身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发展环境正义、生态正义的概念以及所有关键方面。具体而言,在社会工作教育层面,应考虑将自然环境议题以及环境正义、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纳入既有的教育内容中,透过教育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工作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结构所造成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对此,国外一些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微观层次,提供学生针对环境议题的批判反思,检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与意识形态,增进对生态的觉察与敏感度,同时能对差异与多样性持开放与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在每日生活中能有所行动和实践;在中观层次,则重视组织和动员、跨学科沟通与对话的能力;在宏观层面则须具备结构的分析能力,关注社会不公正,理解贫穷、生态和环境问题背后的结构因素,挑战工业化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④

(二)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工作具有全球思维

全球化通过生产空间重组、跨国企业的渗透、商业市场的传播、远距国家间认同的消费商品和大量人口流动等将世界压缩,强化世界为一个整体,使世界同时必须面对聚合(convergence)和分歧(divergence)。即当今世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状况并非单一源自于区内因素,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环境问题,谋求对环境问题之社会本质更深刻的认识,应从全球工业化进程、国际社会不平等和全球环境变化等大背景下来看待。绿色社会工作的全球视野能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它可以令社会工作者意识到地方的生态问题是与全球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的,即将地方层次的议题上升至全球层次。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市场运作模式透过资本、技术、生产、劳动力等要素的全球流动,严重挤压地方的生存发展,其发展逻辑是以剥削人们的劳动以及自然环境而换得的,但其利益并非公平分配,乃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负面影响则由大家共同承担。这种全球思维可以避免社会工作将问题个人化,促使社会工作者能够看见地方出现之种种议题,如失业、贫穷、家庭矛盾、人际冲突等乃是全球资本流动的结果,进而提醒其结合微观、宏观的工作策略,从个人、组织乃至政策倡导面进行介入。

(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工作构建整体的实践策略

绿色社会工作的全球思维主张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能力,而其整体的可持续实践模式则强调社会工作者除了传统社会工作微觀直接服务取向外,还需特别注重中观层次的组织动员,尤其是社区工作的技能,以及宏观的社会教育及政策倡导功能。

其一,學者指出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进步与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是我国生态环境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之一,①故而,在宏观层次,一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公众教育,发挥自身与民众紧密连结的优势,透过社会教育传达环境正义、生态正义之理念,影响民众固有的认知,并组织动员踊跃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在政策层面积极介入,推动政策变革以确保人们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如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福利制度, 透过这样的制度安排以满足居民生计、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其二,在中观层次,绿色社会工作鼓励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既有的资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社会工作者可运用借鉴充权(empowerment)的价值和技巧促进地方居民行动,重视他们的知识,通过跨域合作,共同生产解决办法,以保护人民和生活环境免受伤害。同时绿色社会工作批判资本主义的市场运作模式,而倡导合作共享的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做法包括合作社、小额贷款、在地交易等的远离货币经济形式的团结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区基础设施、食品、交通、住房等有利于生活条件平等的实物。此外,绿色社会工作亦强调跨学科、多专业合作,因而社会工作者不能局限于福利服务提供者这一单一角色,而应当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交通、就业、住房等更广泛的议题讨论中并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积极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与自然生态环境专家跨域合作。

其三,在微观层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继续发挥直接服务功能,协助那些受到生态环境威胁的弱势群体,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恢复其正常生活。同时,在预防方面,绿色社会工作认为个体的力量也能推动环境的改变,因而社会工作者应鼓励社区居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处理垃圾问题、宠物粪便等,在此过程中形成认同和归属感,进而凝结成集体行动。社会工作者亦可进一步将个人组织起来成立义工小组,协助推广绿色社会工作,更可成立关注小组及开展领袖培训,推动他们参与更宏观的改革工作,在地方及社会层面监察生态文明建设,乃至政策制定。

五、 结语

绿色社会工作作为近几年社会工作的新论述,从全球视野分析了工业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各种天灾人祸在全球的流动,对人类及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尤其是对最弱势群体及社区的负面影响。然而,环境的损益(goods and bads)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社会中最弱势、最边缘的社群往往承担了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与危害。因而,绿色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既有的环境论述中纳入对自然、物理环境的关注,采取整体观,从社会正义拓展至环境正义、深层生态正义,强调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挑战既有的工业资本主义秉持的不均和不正义所形塑的传统社会工作范式,鼓励社会积极响应自然和人为灾害所带来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波兰尼有关社会反向保护运动的阐释对社会工作介入绿色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启发。①绿色社会工作也批判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认为其远离了社会工作之社会功能。其鼓励社会工作者与在地居民一起,发展出基于在地知识的解决办法,强调个人具体的行为亦能推动社会改变。

绿色社会工作的主张有助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绿色社会工作对“环境”的更广泛理解,一方面帮助我们超越既有的个体主义式的“人在环境中”的环境观,②丰富了既有的理论意涵。另一方面亦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一个清醒的召唤,唤醒了在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影响下迷失方向和远见的社会工作专业获得新的焦点——引导社会工作者关注到社区中的边缘、弱势群体承受的社会与环境的双重剥削,将审视环境不均纳入日常工作中;同时也重新激发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目标——抵御全球资本对地方社会和环境的剥削,捍卫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和最脆弱的地区的权益。

(责任编辑:徐澍)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global.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creasingly has a devastating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However, as a profession that emphasizes “person-in-environment”, social work has not extended to issues related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some social work scholars have proposed a new idea — Green social work, to redefine“environment”, a shift from the sepa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an expanded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social justice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cological justice.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core ideas of Green social work, some enlightenment will be given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work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Green social work; environmental justice; ecological justi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正义议题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实践正义是否可以脱离理论正义
马戏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