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高管在职消费的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8-05-14李玮

财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后果代理薪酬

李玮

在职消费,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应由企业支出的货币消费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消费。本文全面对国内外有关在职消费的内涵界定、形成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指出现有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在职消费 隐性激励 薪酬管制

引言

随着公司绩效快速提升各企业高管薪酬结构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高层管理者已不再满足于以工资报酬为主的显性薪酬,自发的寻求在职消费等隐性薪酬行为的动机产生。在此背景下,在职消费相关话题迅速的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深入剖析在职消费的概念、成因和后果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在职消费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评述,;二是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大致罗列总结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为各位学者在以后对在职消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整理在职消费的概念;第三部分论述在职消费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整理在职消费的后果;最后做出总结及提出对于在职消费未来研究方向。

在职消费内涵定义

国外学者Jenson和Meckling最先对“在职消费”下定义,他们认为企业高管在职消费就是其对“过度”豪华办公室和私人飞机等非货币性收益的消费。在《牛津词典》中,在职消费的定义是“因为职务而享有的特权或者权利”。万华林总结认为在职消费包括高管享受的豪华办公室、专机或专车、乡村俱乐部会员资格,以及娱乐餐饮消费等。

在职消费形成原因

(1)起因

Jenson和Meckling认为企业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因为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两者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分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方向来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青木昌彦等认为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经营权,却没有相应完善的监督系统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费方域、何浚指出,国有企业由于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导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管理层往往追求更高的个人的在职消费。徐静等发现高管权力和在职消费水平正相关的结论。

Cai等认为,薄弱的公司治理将会引起经理人利用企业治理缺陷实施在职消费。当薪酬制度受到政府管制时,替代性的会形成多元的、不直接体现为货币的报酬体系,其中在职消费就是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隐形激励途径之一;

徐细雄等研究发现当高管薪酬水平比同地区同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酬要低,企业高管将产生自我利益被侵蚀不平衡的消极心理感知,最终使得他们通过在职消费等途径寻求替代性激励补偿在这种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消极心理感知的动机显著增强。

在职消费的后果

对在职消费的后果做出规范分析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在职消费这一现象的科学认识,还可以帮助监管部门设计针对性的举措,以防出现超额在职消费等不良现象。现有文献对在职消费的后果论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代理观和效率观。

(1)在职消费的代理观

在职消费的代理观认为在职消费体现了委托代理问题,是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形式,会影响企业的业绩。周仁俊等发现在职消费水平提高会降低薪酬结构的激励效果且在职消费与经营业绩负相关。Yermack发现拥有飞机和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负相关,管理层通过在职消费损害股东权益;Gros sman和Hart认为在职消费正逐渐成为经理人侵占公司资源的一种手段。罗宏等发现国有上市公司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与公司业绩负相关,分红可以抑制在职消费行为。

(2)在职消费的效率观

在职消费的效率观认为在职消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业绩。Rajan和Wulf等认为作为契约不完备性的产物和经理人进行自我激励的方法,在职消费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罗宏等发现相对非国有企业而言国企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与公司业绩负相关,而支付现金股利可以显著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程度。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绩效评价机制,发挥内部代理人市场竞争和外部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的甄别作用,甄选更有能力有才干的经理人能有效抑制其在职消费动机。

总结

近年来,在职消费这一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据此,本文通过对在职消费研究的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对在职消费的内涵定义、形成原因及发展、产生的后果和解决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本文认为,未来关于中国情境下在职消费的研究可以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对在职消费内涵的深刻理解,发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在职消费的区别标准,找到更精准的在职消费计量方法。二是,加强对在职消费形成机制的研究。三是,强化对在职消费后果的分析和寻求更多高效的应对措施。

[1] Michael C.Jensen and MecklingWilliam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mal of Financial Econonucs,1976,3(4): 305-360.

[2]万华林.国外在职消费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9):39-41.

[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一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费方域.两权分离、代理问题和公司治理[J].上海經济研究,1996,(8):42-45.

[5]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51-58.

猜你喜欢

后果代理薪酬
1号异星球餐馆·不可思议的代理老板
众荣的后果8则
《航空模型》团体代理招募
澳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船期表
复仇代理乌龟君
贪小便宜的后果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70%
省钱的后果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