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忠魂、呕心育警官
2018-05-14傅如良
检视中国知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些著作和论文均在一定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内容较陈旧、形式欠时尚、语言欠鲜活也是显而易见。但《高校德育成果文库》中贺志明教授等著的《践行核心价值观 培育合格预备警官》使人为之一亮,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清晰、语言爽快,知行合一,是生長警校沃土中一朵绚丽多姿的理论之花,它将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之果。
理论应该是结果实的花,而不应该无果之花。理论应该是有效用,它不会因为有效而降低自己的品位。理论家不应该吐丝织网的蜘蛛,自我欣赏自己编织的思辨之网,而应努力反映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贺志明教授著的《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预备警官》一书,正是回应了这时代课题。本书结合培养预备警官的实际,依托学校警官培训的厚重文化,根据育人需要,精心谋篇布局,共10篇21章,内容系统全面,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网络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育人、实践育人及营造浓厚校园文化等。既有概念的清晰界定,也有理论的创新,更接地气,打通了培养预备警官的最后一公里,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理论分析入情入理,实践操作切实可行,知行结合相得益彰。通观全书彰显三个特点:
一、时代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本书紧握时代脉搏,纵览国际国内复杂而深刻的形势,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御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警魂警界的教育之中,回应了时代所赋予的预备警官神圣使命。同时,注重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著作中去,强调司法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司法人员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注重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政法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忠诚为警魂,以警务德育实践为依托,以严格警务化管理为手段,以建设警营校园文化为载体,警院与警局共同培育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警官职业品德,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预备警官,彰显了本书的政治站位高度和理论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实践性
实践是理论之源。本书从学生的成长成材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课程渗透、实践体验,创新培育途径。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将忠诚为魂的法律人职业道德培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 以法律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托,培育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法律职业品德。坚持严格管理、文化育人,创新培育方式。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促进学生的法治行为规范养成;以建设和丰富特色校园法律文化为载体,为学生铸就法治素养提供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校局合作、德技融合,创新培育模式。通过学院组建的“湖南司法职教集团”,将专业课程融入法律人职业道德培育,融合法律实务文化,提升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力为关键,形成法治技能与法律人职业道德高度融合的育人载体,共育基层法治专门人才。这些实实在在的育人经验和具体模式,不是一时冲动就能书写出来的,也不是为评职称的短平快就时之作,而是冰冻三心非一日之寒,是作者几十年从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凝练和升华,具有深厚的实践底蕴。
三、应用性
理论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应用,再好的理论如果锁至深闺,触之高阁,没有什么意义。本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易于操作,符合预备警官成长成材的需要。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抓住对党的忠诚和警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其二是基本素质教育,包括军事技能教育、法制教育、网络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做到军事技能过硬是、伸手不凡、能打硬仗;懂法、守法、护法,而不违法。善于掌握网络等新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有明确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其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基础条件。一个合格的预备警官必须具有阳光健康的心态、遇事沉着冷静的素养,这就需要加强系统的健康心理教育和训练。其四是把立德树人贯彻带领育人全过程,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营造适合成长成材的的校园文化。这四个板块搭建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平台,专业技能融入职业道德培育,校企文化的融合以及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育人载体,实现职业院校践行职业精神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书成功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出版《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是作者几十年从警察经历和从教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对于进一步推动警官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特别是作者紧贴警官高校实际,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系统的分析和鲜活的语言,撰写了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一定温度、很接地气的应世之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毕竟是一位中青年学者,理论积淀和实践历练还未到炉火纯清,书中也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促本书的研究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傅如良(1955--),湖南邵东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