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高考画好句号

2018-05-14李新

心理与健康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子志愿冲突

李新

高考的分数就像是学子们用12年的时间为自己准备的嫁妆,大考结束后,嫁妆的价值也就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学子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善贾而沽,为自己挑个好“婆家”了。这一时期,几乎所有人的心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尽最大可能让自己“嫁得好”,既要选择好的“婆家”(学校),又要挑个绝佳的“爱人”(专业),显然已经成为很多高考学子及其家庭最大也是最难的一次人生考题。难以寻到满意“婆家”的学子们,则会选择再等一年,继续寒窗苦读,努力挣得更加满意的嫁妆。

应对选择

“选学校择专业”看似是在做一个决定,实则是一个令人煎熬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心理行为上被称为寻求匹配的过程。我们的学子要通过理性评估历年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录取分数、招录的人数规模、学校以及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性课题的投入和成果、师资配备和硬件设施、未来的职业发展愿景、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等,将评估结果进行整合性分析,最终指导自己做出对号入座的适合性选择。当然,在这一选择过程中,大多数学子及其家人很难做到纯粹的理性,他们更多地会掺杂进个人或者家庭的情绪情感成分,例如,社会虚荣、家庭夙愿、个人好恶,甚至家庭的矛盾冲突等等,最终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往往会替代理性的数据分析,左右着选校择业的结果,决定着一个学子未来至少四年的成长轨迹。无论如何,选择的过程究其本质是个简单的过程,究其社会心理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心理冲突

我们常听身边的人说自己有选择性障碍或者说是选择恐惧征,社会心理学将这一民间说法总结概括为“心理冲突”,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从个体的需求与动机出发,直至达到目标、获得满足之间的心理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外界传递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判断,会对心理内部产生的情绪情感进行调控,最终做出选择和决定,由于这些信息来自各个方面,所以所有信息交织在一起,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干扰,从而妨碍我们的判断,进而误导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引发心理冲突。

心理学研究者将心理冲突分为四大类。一是双趋冲突,例如,学子的高考学分令人满意,那么他的选择余地就很大,一般人会认为这家的孩子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相对轻松,实则不然,他们会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苦恼。一方面,想进一所TOP10的名牌大学,另一方面,却发现其中两所学校彼此不分伯仲,都很具有吸引力,于是都想得到,从而难以抉择,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是一种幸福的痛;

二是双避冲突,仅从字面上看,即可理解为这是一种回避型冲突,对选择带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性。例如,学子高考发挥失常,分数划定在三本范围,是认命进三本校,还是认栽重新复读,相信这两个目标都不是学子所要的结果,因此难以抉择,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心理,是一种痛上加痛;

三是趋避冲突,之所以产生心理冲突,是因为选择的结果是利弊皆存,学子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例如,学子高考分数符合自己心仪大学的分数线,但是这所大学的专业却并非自己所爱,选择这所大学就要面对未来四年硬着头皮去学不喜欢的专业,甚至今后一辈子要与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朝夕相伴,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心理,是一种痛并快乐着;

四是双重趋避冲突,这种心理冲突比趋避冲突更加复杂,利害关系掺杂在一起,令人内心充满纠结,无论如何做出选择都要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元素。例如,学子高考发挥正常,按照分数可以选择本市非211大学,也可以选择外省211大学,学子很想进入211学府,但又不想离家远行,于是问题来了,不离家只能进入一般大学的非志愿专业,选择211就得离开家,这是一种难以两全的心理,是一种喜忧参半。

心态调整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内心戏极为丰富的阶段,如何克服心理冲突,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果呢?在此我们推荐一个简单的“三不三要”策略。

所谓“三不”是指:

1不盲从,做成长中的明白人。很多人在填报志愿的网站关闭前的一瞬间,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在做出选择之前,听了太多亲朋好友同学教师的意见,结果导致学子自己一头雾水,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导致最后的选择往往是盲从的,给自己未来带来无数个“悔不当初”。

2不虚荣,以理性規划自己的未来。高考学子及其家长切忌与别人攀比,我们每一个学子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既然他们都是生命独一无二的个体,为什么还要拿高考结果去与他人比较,为什么还要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因人填报而要唯品牌、唯名利主义呢?作为具有加强社会性的人,虚荣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是它可以体现在无关痛痒的小事上,决不能在大事要事上被泛滥的虚荣所左右。

3不气馁,记住成长永远在路上。人的成长是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组成的,因此,要善于从宏观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所经历的挫折磨难。假设我们的高考失败了,虽然那一刻心里很痛,但是它总会成为过去,影响未来的不是高考的结果,而是我们处理高考结果的方式和态度。即使是春风得意考入名校的学子,如果没有处理好“得意”也容易马失前蹄,相反,如果高考成为滑铁卢,也许正好是一种自我警醒,通过失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划定人生方向,让失败成为启动内在动力的马达。

“三要”是指:

1要保持头脑清醒,也就是在做出选择之前,要在认知层面上不犯糊涂。做到头脑清醒的第一步就是要及时补充内外两个层面的认知,即,获取大学以及专业方面的有效信息以及调整好我们的自我认知,切忌用“我以为”替代真实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选择的依据,更是防止因为无知而误报专业带来的“追悔莫及”。

2要接受现实,也就是作出选择之后,要在心胸上豁达。做到选择的结果哪怕是烫手的山芋,也得勇敢地接在手里。我们知道,高考几乎就是一考定终身,无论考分是否令自己满意,学子们总是要进入下一步,此时学校是否理想、专业是否如意已经不重要,亲朋好友对自己高考结果和入学选择的评价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不可逆、结果不可否,哪怕我们选择了三本、选择了复读,下面的路都是要自己继续往前走。因此,反复纠结于过去,只会让选择的结果成为沉重的包袱,令今后的路走起来也难轻松,既然如此何不甩掉包袱,减负前行呢?

3要努力适应,也就是面对全新的开始,要学会欣赏。做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控制局面。很多时候,人们对环境对未来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其本质是个体对生活感到失控。以高考为例,我们在填报志愿时会发现,始终控制我们做出选择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分数的无情,而我们一旦做出了最终的选择,一切就会烟消云散,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它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有主动顺应新的环境要求,才能够逐渐控制住局面,把握住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向。

猜你喜欢

学子志愿冲突
The Price of Beauty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北在哪?
冲突管理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