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了很久,还是无法原谅妈妈
2018-05-14三点一刻
三点一刻
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遭遇了或多或少的创伤,而有一部分创伤是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这些伤害可能是源于父母的忽视、不公平的对待、对自由的限制,或者某方面的过分满足。当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个真相,会有委屈、愤怒、怨恨等等情绪,但是我们自己可能难以化解这些情绪,陷入了对父母的仇恨、不满和攻击中难以自拔。
这个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办?32岁的小丽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三个月前,小丽因为抑郁问题接受了心理咨询,我们在咨询中一起寻找抑郁背后的原因,发现原生家庭对她的重要影响,导致她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而且对他人又没有足够的信任感。
随着我们咨询的进展,小丽的情绪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可是,最近她又遇到了新的困境,她发现自己对妈妈越来越没有耐心,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她知道这样做很不孝顺、不应该,但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小丽举了最近发生的一个例子。“我妈妈总是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比如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问我几点下班,我基本上每天都是5点下班的,有事情肯定会提前打电话,但是她还是每天都问。临下班还有半小时,她都要给我打一个电话,然后问我几点下班,跟谁一起,从小区哪个门进来。我每天几点下班、跟谁一起、从哪个小区门进来难道她不知道吗?但是她仍然每天都这样问,真是烦得不行。”小丽一边讲述自己的经历,一边表达自己的不耐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丽的家人、朋友、同事往往会劝她,“这是你妈妈对你的爱啊,你怎么能不知足呢?你居然还抱怨你妈妈,真是太不孝顺了……”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是不会以这样的方式讲这些内容的,因为单纯的说教往往并没有什么效果,只会让来访者体验到被批评、被指责的感受,这对于来访者走出这种困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小丽现在最需要的,是理解。
所以,我试着和她进行共情,“你的妈妈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和内容,的确会让人心里产生厌烦。不过,我会感觉到,这些不满好像不仅仅是当下的事情造成的。”
小丽做出了非常肯定的回应。自从接受心理咨询以来,来访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喜欢抱怨、对别人没有信任、特别敏感多疑等问题都与父母早期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而且,我的性格中非常保守的部分也和我妈有关。本来我大学毕业有很多机会的,而我妈一再劝我进国企,结果在这个偏僻的小城市呆了这么多年,把我的大好青春都浪费了。”小丽与自己的大学同学做对比,人家要么赚了钱,要么有社会地位,要么享受自由生活,相比之下自己什么都没有获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如此辛苦、乏味。
为什么小丽会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妈妈身上呢?
小丽解释道:“我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书上说人的性格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我现在这样子,就是我妈的错。所以,我对她态度不好,我觉得那是她罪有应得。”小丽脸上的表情充满了仇视和痛快。
客观来讲,小丽对于妈妈的抱怨有合理之处,只是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早期养育方式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这与小丽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她的内心还不够成熟,这个阶段还无法全面地看待问题、面对问题;另外一个方面,这与社会上的“父母有害论”有关—他们一味地把自身问题归结为父母的原因,这个归因可以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但是如果停滞在这个阶段不再发展,将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在我们后面的咨询中,我会试着引导小丽表达对父母不满的同时,从母亲的视角、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童年的经历,更好地去理解创伤发生的原因。当然,这次咨询中我重点关注到来访者的感受,这些受伤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只有被看到、被关注到、被理解到,才有可能得到疗愈。
我试着询问小丽童年的经历,原本充满怒气的她竟然委屈地哭起来。等到她情绪慢慢缓和,她跟我讲起她内心最强烈的童年感受—孤独。
小丽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长大,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一年也就能见一次。后来父母离婚,小丽就被妈妈寄养到姨妈和舅舅家。小丽总是要看亲戚的脸色行事,担心被他们训斥。在小丽小学三年级时,妈妈回到了老家,但是每到暑假寒假还是会被妈妈强行送到亲戚家住一段时间。尽管小丽非常不喜欢这样,但是迫于无奈,只能听从妈妈的命令。每当去亲戚家,姨妈或者舅舅都会给几十块钱,在小丽看来,妈妈让自己去就是为了要钱的。当然,钱不是白拿的,小丽要忍受在亲戚家的白眼和冷嘲热讽。而这也是小丽后来为什么断绝了与这些亲戚交往的主要原因。
这次咨询时间过了大半,小丽的情绪缓和了不少,开始描述对妈妈的另一种感受—歉疚与自责。
“我这样对待妈妈好像是不应该的!”小丽跟朋友抱怨的时候,朋友会说小丽的要求太高,妈妈也是有自己苦衷的,我们要多理解她。而且,老公也会觉得小丽对妈妈没有耐心。所以,每次小丽在对着妈妈发完脾气之后也会自责,担心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接下来几天,小丽会通过很多方式做出补偿,比如给妈妈买衣服、买首饰、忍着不发火等等。可是,等过了一段时间,怨恨又压抑不住了,小丽又忍不住发脾气。等发完脾气呢,小丽就又开始自责。就这样,小丽与妈妈的关系陷入到一个循环中走不出来。
在这个循环中,让小丽痛苦的不仅仅是对母亲的攻击和攻击之后的自责,还有反反复复的自我矛盾和自我纠结。小丽始终寻找不到一条正確的、确定的路。这让小丽非常地迷茫和困惑,好像陷入一条情绪的大河,随波逐流。
我和小丽一起去讨论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和想法,帮助她更加完整地理解自己的反应—这种自责、迷茫和纠结,其实是一种试图化解矛盾的努力与动力。只是长期来讲,单纯地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情绪有诸多负面效果。而心理咨询,可以为小丽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她充分地表达,更加客观地审视和对待发生的一切。
来访者内心的创伤需要处理和疗愈,需要一定的时间,至于最后能否原谅父母,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来访者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心理成熟程度,来访者父母自我反省的能力、改变的意愿,以及来访者和父母彼此沟通和努力的程度等等—有的人能较快地和解,有的人则保持较长时间的怨恨。至于亲情这棵树是否能够结果,结出的果实是甜的还是酸的,也要顺其自然。
我需要澄清的是,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创伤、体验到她的感受,并不代表认可她的所有观点,也不代表同意她所有的解释—理解和赞同是绝对不同的概念。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不知道你的内心中是否也存有对父母的不满和怨恨呢?你又是如何化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