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爱与自由
2018-05-14史欣鹃
史欣鹃
“王猛”所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太多这样的来访者。但是“王猛”们真的只能无能为力,任由自己陷落在“原生家庭的泥沼”中,或彻底割裂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的确有大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与早期的亲子关系,尤其是与母婴关系密不可分。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就说过“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母婴的联合体”。弗洛伊德也说过:“自由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在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也不止一次提出原生家庭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重要影响。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马勒也认为人在出生的最初一个月,是与母亲完全连接在一起的,母亲完全满足婴儿是一个人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初来源。从婴儿4个月开始,母婴之间逐渐分离,婴儿因此学会对外界感到好奇,并尝试探索。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恰当给予回应,孩子会更好地邁出独立的第一步;如果母亲过度禁止,孩子就很容易害怕外界,而被母亲所控制。一个好的母亲让孩子能够分离,同时也能够回头看见母亲的回应,她理解孩子的需求,鼓励孩子独立,不断地互动,让孩子能够走得越来越远直到跑出母亲的视线,仍然相信母亲就在那里,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母亲就会出现。这样孩子的母亲是住在孩子心里,使孩子能够带着安定的心理状态享受自己独立的行动和结识新朋友的愉悦,同时也保持着和父母的良好关系。成年之后这些拥有这种能够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放手的“足够好的母亲”就会更加容易拥有幸福感。
也许“王猛”正是根据这些理论挖掘出自己需要被关注的时候,母亲没有给予及时回应;当自己需要飞翔的时候,母亲却牢牢抓住自己,不让自己离开视线。因此“王猛”也许感到内心从来没有一个内在恒定的母亲,也无法肯定自我的价值;因此他一方面觉得自己就是“情感的孤儿”,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与他人建立恒定有效的关系。“王猛”认定这一切都是父母的错,是他们让自己的人生陷落。
事实上,原生家庭创伤和原生家庭赋予的能量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多少的问题。没有哪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完美的,每个人在成长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不断地经历挫折和烦恼,在心灵深处会不断地烙刻下各种各样的伤;同样每个人在原生家庭中也可以通过爱的体验而获得力量,而收获内在的真正的自由。精神分析流派中也有不少理论认可个体能够主动成长或通过他人的帮助,修通自我,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例如,精神分析有一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是指每个人都不断地经历同早期经历相似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可能不断重复错误的历程,也有可能通过这个过程重复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完全无条件的爱,到成为独立自由个体,使自己的内心重构获得成长。
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当“王猛”不断地重复与母亲的冲突,并意识到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自我意象”出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己或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试着探索自己内心世界与父母的不同,构建自己的想法,试着向父母、朋友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不强求父母朋友接受自己的想法。
作为心理独立的个体能够既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也能够和周围的人建立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恋爱关系。当然,对“王猛”们来说,在和他人尤其是恋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总会更容易感到心理受伤,这时要停下来,带着“这是此时此刻的我还是作为受害者的我的感受”等类似想法来觉察自我的真实感觉,以此来减少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冲突。
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尝试不是仅仅限于家庭关系中,而是在朋友、同学、老师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和家庭保持距离,让自己有更多时空来调整自己,感受自己的内心自由;另一方面也不对家庭感到恐惧。只要自己不被愤怒所控制,可以解决在表达真实想法的时候与父母的冲突。因为自己可以自由地呈现,所以能够行为独立,又能在情感、学业、工作方面遭遇挫折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的支持。这个过程与婴儿的成长过程类似,都是从母子一体到成为两个有紧密联系的独立个体。
当自己这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问题需要解决之后,“王猛”还需要重新建构自己成长经历中的感受。“王猛”写到“危机之一是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母亲并没有完全地接纳我”,这种不接纳使“王猛”认为这是他自我意象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幻想有一个完美的母亲能够全然地接纳自己。弥补童年没有得到的关爱、尊重、了解和接纳。这是他无法和他人建立深入关系,更无法恋爱的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拥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受伤的儿童。当我们长大,只有自己才能通过回到内心探索、觉察、感知和接纳这个儿童,才能够感知到并内化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伤害的另一面—爱。这样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正的自我,建立自尊,然后对外界做出恰当的反应。这样就会收获外界积极的反馈。
当“王猛”们能够通过自我觉察发现在原生家庭中收获的爱,和原生家庭建立创造性表达的模式,既能够和原生家庭保持连接,同时又能保持独立性,也就获得了真正的内心自由。内心自由也就意味着建立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