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网页制作课翻转课堂的构建方式研究
2018-05-14梁建秋
梁建秋
[摘 要] “翻转课堂”即将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探讨中职网页制作课翻转课堂的构建方式,并以中职网页制作课“设置ODBC数据源”为例,展开翻转课堂在中职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实践研究,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网页制作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172-01
一、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被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将重要知识点录制成
微視频,引导学生首先展开自主学习,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如下:(1)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灵活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因此学习方法更加灵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2)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加直接地掌握教学内容;(3)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已经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沟通与引导,根据学生的疑惑因材施教,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网页制作课中的应用实践
本文以中职网页制作课“设置ODBC数据源”为例,展开了翻转课堂应用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标分析
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在网页制作中较为常用,本例即通过开放式数据库连接(ODBC)驱动程序,设置用于站点的数据源。学生需要从启动系统数据源、新增Access数据源等角度出发对这一章节知识展开学习。学生首先应进行启动系统数据源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增Access数据源的学习,这一过程包含四个环节:①打开“控制面板”,双击“管理工具”图标打开“管理工具”窗口,双击“数据源(ODBC)”图标打开“ODBC数据源管理器”对话框,选择“系统DSN”选项卡;②点击“添加”,选择“Microsoft Access Driver(*.mdb)”驱动,点击“完成”;③在此基础上依次输入“数据源名”和“说明”,并点击“选择”按钮;④在“选择数据库”窗口,查找所用“mdb”文件,并选择“确定”等。学生必须对相关操作技巧进行灵活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1.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找出ODBC数据源设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具体应用方法录制成多个微视频,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对设置ODBC数据源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学习中的疑惑详细记录下来。此时学生必须熟练进行每一个设置环节的操作,最终全面掌握该章
节知识点。
3.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新增Access数据源的具体操作方法存在模糊性,操作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通过共同讨论与实践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演练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表现,给予适当引导,通过鼓励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1.教学评价。教师应针对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进行深入调查,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学习效率等。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
2.教学反思。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的创新,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更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对学生的配合程度要求极高。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能将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要想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度要求极高。这就要求教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展开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促使其不断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内容与学情,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曾清清,张麦侠.翻转课堂在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4):426-428.
[2]董小青.三段式范例教学模式在中职《网页设计制作》课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