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的精神病人艺术疗法探析

2018-05-14施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9期
关键词:案主精神病人精神病院

施健

[摘           要]  优势视角是不同于传统问题视角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创新模式,尤其是在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领域,将助人焦点集中于精神病人内在潜能和优势资源。根据在×精神病院开展的一场艺术治疗试验,让优势视角背景下的艺术治疗服务作用,在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领域展露无遗并引发深思,提出通过转变工作视角、转变工作角色等途径实现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下的治療服务范式。

[关    键   词]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精神病人;艺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5-0178-02

一、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原则

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假设,案主(此特指精神病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案主,是因为他们自身有问题,存在嫉妒心理或是某种病态特征。这种工作视角往往是以社会工作服务对象问题化为前提,由于被贴上了这种标签,服务对象通常会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增多之后,就会影响案主对自己的看法以及旁人对他们的看法。从长远来看,这些变化包括个人与他们的自我认同。而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认为:社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应该放弃对传统问题和病态的关注,更多的将重点放在帮助案主的内在需求和优势资源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案主以及他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不再被鼓励或是关注于这一问题,而是把视角转向各种可能性,与案主一同搜寻一切有利的因素。如案主自身的素质、特长、美德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并协助案主合理利用这些优势以达到预想的目标。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有以下几点原则:

(一)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任何一个案主都有他们独特的知识、能力、价值取向。优势视角就是要遴选并且发挥这些对案主有力的资源和力量。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正是要积极倾听案主的故事,并且相信他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自己或者周边的资源来克服困难并承诺做出改变和发展。

(二)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都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传统思维一般认为,遭遇伤害的个人很难获得自我恢复的可能性。从优势视角的层面来看,在这些不幸的悲剧中,个体的学习能力能够使他们在困境中生存,同时有一定的能力去忍受并且承担生活的负担。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诊断、评估来为案主设置各种可能性的参数。他们不仅要对案件持有者抱有很高的期望,还必须认真对待他们的希望。

(三)与案主合作,为案主提供最好的服务

专家和专业人士虽然具有一定高深、渊博的知识储备,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并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问题上忽视了案主本身的智慧和知识。因此,专家的角色并不一定能够提供一个最好的观点,而基于双方合作的姿态却可以从案主的故事中获得轻松感,从而解放案主。而并不是一味地用狭隘的诊断类别或治疗指南的笼统方式来限制病情。合作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植入先入为主的观念。

(四)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

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会有一些还没被利用和开发的潜能,还有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尝试。而这些资源通常隐藏在社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之外,因此这些资源往往不容易被利用和开发。优势视角下强调社工要相信案主能够理解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同时有意愿帮助自己,也可以把一个方面的优势利用和转化到其他领域之中。

二、×精神病院艺术疗法的工作载体和方法

(一)×精神病院为精神病人提供艺术疗法服务的内容设置

1.营造绝对放松的艺术创作室

艺术治疗对治疗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常常要求营造出一种让被治疗者绝对放松的场景。开展艺术疗法治疗时,对精神病人艺术创作室要经过一定的修饰,除了绘画和制陶所用的基本工具外,还特设有茶叶、香烟等物品。当然艺术创作室尽量除去医务信息的标志,在创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尽量不入内,总之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绘画和制陶创作。这间艺术创作室远远不同于病房,更能贴近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

2.提升手部操作技能的陶塑体验

在×精神病院中,不同年龄段的精神病人都有,各个精神病人的症状都不相同,伴随而来的是肢体功能状况的不一。陶塑创作是绘画创作的辅助手段,通过陶塑提升精神病人的手部操作技能,激发精神病人的创作意念。相对于绘画创作来说,陶塑较为容易些,也易操作些,适合于所有精神病人。

(二)优势视角下×精神病院艺术疗法中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弱化问题,强调优势

对医务工作者而言,运用精神病人艺术疗法过程时对待病人的看法与绝大多数人是有区别的。在常人看来,这些精神病人有着不同寻常的行为举动,甚至有些人认为他们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对他们敬而远之。但在医务工作者眼中,他们也属于社会中的一员,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自身的作用。每一个精神病人都是在有价值的理念指导下,医务工作者在对待精神病人时往往采取的是弱化问题、强调优势的方法。或许在医学角度上,精神病人难以完全治愈,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障碍,但是他们的世界却充满绘画创作的先决条件,在他们接近癫狂的状态中,能全神贯注地绘画创作,不受外界任何干扰,能不拘束地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2.提供关怀与支持

在整个精神病人艺术治疗过程中,如果没有精神病院医务工作者的关怀与支持,想必这项艺术疗法必定不会在精神病院得以开展,更不会取得非凡的效果。除了在创作中体现出精神病人惊人的绘画天赋,更能够给精神病人带来自信和一定的满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已经渐渐退化的社会功能。在这种关怀与支持氛围中,精神病人精神状态明显异于艺术治疗之前的状态。

3.置于社会生活的场景中

对有明显创作才能的精神病人,可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整理,并举办画展。通过将他们的画作卖出所得款项来资助他们获得更为有效的进口药品,降低当前使用药物的副作用;抑或是通过他们的画作来赢得家人及他们所在社区对他们的重新认可,帮助他们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促进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这种做法在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时,同样是需要极力做到的,只有还原服务对象最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才能满足最贴近他们的需求。

4.提供正向的指导

精神病人并非与生俱来就具备绘画天赋,给予一定的正向指导特别重要。在这一层面,在艺术治疗前需要做一定的铺垫,通过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体验,与精神病人在日常沟通中给予他们一定绘画及绘画工具使用的指导,在社交功能上推动精神病人迈出重要一步,与他们日常沟通交流的过程,其实就实际模拟出一种精神病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真实场景,潜在地达到了一定社交功能的指导作用。

三、×精神病院艺术疗法的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启示

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是对一些特殊服务对象开展帮扶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对案主的观察、了解,发现他们的优势、潜力,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尽管由于社会大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难以让所有公众都接纳精神病人,但他们有关优势视角下所开展的工作实践经验对我们如何从“问题”到“优势”的工作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工作之工作视角转变——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

傳统的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模式尤其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中习惯运用问题视角,即以案主(此特指精神病人)存在的问题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使用专业的工作方法找出精神患者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治疗计划。问题视角往往强调关注案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而有时往往忽略人类面对这些问题时本能的补偿和转换性反应。改善案件所有人的问题将会导致对案件情节、案件所有人以及案件处理环境的能力产生一系列悲观的预期。各种类型的诊断标签很快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而优势视角恰恰颠覆以往对精神病人的认识,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的环境及存在的潜能。这一点对社会工作尤其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视角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治疗服务的设计和开展,值得每一位社会工作者转变服务视角和理念。

(二)社会工作专业角色的转变——由专家角色到合作伙伴

我们需要从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专业角色的转变。在以往传统的精神健康治疗个案工作模式中,社工和案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专家与治疗对象之间的关系,社工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案主只是被动的角色,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步骤治疗。而在优势视角中,社工不是被动的治疗者,而是被视作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社工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以朋友、伙伴的交往模式进入案主的内心世界,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精神病院降低了画家的角色,而代之以伙伴的角色深入到精神病人群中,这能更好地激发精神病人艺术潜能的发挥,促进其精神状态的真正改变。

四、结语

对精神病人所做的艺术疗法,可以视为社会工作专业优势视角下对精神病人开展治疗服务的创新探究,这一尝试跳出了一般社会工作者的思维导向,撇去先前药物治疗、精神支持等常见治疗模式,从对待精神病人“问题视角”一跃成为“优势视角”,治疗服务显现出不凡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精神病人的认知结构。通过努力,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艺术对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消除公众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以及帮助精神病人发展自己的特长,创造其社会存在的价值等方面,这在中国精神病治疗领域具有开创意义。为公众进入精神病人的原生世界以及与精神病人沟通交流建立了一条备受大家欢迎的安全通道。

参考文献:

[1]郭海平,王玉.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塞勒博.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4]蒯乐昊.疯子还是天才?一个画家和他的精神病人世界[J].南方人物周刊,2009(5).

[5]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J].青年工作,2009,59(4).

[6]杨晓光,孙月吉,吴军,等.艺术治疗的概念、发展及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5,26(3).

猜你喜欢

案主精神病人精神病院
指认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流鼻涕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齐拉西酮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对比分析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生命回顾理论视角下的厌学个案分析
遇到精神异常的人被绑架,别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