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若干问题与思考
2018-05-14吕云峰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国际上中国崛起遭遇新的阻力因素、以及相应多元化思想文化碰撞等新挑战新形势。由此,高校德育要盘点不足,顺势而为,积极有为。目前高校德育还存在重专业轻德育,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队伍建设不到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老问题,也存在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学习不足等新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还是要聚焦高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老问题的解决,力抓新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方可不负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德育的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学校;德育
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国际上中国崛起遭遇新的阻力因素以及相应多元化思想文化碰撞等新挑战新形势。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始终是高校德育新时代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战、思想文化领域交锋更趋激烈、又加之网络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推波助澜,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把握大势,盘点现状与不足,积极面对,积极作为。
一、新形势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丝毫不能偏离,并贯穿始终。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党和人民事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建设者、立场坚定的可靠接班人。尤其在新时代中国强起来进程中,日益在思想文化领域受到国际社会更多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要更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主线,确保马克思主义的育人总方向,才能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拥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理念、普世价值等等形形色色资本主义思潮渗透的强大“免疫力”,成为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强起来,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可靠力量。
其次,高校德育应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现实层面看,德育工作要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理解领悟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实际上,诸多现实的社会转型、深化改革带来的复杂因素使得不少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也使得高效德育理想信念教育乏力。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实践者。在日益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华民族更加需要各民族各阶层和亿万个体拥有共同理想目标,凝聚共识、共同发力,共补短板,共克时艰,共筑中国梦。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和传播催人奋进的民族复兴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内心深处牢牢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把自己锻造成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开拓者、建设者。
最后,立足当下、紧跟时代,加强对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新形势下的中国,虽进入继往开来、振奋人心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大学生们更需要深入了解新国情世情,自觉接受新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才能紧贴时代,顺应时代,真正贡献于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就是新时代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导当下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中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系统、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体系,并能自觉将它应用于观察社会、奉献社会、指导人生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虽有显著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难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严重制约了高校德育的实效。
(一)重专业,轻德育现象严重
少数高校管理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并迷信西方理论,不认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从内心深处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甚至错误地认为,教师只需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履行好了教师的全部职责。这种重专业、轻德育的现象在当下并不少见。殊不知,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却只是教师职责的一方面。教师更重要的一个职责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如何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的人。教育的发展历史无不证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的追求目标。而有才无德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对国家、对社会遗害无穷。压缩思政课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思政课教师专职少,兼职多;德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政策待遇落实不到位;以课外实践大量替代课堂教学等,都是当下部分高校重专业,轻德育的具体表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滞后
高校德育的效果欠佳、育人功效有待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具体表现有:只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备课,轻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式化倾向严重,教师理论说教式的强制灌输明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受师资以及课时等的影响,教师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育人实效的取得;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过时,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同步更新;过于强调道德认知的讲解,忽视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外化养成、内化认同等。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像复读机一样,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学生感觉形同嚼蜡,毫无兴趣可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滞后,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实际功效无法体现。
(三)德育队伍建设落后,身份落实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党把关不严,入党前、后思想及行为差别较大,还有部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现理想信念多元化以及弱化的发展趋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职业归属感下降,职业成就感不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信心,导致教师流动性大。有的教师丧失了进取的热情,有的教师不安心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千方百计调离思想政治课教学岗位,人才梯队培养、队伍建设受到极大影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职业的敬畏心不强,在课堂上对传播正能量底气不足,无法获得那些真正渴望得到教师释疑解惑、引路把航的学生尊重。在部分高校,德育教师身份的落实与国家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把“全员育人”简单理解为任何人都可以做德育教师,有意无意地淡化德育教师身份。
(四)德育内容未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起有机联系
高校德育,除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教育教学外,也涉及所有通识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更涉及日常辅导员、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管理等。立德树人是高校全方位、全环节和全过程的育人工作,所有高校教师、员工均有在学生日常性活动中育人的责任。这要求高校德育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为载体,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必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建立起有机联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疑问,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到理论,泛泛而谈,讲授的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实践脱节严重,无法回答国内外的热点、难点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潜意识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
三、新形势下解决高校德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才能切实提升德育实效,不负人民重托。
(一)应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一旦失去对大学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將无异于为人做嫁衣。高等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唯如此,才能保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道德高、专业技能强的人力资源补充。
(二)应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教学内容观念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成为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其人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和观念,使之紧贴当下时代、当下生活,坚决摒弃空洞的、或是过时理论说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十九大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指导。当下思政教师就是要尽快掌握这一思想理论,并使之转化为教学体系,及时教授给学生。振奋人心的新时代,需要教学一新的思政课。为切实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就业、创新创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这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抛弃填鸭漫灌式、纯理论教学方法,注重新时代以来互联网+深度融入教育受到青年学子欢迎的趋势,善于利用互联网高效配置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更加高效务实的教学,更加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
(三)应重视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高校应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着手,优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德育教师队伍,配以一定数量的兼职德育教师;合理配备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只有三个年龄梯度德育教师群体的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各年龄段的优势,互相弥补不足,从而建成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研究表明,职业认同感与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应从尊重德育教师的劳动成果,提高其校内地位,开展针对性培训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德育教师,只有认识到其职业是走进学生灵魂深处,塑造生命、培育人才的职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才能产生职业归属感,提高职业认同感,进而在职业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J].党政研究,2017(02):29,30.
[2]周川燕.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四真”之“真信”路径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66~68.
[3]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5.
作者简介:吕云峰(1972.07—),男,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