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型“桃源”
2018-05-14杨晶晶
【摘要】沈从文与老子一样追求一个可期的理想国,与陶渊明一样塑造了一个感性的、美的国度,更重要的是,他将老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完美融合,再以现实故土为范本,赋予其精神家园的性质,在动荡时代的背景下,表达出他积极以文学创作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局势的责任感。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桃源”情结;乡土书写
一、中国“桃源”情结的渊源
先秦老子勾勒出一个“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理想国,这是一个淳朴的原始国度,没有战乱和压迫,人民顺应天时,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这个理想国实际上是老子“无为”的政治观点的具象,是基于对现实的厌恶、否定而建立起来的。把原始闭塞的原始社会作为理想国度,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一种倒退,但老子描述的安详、淳朴的生活状态却为后世开创了“桃源”情结的先河。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使得“桃花源”一举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中最宝贵的精神宝藏之一。一位渔人误闯“桃花源”,偶遇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的“桃花源”已不再是抽象义理的阐述,亦不是借以表达某种政治理想的理想国,而是陶渊明用艺术想象渲染出来的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沿袭了老子“小国寡民”的部分思想,但却有明显的发展。首先,陶渊明将个人的“避世”作为焦点,为自我精神的生存寻找“出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具体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他着重要阐明的,相反,他塑造了一个感性的、唯美的世外“桃源”,在后代知识分子不断的精神寄托中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沃土、“心隐”的乐园。其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具备普适性:它的发现是偶然的,而当世人着意去苦苦寻觅,反而不见踪影。它的神秘性暗示我们:世外桃源或许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存在于想象或梦幻中的理想之地,是一个纯粹的人生理想。
中国古人对“桃花源”这一世外乐园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桃源”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成为了中国人精神中的集体无意识,对后世文人影响巨大。
二、沈从文《边城》对传统“桃源”的突破
沈从文在创作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他用清新细腻的笔触塑造出来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湘西,《边城》中的“桃源”情结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部小说中,沈从文继承了老子、陶渊明等创造的文化瑰宝,抒写着他从先民那里遗传来的“桃源”之思。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并非对老子或陶渊明构想出的世外桃源作简单的因袭或重复,而是有它独有的特点。
第一,沈从文《边城》中“桃源”的塑造有其明确的现实基础。沈从文描写的世外桃源———湘西,是他生活过的家园,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包括他自己,都是受故土孕育而成长。在作品中,沈从文把现实中的故乡,通过艺术手段塑造成自己、读者共同的精神家园。虽然沈从文通过艺术加工使得湘西呈现出与老子或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相同的樣貌:自然景色美轮美奂、民风淳朴、安宁祥和,进而呈现出相同的世外桃源的精神属性,但我们不能否认,《边城》中的世外桃源是基于作者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创造,它并非老子理性抽象的政治理论阐释,或陶渊明唯美感性式的浪漫想象。
第二,沈从文《边城》中的世外桃源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大批知识分子为责任感召唤,纷纷离开故土,走向城市、世界。但乡村生活给他们的精神打下深深的烙印。一批作家自然而然携带这一印记,开始自己的书写。有的作家把乡村视为批判改造的对象,那里充满愚昧和落后,如鲁迅;但有的作家对都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性异化无法适应,他们在作品里凝入乡愁,开始了回归乡土和精神家园的创作。沈从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写城市文明滋生的病态,猥琐、懦弱、异化,宣称自己是“乡下人”,并塑造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神话”,成为他和读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与其说沈从文的《边城》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不如更精确地表达为“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世外桃源”。
第三,沈从文《边城》的“桃源”世界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老子和陶渊明的“桃源”情结有着“哲学上的彻悟和悲哀,是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但沈从文的“桃源”世界却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批判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都市,以及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
实际上,无论是老子、陶渊明还是沈从文,他们笔下的“桃源”情结都是为了对抗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不满,所以才构建了能够打动人心灵的“乌托邦”。但前者更多的是政治理想的勾勒,或消极避世的清净无为的向往。沈从文的积极性在于他的作品在都市文明对人的异化和乡村“人性乌托邦”中不断穿插,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暗示我们:沈从文试图建立一个以自己美轮美奂的故乡为范本的世外桃源,这种尝试绝不是放弃文学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能动影响,以“隐逸”的姿态实现个人内心的宁静,而是要为人们在文学国度中建立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和平、安乐的世界”,勾起生活在风雨飘摇中的人民内心对与美好世界的极度渴望,以此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真正的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董颖.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桃源”情结[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杨晶晶(1989.09—),女,汉族,河南登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