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在高职大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杨贞
【摘要】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清华旗下在线教育品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利用微信和PPT等简易工具实现教师低成本制作慕课,实现在线学习和管理,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本校选修课《日语》的大班教学中使用雨课堂各项功能服务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作业无纸化和多样化,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使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更好地因材施教。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高职大班教学
一、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通过慕课(MOOC 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公开课)进行在线学习,与此同时,他们继续在传统的实体学校学习,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流(杨芳、张欢瑞、张文霞,2017)。
由北京开放大学翻译出版的《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显示,慕课和平板电脑未来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慕课以其免费、高质量的优势成为高校学生最流行的课程选择。然而,当前慕课的最大软肋之一是学习的学生完成率低(汤敏,2015)。另外,慕课缺少师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接受程度等无法了解,教师也无法监控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质量,慕课只提供课程,并没有将它们系统化,对于一些学校和教师,从时间和经济上,慕课制作的投入都是问题(Yu Chengjie,2015)。2013年,斯坦福大学教授Devlin就指出:MOOC终将消失,留下的将只是在线学习资源(杨芳、张欢瑞、张文霞,2017)。因此,有的院校就提出了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它是MOOC能在高校有效地落地的一种形式。通过限制学生的数量,设置选课的要求,将课程设计成更加适应某类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完成全部课程的几率(Liu Yanmei,2015)。教师还可以利用MOOC已有的资源,结合本校的实体课堂,实现混合式教学。《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更揭示了今后六项新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项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特别强调的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即“O2O”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看到本校教师制作的视频,还有可能看到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讲的课。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这种在线学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汤敏,2015)。翻转课堂实际上是利用了MOOC的丰富性和实体课堂,实现了混合式的教学。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指出: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等,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形式下,最有可能的是当地老师不再主导上课,而是让学生上全世界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学生要在当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互动。在这里,现场老师不是不重要,而是变得更重要了(汤敏,2015)。因此,混合式学习绝不仅仅是把科技置于传统课堂之上这样简单,而是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设计(迈克尔·霍思、希瑟·斯特克,2015)。清华大学在其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推出了供教师学习的“e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慕课,分享了清华大学采取混合式教学课程所进行的探索、应用和成果,也指出线下的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进行深度的、因材施教的设计。迈克尔·霍思和希瑟·斯特克(2015)指出,混合式教学的理想状态下,老师的角色从“讲坛上的圣人”转变为一位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成员,甚至是设计师,通常是以导师、讨论的引导者、项目组长或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2014)指出: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多采用新技术,而不是担心新技术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如果灵活、细心地应用新技术,网络课程就能够让老师做更多“教”的工作,课堂也会变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工作室,而非一个被动听讲的地方。最成功的混合式学习项目通常都是为了达到以下诉求:通过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和生活质量;提供学生平常接触不到的课程和学习机会;促进学校整体财务健康;以上三种诉求的结合。(迈克尔·霍思、希瑟·斯特克,2015)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主动性方面相对而言比较弱一些,优质的慕课资源并不完全适合他们。如何跟上混合式教学的时代节奏,寻求到适合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线教师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里,高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普遍使用智能手機,校园里都已铺设网络,探索如何将他们熟悉的手机通过雨课堂和课堂学习有效地连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可行的。
二、雨课堂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清华旗下在线教育品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致力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技术巧妙融合,为教与学带来全新气象,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016年春,雨课堂从清华的课堂里走出,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有上千所高校的班级采用雨课堂模式授课,让数万教师跑步进入智慧教学时代。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混合式教学,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操作简单,与教师平时使用的PPT可以直接对接。教师只需在电脑下载一个雨课堂的插件,就可以在正常 PPT 编辑的基础上,加入 MOOC 视频、网络视频并发送给学生,具有名校课程视频资源随时用、PPT 制作和学习零成本、微信贴身推送等优势。
教师通过雨课堂创建虚拟班级,分享与课程相关的带有MOOC 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资料,以实时掌握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情况;学生则随时随地学习雨课堂上推送的资料,并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反馈给老师。在自主学习策略方面,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课件会通过雨课堂一页一页地同步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可以标记为“不懂”或“收藏”,以用于课后复习,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够同步显示在老师的手机上。老师还可以布置限时习题,现场统计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答案分布情况,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老师还可在授课过程中开启弹幕功能,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确保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实时互动的基础上,雨课堂可以采集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帮助老师量化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从而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与侧重点,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三、基于雨课堂的大班教学设计和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6级选修课日语的教学实证为基础,日语是一门校级公选课,选修学生众多,来自不同专业,学习能力和态度等参差不齐,全班共105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的有40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数据分析法,对学生参与雨课堂的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等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收集的时间为2017年9月到12月,为期一个学期,共15周。
(三)教学模式设计
课前,教师制作好课件和练习题的PPT,传送到微信雨课堂,课件需要讲解的地方录制好音频。每节课的教学PPT提前传至雨课堂,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进度反复学习课件。雨课堂后台有详细的学习数据可供教师参考。学生也可以通过雨课堂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
课上,课堂同步教学。课堂同步课件教学,可以推送给学生的手机,便于学生听课,学生可以及时反馈不懂的地方。同时,由于学生已经通过雨课堂预习了课件,因此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互动和练习,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改善。
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单元测试题,及时测试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雨课堂自动批改客观题,即时给教师详细的反馈,了解学习掌握的情况。同时丰富的作业形式改善了语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实现听力作业、朗读作业,并且所有作业能统一管理。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复习课件。
四、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随机问卷调查了40位学生,这也是通过雨课堂平台做的问卷调查。问卷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主要调查学生如何使用雨课堂,以及对雨课堂的认可度。
一是日语课使用雨课堂进行教学之后,67%的学生认为很好,28%的学生认为好,5%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学生认为不好。使用雨课堂进行教学之后,62%的学生认为积极性更高了,38%的学生认为学习积极性没有因此提高。这说明雨课堂起到了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是日语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52.5%的学生会主动课前预习课件,她们对课程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67.5%的同学会课后复习课件,45%的同学在课上一边听课一边看雨课堂的课件。37.5%的同学只有在老师布置任务时才去雨课堂学习课件,另有5%的同学不怎么使用雨课堂。这反映出雨课堂的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但也存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即使使用了“互联网+”的新技术,也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是雨课堂在学习中有不少好处,67.5%的学生认为雨课堂贯穿了课前—课上—课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67.5%认为同步课件,清晰可见,便于听课。62.5%的学生认为课堂测试可以巩固所学,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47.5%的学生认为雨课堂可以链接视频和网页,能丰富学习资料。55%认同雨课堂课件在微信上使用,但是不占用内存,非常方便。但也有2.5%的学生认为雨课堂对他们没有帮助。
四是日语课使用雨课堂之后,学生还是比较习惯的。33%的同学非常习惯使用雨课堂,44%习惯使用雨课堂,20%的学生感觉一般,3%很不习惯使用雨课堂。对于这3%的不习惯,通过面对面调查,学生认为:感觉麻烦,不想使用雨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监管其预习和复习、以及整个学习过程。
五、总结
基于教学实践和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认为在使用雨课堂这样新的教学工具和网络慕课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时,授课教师必须做好系统化的准备工作,熟悉教学软件,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等,积极调查和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并及时作出反馈和改进,从而使得雨課堂、在线资源能够与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迈克尔·霍思,希瑟·斯特克著.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05).
[3]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01).
[4]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33~39.
[5]Liu Yanmei,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Wave of MOOC[J].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CSCanada, Vol. 9, No. 3, 2015, pp. 23~27.
[6]Xu Yuanna, The Mode Reform of Superior Education in the MOOC Times[J].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CSCanada, Vol. 8, No. 3, 2015, pp. 32~36.
作者简介:杨贞(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