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8-05-14宋莎莎
宋莎莎
【摘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发展与成才。本文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小学中年级阶段家庭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家庭教育;现状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家庭教育在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作者对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中包含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共23道小题。发出了162份调查问卷,共回收162份且都为有效的问卷。整理这些问卷的时候,我找到了现阶段家庭教育所出现的一系列弊端。
(一)过于看重智力发展
根据问卷调查表明,极大一部分小学生都参加辅导班,甚至有部分的学生同时参加两个或多个课外辅导班,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大量的习题,一部分的学生有多于三本的练习册。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们疯狂的让孩子参加各种科目的辅导班,进行不停地练习,完成大量的练习册。当然,由此也能发现,大多数的家庭教育都还停滞在国家应试教育的阶段,和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二)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到位
根据问卷调查表明,一部分的小学生报了美术班,一部分的报了音乐班,还有部分小学生报了书法辅导班,由此可见,有69.5%的小学生通过节假日参加了各种技能辅导班的培训。他们的父母即使明白了素质教育的必然性,但仍然缺乏技巧。家长们觉得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比如音乐、书法、美术等,他们甚至不去休息,对孩子进行超额教育,不重视孩子的身心特点,太早的让孩子接受不属于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导致家长和孩子都十分劳累,孩子不开心,家长不高兴。
(三)忽略了独立能力的养成
有部分问卷显示,在“孩子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不够自理”两方面的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太过于依靠父母。通过分析对居住在保定的一千五百名学生的问卷中发现,让家长收拾学习用具的学生占52%,而离开家长就不能自理的占74%。同时,从问卷中也表明了一部分的学生不会自己收拾屋子,不会叠被子、整理书包等,还有一部分的家长借学习的幌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干家务。这些家长觉得,小时候自己就受过苦,孩子就是全部的希望,必须要让孩子多学习,吃饱穿暖,考个好大学,有了社会地位,别的我们父母就需要多付出一点,不让孩子劳累。时间一长,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懒惰舒服的生活,缺乏独立自理的能力。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对家庭教育的观点进行创新
1.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孩子的发展并不单单依靠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还要靠社会和家庭。互相不衔接,单方面的进行教育是错误的。所以,应该把各个机构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优化的网络与适宜的发展氛围。只有将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说过:单靠学校进行教育,或是单靠家庭进行教育,都不会完成教育人的任务,也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孩子在小学期间,父母更需要和老师互相配合。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拉近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树立老师和父母的威信,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另外,父母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有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的成功就是上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然而,孩子不单属于家庭的一员,还属于社会的个体,未来会有怎样的成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让孩子将来能为祖国做贡献。
2.家庭教育需重视品德发展
结合这些问卷发现,有很多的父母都太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而忽视品德的发展。这些家长用智育取代美育或德育,大大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还耽误孩子的成长。目前,中国极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就要培养可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合社会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品德。孩子在走入社会之前的演练环境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所承担的责任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根本的道德行为规范,为孩子以后能够顺利地步入社会做铺垫。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以及成为哪种人是家庭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家庭教育中,不会制定精密的学习规划,是一种通过家长示范,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与成为哪种人,需要包含孩子如何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事物,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积极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勤俭、孝顺,有高尚的正义感,有担当,明理守记、诚信友善等。将这类内容纳入到品德教育中,并不是说单纯的培养孩子的智力发展,父母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在学习如何做人的同时,提高智力、品德、美育、体育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策略
1.营造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
社会学者提出,家庭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接受,舒服的感受就是家庭环境,它是一种主观的影响家庭生活的条件。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家庭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与互动都是在某种家庭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处于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儿童,正处于对家长十分敬重的阶段,孩子们将家长当作崇拜与敬重的人,尤其是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认可家长的一切,并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告诉孩子哪种做法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对孩子的教育应该细心,耐心。孩子做出的任何举动,家长都要给予支持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应该耐心指导,不要呵斥孩子。孩子有时会因为经验不够做出一些不能理解的举动,父母需要多宽容。尽量地给孩子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温馨和睦的教育氛围,父母即是孩子的引导者,还是孩子最信赖的朋友,主动和孩子进行游戏,结合家庭里的资源构建出既能游戏又能学习的环境,提高孩子成绩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品德教育,使家庭更加和睦,从而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2.父母应树立榜样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典范,父母在家里的行为举止都默默地感染着孩子。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成败决定着孩子能否成功。所以,家长应该特别注重自己在家里的言談举止,把自己当成是孩子的另一面镜子,为孩子树立典范,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言行一致。自己应该先达到某个目标之后再去要求孩子,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更不能去做。比方说,节假日的时候,家长为了提高孩子,让孩子在辅导班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浸染到孩子。并且,父母在犯错误的时候应该主动的承认,和孩子坦诚相待。也能够将此作为教育孩子的机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犯错不怕,敢于承认,勇于改正就好。并不是用父母的地位去恐吓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全是对的。简而言之,家长教育孩子就要以身作则。
3.家庭教育要多支持孩子
现在父母去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还是根据孩子平时上课的考试成绩,一些父母想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告诉孩子考高分就给奖励,或是想让孩子去完成一项任务时,总是通过一些奖励去引导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变得更加消极、颓废。虽然给予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并没错,但最实在的还是精神鼓励。比如,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了某项任务,父母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就可以。或者说,当孩子在学校被评为了优秀三好学生,父母就可以把奖状挂在孩子最显眼的位置,激励孩子。教育孩子需要很多的方法,它是较为系统的工作。父母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的研究,思索。家庭教育总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的成长,不单单渗透于孩子平时的学习中,还默默地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家庭教育能够体现未来社会的发展面貌,体现着社会的各种关系。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和社会只有结合家庭的力量,才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达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