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05-14张煜

丝路视野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张煜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推行的主导模式。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实施内容不完备、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欠佳。为此,必须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加强实践环境、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保障措施的建设。

【关键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现有的1358所高职院校中,大约有60%的学校开设了会计专业,这些高职院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国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的摇篮。近年来,各高职会计专业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了诸如“订单式”“双证书制”等多种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专业育人质量。但是,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具体实施中还是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蓬勃开展的大环境下,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主体基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目标为指引,以培养内容为依托,以培养方法为手段,作用于受教育者整个培养过程的各种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的总合。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其一,培养目标,即要培养具有何种特质的人才;其二,实施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其三,实施保障,包括师资配备、实践环境、评价体系等。

现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各高职院校推行的主导模式。该模式是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础,吸纳地方政府和行业力量,遵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根据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工作任务来确立课程内容,并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达成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双重主体指导下利用企业提供的真实工作环境开展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工学结合就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同时以双重身份开展学习,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

因专业差异和地域差异,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力度与实施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院校并未建立起良好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问题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实施内容不完备、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方面。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基于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特殊性的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强调会计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重视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和形成无可厚非,但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过分偏重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淡化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会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它是一种集理论性、技术性于一身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这种偏离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择业的广度与未来职业的发展,更是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

1.学校管理机制乏力

一是学校和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推到企业里面实习,实行所谓的以工代学,顶岗实习成了放牧式,学校管理完全缺位。还有的学校只是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或让学生去参加一些与会计无关的工作,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在学生和企业之间起着连接作用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承担着协调关系、指导学习、解决问题的重任,但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部分老师难堪重任。

二是现有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应企业需要。学校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很难保证工学同步进行。对于习惯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很容易对工学交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困难。同时,学校对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岗位的学生缺乏过程管控,更难统一考核标准,致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学校难负多重角色重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實施过程中,从寻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到修订教学计划、重建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实施,学校既是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实施者、协调者,学校因为充当的角色太多,责任过重,往往是疲于应对,很多事情难以真正落地。

2.合作企业缺位

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作为面向激烈市场竞争的企业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首选目标无可厚非,它们往往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项目感兴趣,并不会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许多企业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并不愿为学生培养多花心思,甚至还有少数企业只是为了获得名利或是从实习学生中挑选人才,直接导致工学结合无法有效进行。

二是合作中的现实问题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很多高职毕业生根本不具备上岗能力,只能作为工作的旁观者,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很多企业转而将这些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会让她们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企业往往不愿意让实习学生参与到实际财务会计工作中去。

(三)实施内容不完善

1.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会出现课程设置不匹配企业岗位需求的现象,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比较盲目,缺乏需求调研,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再加上落后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除此以外,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学校只是在形式上设立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却没有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贯彻实施,使得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泊。

2.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

现行的高职会计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会计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不够,往往是只注重会计核算环节而忽略会计基础规范,实践操作流程未能体现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不少学校不区分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训,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认识不明确,对工作内容区分不清楚,实训效果为此而受影响。会计教学中需要解析的知识点较多,但目前的会计教学主要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不足或运用不深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保障措施不到位

1.实践环节保障不力

高职会计专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会计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前后关联的渐进过程,而在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却只是针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相应的单项实践教学,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未能体现整体会计工作流程,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难以形成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制约了学生的综合会计职业能力的养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在毕业前夕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只安排最基本的工作给学生,重要的工作学生难以涉及,因此校企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2.“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

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还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从学校走向学校的教师,只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独立完成企业财务核算,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记账。一些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也只是学校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了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许多人并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是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的,这种教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各高职院校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安排很密集,加上缺乏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应措施,教师没有时间或不愿花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造成教师与社会需求和形势变化不相适应,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职会计专业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建立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重点把握好两条原则。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符合新形势的要求。会计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业,受经济政策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能够优化整个高职会计专业的现状,解决知识结构、课程结构、教学结构中所存在的所有问题。

二是以高职的特点为准则,符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高职院校是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除此之外,由于會计职业的特殊性,对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较高,因此,培养目标设定时必须坚持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并重。

综合以上因素,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为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会计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会计相关职业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会计相关职业岗位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大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培养目标协同、管理机制协同、资源共享协同、教师队伍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同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深入探索创新与产业导向的高职会计教育新范式。

(三)明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工作要深入进行,必须要让企业主动地参与进来,企业不能只是停留在单纯用工的层面,因此必须明确企业的责任,让企业明白接受学生实习、教师锻炼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必要时可出台政策以确保企业能够积极协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校企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合作协议,保障双方合法权益,最主要是保证学生在企业能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

二是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倡企业按照自己的需要“下订单”,让学校开展对口的人才培养。同时,企业可以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将学校作为合作培训机构,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四)积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政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并完善法律体系,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当以法律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规,构造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制,为校企合作的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可以根据接受实习学生的规模以及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优惠,从而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中来。

二是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人事保障。适应现阶段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政府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机制,鼓励职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在校企之间合理有序流动,让更多的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也让更多的职校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

(五)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为保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与基本职业素养,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会计专业应当依托实训室建设,形成了一个仿真会计工作内、外部环境,集企业财务业务模拟、税务模拟、银行结算模拟全流程的会计职业岗位实训室群。

其次,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不同类型的中小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同时也为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供平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统一。

最后,基于真实企业、真实环境、真实业务的实训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校企资源,建立会计服务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吸引各类企业项目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学校,把实战项目操作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可以针对某一特定业务开展比赛,提升教学效果,做到实训室资源共享,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六)持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一般高职院校可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其一,改变体制,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成为兼职教师。其二,创造条件,增加在校教师的培训机会。

首先,要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和会计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师作为学生无形的教材,其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来锻炼积累教学能力,增强对会计知识总体的把握。

最后,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提高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既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也能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岗位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会计专业最新发展状况,丰富职业岗位技能,从而助力“双师型”教師的培养。

(七)建立健全管理评价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

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推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其次,学校要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完善休学创业制度,规范行使转专业的权利,通过网络课程、跨校辅修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分积累与认可制度,扩展学生修业时间和空间。

最后,为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效果,各高职院校应该单独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尝试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和制定岗位能力标准,与企业携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一体化评价。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