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究
2018-05-14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委专家,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三农”研究,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等报刊杂志发表研究文章200多万字,已出版《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等十余部著作。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围绕如何做好“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同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又下发了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阐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创新之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贯彻落实好这些目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须深化认识、延伸思维。
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不仅是指第一产业的兴旺,而应该是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兴旺,要构建融合发展体系,需重新认识农业农村多重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文化、价值等优势,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通过产业模式创新、经营主体创新、金融创新等模式,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还要注重挖掘农业产业增值潜力,发达国家的产业增值达到四、五倍,我国目前只有两倍多,亟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这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产业兴旺,还要解决组织模式的问题,目前我国有2.3亿小农户,小农户和现代化衔接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要通过创办合作社、龙头企业、农协组织等模式,结合区域优势与特点,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规模优势,促进产业兴旺。
二是生态宜居。生态宜居的主体是本土居民,实现了“四生契合”才能称之为宜居,即生产、生活、生态和生意彼此照应、互相契合。如果仅从其中某一个方面出发考虑问题就难以实现目标。例如,仅从“生活”角度出发,一味让农民上楼,生活条件倒是得到了改善,但是生产非常不方便;仅从“生意”出发,就会为了温饱不顾环保,劈山开矿,挖地取煤,围湖造田,生态环境破坏了也不宜居;生产生活生态做好了,如果市场不开发,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宜居的根基也就不牢。因此一个生态宜居的地方,一定是“四生契合”。
三是乡风文明。要想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需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村户环境,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是文明的基本表现,也是最容易取得成效的做法;第二是家风家训,“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样的家风家训会带动整个民风,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第三是要广泛发动,重新修订乡规民约。如果没有好的乡规民约,就会导致社会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薄,价值观混乱,潜规则流布。社会行为失范,社会风气就会滑坡。乡风文明需要做好乡与家两个层面的文章,家风是乡风的基础,以起于青萍之末的家风带起乡风,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良性提升。
四是治理有效。要打造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政府、市场、社会要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互相配合,不能凡事都由政府来做,否则包袱越背越重,矛盾越积越多。王夫之读古书发现一种现象,当某个地方的领导如果对某个项目感兴趣,就会大力推动,但是没有考察清楚当地的实际情况,百姓就会受害。推动的力度越深,老百姓受害程度就越高。因此只有搭建“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才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社会治理。实现治理有效还应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就是一个自治德治结合的治理模式,应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今天重点在于推进乡村的法治建设,靠法治推进发展,靠法治扫黑除恶,靠法治扶正祛邪。
五是生活富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生活富裕决不仅指物质生活追求,还应该包括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要满足大家的精神生活追求,要做好六件事。第一是兴教育,虽然国家在教育上花了很大力气,但仍然存在乡村小孩上学难的问题,乡村学校由过去的60多万所减少为20多万所,中央明确教育要均等化,所以兴教育这项工作要长抓不懈。第二是续文脉,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华,要继承发扬光大。第三是集器物,美国3亿多人有3万多个博物馆,我们13亿多人只有6000多个博物馆。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建设博物馆,把传统的有特色的东西聚集起来,例如过去的农具、生活用品等,让后代了解先辈们生产、生活方式。第四是修志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应该是要包括四个方面,“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家有书”。史书和方志是宏观的,族谱和家书是微观的,对于村、乡、县来说,修立村志、乡志、县志很能反映现实生活,非常有必要。第五是承技艺,包括手工艺、民间的文学艺术和杂技艺术等。传统技艺历经几千年传承下来,是由经验和文化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与代表,不能丢失。第六是革旧弊,对待乡村的一些歪风邪气要有革命的精神,例如迷信、纷繁的彩礼等,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垮塌,需要及时遏制。
本专栏收入了梅黎明的《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余佶的《新时代“三农”改革历程与经验——基于十八大以来6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透视》,罗家为、谈慧娟的《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背景》,李晓园、钟伟的《乡村振兴中的精准扶贫:出场逻辑、耦合机理与共生路径》,作者各具慧眼,文章各有侧重。个中精妙,还请读者诸君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