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途中党的民族工作及其历史经验

2018-05-14陈光军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长征红军

陈光军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许多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汉民族之间积聚了许多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要赢得长征胜利,在长征途中做好民族工作极为重要。其历史经验主要有积极制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创建民族自治政权和武装,从而为长征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征;红军;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069-07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史诗——长征。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赖以成功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1]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向着美好未来胜利进军的一面旗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经过西南和西北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与汉民族集聚着许多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要取得长征胜利,在长征途中做好民族工作极为重要。其历史经验主要有积极制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创建民族自治政权和武装,从而为长征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制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十余省,其中百分之九十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2]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军阀的欺骗宣传,加深少数民族对党和红军的认识,让少数民族更好地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国的主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党把民族工作放在了重要地位,认真开展民族工作,非常注重做好对少数民族的宣传工作,较早的展示出我们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基本思想,对我们党的民族观形成、民族工作开展、民族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们认识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了十分重大影响,积累了重要的民族工作经验。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是确保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红军长征经过苗、彝、藏、羌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红一方面军(仅统计红一军团)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125天,占长征时间的33.7%;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5669里,占全部行程近1/3;红四方面军近4/5的长征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的。”[3]P14长征期间,我们党因地制宜开展民族工作,秉持正确的民族观,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这是长征能够比较顺利经过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关键所在。

1934年11月,早在湘江战役进行时,向西南地区挺进的红军逐渐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政治部根据当地的民族实际,通过《红星》报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针对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要文件:《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要求认真处理好民族关系,“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以彻底的自决权(通俗些说,即瑶民的事由瑶民自己去决定,汉人不得干涉)。在这一基本主张之下,并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争取瑶民弱小民族对于苏维埃与红军的同情、拥护与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协同动作。这一基本主张,各级政治部必须依靠各地不同的环境与各地不同的情况,加以具体与通俗化。”[4]P244同时出台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主張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红军顺利进入民族地区做了充分的政策准备。

红一、四方面军川西北会师后,针对西北地区民族构成特点,中共中央专门制定《关于少数民族中党的基本方针》,提出“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前途有决定的意义。”红军进入甘南藏区,面临粮食奇缺的巨大困难,红军坚持执行严格的军纪,不仅逐渐取得沿途藏族群众的理解,而且还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援助。卓尼土司杨积庆为红军北上让出通道,“将曹日仓的麦粮暗中开放接济了过境的红军。当时这个仓设两个仓库,共装小麦四、五十万斤。红军走后,一个仓库内的粮食全部吃用完,另一个仓库里用去了多半仓。”[5]P141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执行民族政策的典型事例。

在甘南争取众多回民支持中,红军制定出台了“三大禁条、四项注意”政策,要求不得借用回民的生活用品,禁止食用猪肉等,尊重回民习俗和宗教信仰,要求部队严格遵守。在回汉杂居的哈达铺,红军宴请驻地周围人民时,为尊重回民习俗,特备清真单桌。红军民族平等政策最终赢得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哈达铺民众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物资,因此这里被誉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各族群众还向红军输送新生力量,“到甘南后,已扩大红军三千余人,工作正在发展中。”[6]P692“在岷洮西战役中,我军同时进行了扩大红军和建设政权的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岷洮西地区就有三千多名青年参加红军。”[7]P794在红军西征期间,要求每个战士为展开广泛的针对性民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制定的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为确保红军长征顺利前进奠定了基础。

(二)有的放矢解决不同民族问题,是红军长征能够顺利前行的重要法宝

根据实际出台少数民族政策,积极解决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这是红军长征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云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平等的一贯政策,在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通过红军的言行举止,使云南各族群众迅速觉醒,认识到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为工农争自由、谋幸福的队伍。1935年4月30日,在关于渡金沙江转入川西的政治工作训令中,要求“严肃的军纪,广泛的群众工作,正确的民族政策,这不但使我们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战略方针,而且能够吸引至今还没有卷入中国革命洪潮中的千百万少数民族加入革命。这种是中国革命主要的问题之一。”[8]P324这一方面总结了长征以来民族政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确立了此后进一步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的方向。

长征后期,随着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逐渐酝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在《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宣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等文件中,大力号召蒙、回民族与汉族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红军在豫海县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开启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首次实践。为了尽快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还对回民占据控制地位的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军队做了大量的政治争取工作,使这支部队的部分官兵逐步改变了对红军的敌对态度。红军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方面,红军战士“严格执行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拥护。”[9]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努力深入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群众的疾苦得到中国共产党真诚关心,有力地增进了红军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视和成见等民族隔阂得以消除,红军长征在民族问题上同样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

(三)注重民族政策宣传,是红军能够实现最后胜利的基本方法

长征是宣传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十分重视民族政策的宣传,红军进入广西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以后,面对这里居住着苗瑶侗等族人民,采取召集群众会议和书写标语等形式,倡导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等口号,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汉族主义”,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一块巨石上刻凿的“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标语就能够说明这一点。由于红军积极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民族政策,以往形成的误解和敌视情绪得以逐步消除。

从长征开始至胜利到达陕北,1934年11月9日《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由总政治部发布,11月29日《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附《对苗瑶民的口号》)由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发布,1935年1月1日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1935年总政治部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和《关于争取彝民的工作》,1935年红九军团政治部发布了《红四方面军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政治部发布了《回民斗争纲领》,1935年7月18日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狗哥番民麦子问题的通令》,1935年红一方面军发布了《关于回民区域政治工作》,1936年5月24日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1936年2月川滇黔区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行动纲领》,1936年5月20日西北军区政治部发布了《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这些文件,如同红军在长征路途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链条,不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基本思想,为当时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以后指导推动民族工作的开展,有效争取少数民族对革命事业支持,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实践工作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列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的基本原则,才得到了途经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同胞的真心拥护,并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完成万里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因此,它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要始终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为出发点和归宿,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指导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干部从民族群众中来,他们在党联系少数民族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高度重视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培养。注重吸收、锻炼、成长出一批优秀民族干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有效落实各项民族政策的基本方式,也正是这一点,为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注重把少數民族中的革命分子吸收到红军队伍中来,少数民族为长征红军队伍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红军长征初期,条件极为艰难困苦,红军途经的广大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不仅在人力物力和道义上积极援助红军,不少群众还积极踊跃参加红军,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各族群众掀起参军热潮,大定、宜良、禄劝都有一批彝族青年被吸收加入红军队伍。1936年,红二、六军团到达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黔西北地区,规定不许侵犯少数民族的祠堂、不准乱动彝族的灵房、神完等,受到彝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报名参军的青年十分踊跃。1935年4月5日《红星》报载《扩红成绩的总检查和今后的工作》提到:“总结各军团的扩红报告,‘山东从突围以来扩大新战士2100余人,‘河南1700余人,‘安徽400余人,‘九堡310余人,‘贵州从一月起400余人,‘东固从一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540人,总计5400余人。”[10]“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也扩红5000多人。[11]P150-157“据不完全统计,各族儿女参加红军的,贵州有12500人,”[12]P288这是长征途中在四川之后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省份。由于深受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感染,“四川羌族土司安登榜,放弃家业率200名羌族勇士随红军长征,”[13]后在进入草地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两渡金沙江,在波涛翻滚的皎平渡口,中央红军仅仅依靠37名汉、彝、傣族船工和7只木船,经过9天9夜,未伤一人一马,几万将士迅速地渡过天堑金沙江。“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在川期间,四川参加红军的各族青年有4.5万余人,为红军主力注入大量‘新鲜血液。”[14]1936年4月,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的领导下长征来到丽江,得到28名纳西族和白族船工的帮助,利用石鼓到巨甸120公里的江面五个主要渡口,仅用了四天三夜的时间,成功渡过金沙江。当红军进攻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城时,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被各族群众的喊话宣传有效瓦解了。丽江各族裁缝为红军赶制帽子、米袋,缝补衣服,纳西族群众70余人主动为红军充当向导。二、六军团在中甸筹粮时,藏胞纷纷背来自己的粮食、青棵卖给红军,仅在县城及附近村寨就帮助红军筹集了十余万斤粮食,近百头牦牛和大批干肉、酥油、红糖、粉丝等物资。归化寺喇嘛打开粮仓,把两千斗青棵卖给红军。红军能够顺利完成在云南的穿插,既和中共中央对云南政教上层的影响、争取密不可分,更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支持的结果。

应该说,各少数民族群众是在红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广大少数民族,在人力、物力及道义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援助红军,踊跃参军,保证部队的供给,掩护伤病员,壮大革命武装力量,有许多少数民族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为革命奉献了自己宝贵的一生,这对红军长征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干部,为推进中国革命发展锻造出一批重要领导力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历经11个省,红军每到一处,我们党不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还培育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这些民族干部在长征期间,为解决民族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军经过凉山彝族聚居区时,红军向群众积极阐述我们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刘伯承主动和彝族中有影响的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这不仅有效弥合了民族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为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后来投身革命起到了关键作用。长征期间,以小叶丹为首的彝族同胞深受党的民族政策感染,护送红军“借路”北上,经7天7夜安全顺利通过200里彝地,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中央红军在懋功地区休整4天后,继续北进,深入藏民地区,遇到了很大困难,藏民受川军及本地反动派的欺骗宣传和强迫命令,都躲避起来了。因此,红军根本见不到青棵麦、玉米、荞麦等粮食,每天不能保证两顿饭,食盐也逐渐断绝了。红军在卓克基住了一些日子,通过通司向藏民反复解释红军的民族政策,逐渐解除了藏民的恐怖和疑虑。经过红军广泛而深入地政治工作,藏民亲眼看到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完全两样,知道红军是反对那些压迫剥削藏族人民的人,藏民不仅陆续回家,而且逐渐与红军亲近起来,还主动给红军带路,向不了解红军的藏民宣传解释。红军更深入藏族区,汉族军阀的反动势力被逐渐减弱。红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时,甘孜波巴政府组织了100多人做向导、翻译,其中不少人在北上途中牺牲。

红军还在贵州、四川等地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了一批革命政权,如川边藏区的甘孜博巴政府等。同时成立少数民族武装,在四川冕宁建立了彝族抗捐军,组建藏民骑兵师,负责人都由藏族干部担任。红军大金省军区下设:一师(金川独立师),二师(丹巴独立师)、格勒得沙革命军、绥靖(金川县城关地区)回民独立连、番民(在这里指嘉绒)独立骑兵连、金汤(小金县汗牛和康定县东北部)独立营、番民人民自卫军第一路军、格勒德沙(嘉绒百姓)青年队。四川由此走出了一批少数民族的重要政治、军事干部,如天宝、扎西旺徐、阿尔木呷、杨东生、何雨农等。参加了长征的壯族干部韦国清、韦杰、冼恒汉、覃健,瑶族干部李涛等,都在1955年被分别授予上将、中将、少将等军衔。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这些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也勤奋工作,为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遵义会议后,军委鉴于长征途中的物资供应工作的需要,红军将领杨至成(侗族)被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先遣工作团主任,负责开辟路线、发动群众、筹措给养物资等工作。杨至成在工作中,要求先遣工作团成员一定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部队面对粮食缺乏问题,杨至成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多渠道筹粮,一个月在毛尔盖筹到粮食30多万斤,为红军通过草地立下大功。

(三)积极争取少数民族上层支持,这是红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策略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3。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彝族出身的龙云实际控制着该省,云南军队与政府中上级官员多属彝族。龙云为了消除蒋介石势力入滇形成的潜在威胁,希望红军尽速离开云南。中国共产党根据这一特殊的政治与民族状况,通过云南籍红军将领罗炳辉联系龙云,快速通过了云南。在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状况,突破以往主要在少数民族下层民众开展统一战线的政策局限,把出台和实施联络、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作为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应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联合起来同心协力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的团结政策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灵活策略和联合方式,对尽可能消除长征阻力,争取最大多数民族群众支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帮助创建民族自治政权和武装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有效的民族政策,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有识之士,组建革命武装和地方政权,这些革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族自治性质,因为在这些政权当中少数民族人民是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而且强调少数民族在革命政权机关中应当占绝对或主要的领导地位,如川边藏区的甘孜博巴政府就是多德任主席,达吉、孔撒、格达任副主席,均为藏族,这样,各族人民管理自己内政的权利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做法使正受苦难煎熬的各族人民看到了希望,点燃了各族人民的革命热情,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与支持,从而使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广大民族地区逐步燃烧,为推进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军在贵州,帮助建立了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武装。1934年12月,红军在贵州黎平帮助建立第一支苗族、侗族武装自卫队。1935年初,红军三进三出遵义县,在这里成立苗民自卫队。1935年5月,红军来到彝区,部队对少数民族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在距离冕宁县城约40公里的彝海,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后,成立了冕宁县苏维埃人民革命委员会,这是彝、汉民族第一次合作创建的联合政权[15]P7。小叶丹的四叔等人还做红军的向导,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终于走出彝区。红军走后,深受革命影响的小叶丹还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他们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长达5年的斗争。当地军阀邓秀廷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他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给邓秀廷作为罚款。但是,对于国民党要求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队旗,他宁肯倾家荡产,也没有交出,并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16]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帮助大定八堡建立苗族独立团。据统计,“红军帮助黔西北各族人民共建立了95个游击团,”[17]在猫山、松桃建立了苗民游击队。红军在贵州活动中,还帮助各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黔西北成立建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选拔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松桃甘龙区10个乡苏维埃有34位苗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0%,”[18]P81-86严家坡革命委员会正副主席都是苗族。也正是因为在红军帮助下建立了不少少数民族武装,从而在贵州几乎形成了遍及省内各地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怒潮。

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民族政策和红军的模范行动,在西北地区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积极与红军配合,组织自卫队和游击队。在甘肃徽县,红二方面军帮助建立了一支由回汉民族组成的游击队。1936年8月1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批准由各族民众参加的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在临潭新城成立,在岷县、漳县、陇西一带成立了“抗日救国甘肃第二路军”等地方武装。1936年5月,红军西征作战的主要区域是甘宁回族聚居区。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和帮助回族人民谋求解放,西征红军以团为单位成立了回民工作团。红十五军团挺进到豫旺一带后,经西征红军总部批准,成立了回民独立师,由回族干部马青年任师长,欧阳武任政治委员,李铁民任参谋长。这就是共产党在我军历史上建立的第一支回族武装力量。少数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总共征得粮食6万斤,筹措银元8万块,毛皮衣1000多件。”[19]红二方面军长征进入宁夏后,自治政府迅速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补给。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我国第一个苏维埃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沿着民族区域自治这条道路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制度,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先后在淮南、山东、晋察冀解放区分别建立了二龙回民自治区、鲁中回民自治区、枣庄回民自治镇、孟村回民自治镇、宣化二区回民自治区等一批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47年5月,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政策进入了成熟阶段,也是我国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开端。

总之,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初次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工作、践行民族政策的集体行动。通过和少数民族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认识和理解,不僅确保了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实现长征的伟大胜利,更重要的是为党和红军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进行民族工作,处理解决所面临的复杂而紧迫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内容。如今,80多年前红军长征在民族地区播下的革命种子,已经开花,结出累累硕果,那场史诗般的长征壮举,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今天仍在祖国民族地区回荡。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民族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长征途中党的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谋利益,深入少数民族群众,与他们打成一片,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

[2]康井泉.长征歌谣蕴涵的军民情[N].学习时报,2016-04-25.

[3]林华明.红军长征与民族工作[J].党史通讯,1986(9).

[4]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6]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张国焘关于二、四方面军之实力及活动地区致中央电:1936年9月H日[A].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7]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杜义德:回顾岷洮西战役(1987年10月)[C].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8]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文献[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9]杨伍荣.云南各族人民积极支援和帮助红军[N].云南日报,2016-08-14.

[10]扩红成绩的总检查和今后的工作[N].红星报,1935-04-05.

[11]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1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12]叶心瑜.放眼看长征[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13]陈喜庆.红军长征与统一战线[N].人民政协报,2016-12-07.

[14]杨琳.走进红军长征在四川纪念馆30余家党报党端回望红色记忆[N].四川日报,2016-10-11.

[15]四川省冕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冕宁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6]吴晓彤一个字里的民族情谊[N].四川日报,2016-10-20.

[17]黄道炫.贵州:长征过境历时最长的省份[N].中国民族报,2006-09-22.

[18]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红军长征与党的民族政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19]黄道炫.行进在大西北[N].中国民族报,2006-10-20.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长征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十送红军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则(1)